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輝:一個香港人的私人設計史

時間:2021-09-28 09:27:56 來源 : 中國網家居 作者 : 戈薇

愛閱讀的人一定不會忘記初遇法國年鑒學派那套《私人生活史》時的驚艷。從起居餐飲、出遊娛樂等衣食住行的生活切片,來側寫一個時代的歷史。各種平凡人生活場景的重現,讓歷史仿佛貼上了閱讀者自己的肌膚,可穿梭時空,呼吸共情。

一個入行30年,從香港移居內地,剛好50歲的資深設計師,會折射出怎樣的設計切面?林志輝,或許就是答案。

林志輝現在的title有很多,香港資深高級室內設計師、亞太空間協會副會長、中國建築裝飾協會軟裝陳設分會副會長……設計作品與個人榮譽更是滿到兩頁A4紙都裝不下。但一切的源頭,還得從30多年前説起。

兩分天註定,八分靠打拼

彼時的林志輝憑著一腔孤勇,埋首于當時頗為冷門的專業:繪圖。“七八十年代還是傳統的醫生、律師啊很厲害嘛。繪圖?都不知道學完能去做什麼的。”

可他就是喜歡。回憶起對室內設計的熱情,林志輝説,可能源於小時候的居住記憶。“我一家幾口住在一個小房子裏,寫作業、吃飯……都是同一張桌子。講個電話都沒地方,如果我哥在睡覺,我都不好意思去洗手間,因為要經過他睡的位置。”未曾想,幼時為了自在玩樂而思考的如何合理規劃空間,成了他畢生的課題。

(求學時的林志輝)

這份對空間設計的熱情支撐著他,不僅用心唸書打基礎,還想盡辦法打聽專業門路。1990年前後的香港,大哥大也沒遍地鋪開。資訊的不發達,讓林志輝走過不少彎路。“後來終於讓我打聽到一個機構,不過他們要什麼資格啊、分數的,我不夠的,於是就衝到那個教授面前,跟他説‘給我五分鐘,畫張畫給你看,你看看我有沒有這種天分吧’。”

這樣一個“勇”字挂心口的拼搏精神一直貫穿于林志輝的職業生涯。不管是當繪圖員,還是設計師;不管在香港,還是在日本,他永遠都是最勤力、最鮮亮的那個。即便經常被領導叫去參加與本職工作關係不大的應酬和會議,他都覺得是順便學習談判的好機會。

(初入社會的林志輝)

於是,27歲的林志輝提前實現了自己的第一個十年計劃。他入行時想,2年做繪圖員,2年做設計師,10年之後自己開公司。誰知7年後就開了間自己的公司,更讓他想不到的是,10年後他來到了深圳。

“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在內地工作和生活。”直到現在,林志輝都覺得這是件奇妙而不可思議的事情。

攻克語言關,一鳴驚人“紅白藍”

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語言、生活、理念……都已定型。當初跟朋友玩,在深圳能找到茶餐廳,在北京能遇見好項目,可真到落地開公司,就是另一重感受了。

2001年的深圳正是房地産起飛之際,蓋好就賣,樣板間的打造還是裝修施工的基礎概念。“設計費是什麼?為什麼畫圖還要收錢?”這類現在聽起來好笑的問題,是當初林志輝的真實遭遇。

(初到深圳,林志輝設計的一個項目售樓處)

然而,相較于業務關,語言關更讓林志輝頭痛:“我都沒有bpmf(波坡摸佛)概念的,普通話全是唱KTV時學來的。”因為講不好普通話,手到擒來的訂單也丟過。

林志輝對當時的情形記憶猶新,“當時甲方有18個人在開會,我的設計方案相比當時的情況是不錯的,但問題是我沒辦法好好表達(我的設計意圖),最後那個副總拍桌子講:你在説什麼啊,啊?説白話吧,反正都聽不懂。”

