山城沃野奏強音——通化市走出鄉村振興發展新路徑

時間:2021-11-01來源 : 吉林日報作者 : 隋二龍 王忠先

10月山城,糧豐果香。行走在秀美鄉村,目之所及是一片片涌動生機的田野、一戶戶忙碌的農産品加工企業,釋放著嶄新活力,化為躍動音符,奏出了鄉村振興動聽的旋律。

産業興——三産融合激活黑土地

鄉村振興的核心是産業振興。

在柳河縣姜家店鄉後河村,阡陌縱橫的大片稻田裏,水稻在夕陽下泛著金黃色的光芒。

人稱“大米姐”的吉林省大米姐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當家人”管延麗介紹説,合作社是集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龍型經濟,線下線上市場覆蓋全國25個省份,年銷售大米1萬餘噸。合作社2.17萬畝的種植基地分佈在周邊7個鄉鎮的13個村,帶動3500個農戶。

“由於統一種植的綠色有機稻米市場價格高,加入合作社的農民大都增收50%以上。”管延麗坦言。

在轉變生産方式全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同時,通化市堅持走品質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融合發展之路。

素有“中國葡萄酒之鄉”的通化,圍繞山葡萄資源,培育特色品種精深加工,積極促進三産融合發展。

“我們與中國農科院特産研究所合作,經過三代人、半個世紀精心培育出的‘北冰紅’,是非常適合釀造冰紅葡萄酒的山葡萄品種。”集安市文旅局局長初延慧自豪地説。

據了解,集安鴨綠江河谷山葡萄被認定為第四批中國特色農産品優勢區,這是繼集安人參中國特色農産品優勢區之後,又一個特色産品獲此殊榮。

作為全國最大的山葡萄産區,集安依託鴨綠江沿線葡萄酒莊和美麗的湖光山色,積極推動葡萄産業與旅遊業相融合,葡萄酒生産企業已發展到20戶、葡萄酒莊9家,總加工能力超5萬噸。

山葡萄産業已經成為響噹噹的三産融合標桿産業。

目前,通化農業産業化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44戶,其中國家級8戶、省級49戶;農民專業合作社4518個、家庭農場2221家。同時,農村電商、“網際網路+現代農業”等新産業新業態也蓬勃興起。

三産融合正在為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激活了通化廣袤的土地。

環境美——打造宜居宜業美麗鄉村

一條條柏油路平坦整潔,一幅幅鑲嵌在農戶圍墻上的宣傳畫生動鮮活,村屯街路兩側樹木花草錯落有致;文體廣場上,舞者翩翩……

“村裏現在是一年一個樣,路修的平坦,路燈也亮了,環境好了,人的心氣兒也跟著越來越好。”地處偏遠山溝裏的通化縣英額布鄉大倒木村路旁,忙著整理路邊枯萎花草的村民宋連軍搖身變成“環衛工人”,談起村裏的變化,倍感幸福。

原來,通化縣已在農村推廣了環衛城鄉一體市場化運營管護機制,形成垃圾處理公司化運營。目前,全縣農村實現生活垃圾清掃保潔和收集處理全覆蓋。

如今,像大倒木村這樣的美麗鄉村,在通化市鄉村比比皆是。

“第一看著舒服,第二賣糧方便,第三也是咱屯的一景。”輝南縣輝南鎮小通子溝村民孫少臣,指著屯外集中新建的玉米樓,憨厚話語中流露出新時代農民的底氣。

原來,村裏決定將各家各戶的老舊玉米樓拆掉,統一在屯東建設的規劃得到了村民擁護,半個多月的工夫齊整成片的新玉米樓就建好了。過去零亂的小院瞬間變為“清潔庭院”,騰出的空地夏日裏都已果樹成蔭、菜園生機勃勃。

全面整治臟亂差,建立村屯保潔長效機制,高標準、高品質完成改水改廁任務,村屯環境由“凈起來”向“綠起來”“美起來”轉變。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

各地農村還突出黨建引領,不斷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德治、法治相結合的制度體系,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培育了文明鄉風。

農民富——多元增收鼓了錢袋子

農業經營有效益,農業才能成為有奔頭的産業。

10月27日,臨近中午,通化縣四棚鄉四棚村村民喻臣正在溫暖的家中,盤算著明年要不要擴大貝母種植面積。

“我家今年栽植6畝地貝母,平均畝産2000斤,由於貝母屬兩年生,按現在行情20元一斤算,扣除成本一年咋也能收入五六萬塊錢,比種大田強多了。”喻臣的“致富賬”讓他十分滿足。

有先行先試,更有産業引領。

目前,輝南縣輝發城鎮正在打造以食用菌為主導産業的香菇小鎮,建成的2家大型食用菌企業,吸納就業100多人。

鄉村振興在通化實現了生態美、産業興、農民富的和諧統一。

“以前俺們老兩口守著4畝地,再打點零工,一年也就五六千塊錢,日子過得挺緊巴。現在你猜我能掙多少?6萬啊!”集安市太王鎮錢灣村村民姜貴成興奮地説。

當年,錢灣村決定發展鄉村旅遊,姜貴成作為村裏“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將自家三間屋騰出來,裏外收拾一新,“老薑農家院”開業了。

“當時花了2萬塊錢收拾房子,沒想到第一年就把本兒掙回來。‘老薑農家院’火了,大夥兒一看掙錢,都活心了,紛紛效倣‘取經’,現在村裏已發展各類民宿85戶,其中農家樂8戶、精品民宿12間、寫生大院15戶、普通民宿50戶。”姜貴成如數家珍地説著,臉上笑開了花。

(編輯:趙岩  責任編輯:邢程)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