這段經歷對林志輝來説是個挺大的刺激,從那天起,他決心練好普通話,“我天天去外面吃飯,跟一些不認識的人聊天。還好當時香港人不算多,他們也覺得新奇,願意跟我交流。”這樣一天天下來,湖南、河南、北京……各種口音漸漸都難不倒林志輝了。

很快,林志輝就在皇崗口岸的一套商品房樣板間中得到了發揮的機會。他第一次用一個主題概念貫穿了一組樣板房。

“紅白藍,我很喜歡的一個法國系列電影。當時有三套房,從60平米到100多平米,紅色就是現代中式風,藍色就地中海風格,白色是最小的一間,做了一個全白的空間,沒頂燈的,只有邊燈。當時很罕見的。開發商也擔心不夠亮,我説‘不行我送一盞燈你們,先試試看’。”

(廣受好評的紅白藍系列)

購房者的反饋,是樣板間成功與否的最佳説明。以往以面積具體指代房間的“慣例”,在這組房前,全變成了“我要紅色房間那套”“我要白色那套”,瞬間賣空。

林志輝覺得特別有成就感。“雖然這個項目錢不多,但是從設計師的角度來説,非常令人滿足。比如白色那套,我在日本學到一些很好的燈光效果,終於可以實現了。”

鼎盛的旅程和反省的機會

盡情揮灑設計才華的可能性,是留住林志輝的主要原因。

當時內地多是160左右的大戶型,三房、四房很常見。“可以發揮的空間非常大,豪宅來的。”回憶起當年的情形,林志輝至今語帶興奮,“大家能接受的風格也非常多樣,歐式、法式、美式……隨意發揮,所以當時我非常開心。”

彼時的香港已是寸土寸金,追求的都是現代簡約,空間利用率最大化。這讓滿腦袋各種設計概念的林志輝無處施展,所以儘管初來乍到各種不習慣,但把夢想變成現實的魅力,讓他一次次地跟自己在生活上“妥協”。

2008年,惠州龍門天然居度假村項目,讓林志輝的設計才能第一次得以充分揮灑。

(龍門天然居度假村項目後期市場推廣時,換了一個更強調“天然”概念的名字)

一期工程是一棟600平的獨棟別墅。當時大眾對於豪宅的想像,還是金碧輝煌大理石。林志輝別出心裁,白墻淺灰倣古磚,石凳竹鏡都是現做。“現在回想可以説是第一代民宿概念,當時我們叫做自然風。這個項目做得很辛苦,很多沒有辦法用圖紙來表達,好些軟裝都需要自己來。”這套林志輝親自動手製作軟裝的設計作品獲得了2011年IAI全球自然風酒店房設計獎。這是一項匯集兩岸三地優秀設計師的業內大獎,同屆評選的最具影響力設計師,是淩子達。

林志輝也一直感念這個項目。“再好的設計師也需要一個相信你、尊重你的客戶去讓你去發揮。”林志輝非常感謝這個僅主控成本,其餘任他發揮的客戶。這位客戶也相當滿意林志輝的最終成果。於是,這個項目從夏天一直做到冬天,從大堂做到酒店房間,從一期做到二期。

彼時的林志輝,可謂漸漸進入“鼎盛時期”。公司共有近50名員工,全國的樣板房幾乎都有他們的身影,三十幾個項目同時在進行。林志輝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空中飛人,過著“醒來不知道在哪個城市”的生活。

超載的消耗,身體會記得。2012年左右,林志輝的身體對他發出了黃牌警告。休養身體的那段時間,正好大兒子出生了。關於生命節奏、關於身份轉換,林志輝擁有了“反省自己的人生的機會”。他花了兩年的時間回歸家庭,拒絕所有應酬,公司人數被他壓縮到只剩7人。

(回歸生活那兩年,大兒子的出生讓林志輝反思良多)

“我也在反覆思考,規模縮小後該怎麼做,未來的路該怎麼走。”林志輝坦言自己也曾茫然和焦慮,但生活給了他答案。“我家裏有滑梯、也有樓梯,但我兒子很奇怪,他沒有選擇對他來説更安全的滑梯,而是選擇了樓梯。我就想説,他2歲都可以,我為什麼不能勇敢一次?”於是他認認真真開始重新梳理自己未來的方向。

“重出江湖”

林志輝做了一件特別有儀式感的事:他將所有積攢的名片攤在自己的長書桌上,思考哪些是他真正可以留下的。“我想説能不能只留5個有效的人,重點面對核心客戶?行不行勇敢地走一次再説,實在不行,了不起再回去當打工仔。”

於是他真的把員工精簡到只剩7個,同時去嘗試一些以往不太熱衷的事情,比如社交,“把自己重新推出市場”。

從頭來過,絕無順風順水,“既然選擇這條路就繼續往前走下去”。林志輝用他的親和、擅聊慢慢在協會裏拓展開來。與此同時,他發現新的客戶群,更注重生活層面的問題“找對生活理念,重過於找好設計”。2016年左右,林志輝參與了一位住在半山的客戶的競標。“房子就值5億,對手與客戶層面都不一樣。雖然當時沒有談下來,但是一個很好的體驗。”

(“重出江湖”的林志輝分別在香港、東莞和深圳操刀的不同項目)

心態平和的林志輝繼續每天讀書、聽新聞,“什麼國際動向、金融、網際網路……要去研究不同的行業,從多維層次去理解世界。”他還開通了抖音、小紅書等時下年輕人熱捧的社交分享平臺。2017年秋,一個東莞客戶通過網路找到了林志輝。林志輝照常接待了他。沒想到,直至今日,林志輝同這個客戶仍有合作。

“你猜想一下,一個特別乾淨的家,沒有吊頂,沒有踢腳線,全屋冷灰色調,這間屋主的年紀大概多大?”林志輝的激賞溢於言表,“這家先生已經75歲,太太68歲,好難想像他們對於自住空間的寬容度,可以達到這個程度。好多都是一稿過的。他家還有兩個年紀比較接近的子女,所以我2樓和3樓的佈局完全一樣,只是從軟裝上配搭出不同的性格。這對夫妻就説‘你在偷窺我的想法嗎?’”

當代設計師的“幸”與“不幸”

如此程度的認可,讓林志輝感佩不已。拿到開啟新客戶群鑰匙的他,也越來越享受這樣小而精的工作狀態。思想層面的碰撞,設計層面的自在,現在的林志輝更加遊刃有餘、開放包容。於是之,他擁有了更多可以投注到推介年輕設計師上的精力。

在林志輝看來,當代設計師的“幸”與“不幸”,都源於現代社會資訊獲取的極度便利。“以前我們想知道洛杉磯的豪宅是什麼樣子,必須飛過去看。而且拍照或量尺寸之類的,會特別留意細節。現在拍不好就刪,很方便,但這種專業化的精細度就可能會打折。”個人IP的打造,是在林志輝看來,現今設計師的必備技能點。“雖説跟以往相比,現在獲取同樣的資訊至少可以節約他們2/3的時間,但是這2/3的時間他們也並沒有收入囊中,他們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去做個人的IP推廣。”

(現在的林志輝要分給亞太空間協會副會長這一身份不少時間)

資訊的便利,也讓客戶及品牌商的水準提高了,這意味著對設計師的要求會更高。如何能在眾多設計同行中脫穎而出,除了修煉自身內功,個人IP的打造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如果説以往我們需要三天才能出的方案,現在兩小時可以完成,那麼剩下的兩天多也並不是完全的富餘時間,而是需要投入到個人IP塑造中。”

而關於自身,林志輝則表示,對於現在的他來説,會“更像一個控球後衛”那樣去展現設計師的力量。

永不妥協的建築女王扎哈·哈迪德是林志輝的偶像。“她的任何一個作品我都非常愛!”提及偶像時,林志輝的聲音都變得憧憬而小心,“只有不懂設計的建築師,沒有不會説話的建築嘛。設計也是一樣,做得越久興趣越濃,不斷有新的東西拓展過來,考驗我們如何去賦予空間最大的生命力,我的作品裏能有她的影子就很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