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尋遺·拾跡”社會實踐隊學子三下鄉——傳承與創新並進,助力鄉村振興

發佈時間:2024-08-21 10:26:29 | 來源: | 作者: | 責任編輯:孫玥

近日,來自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的“尋遺·拾跡”社會實踐隊深入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傳承與創新並進,助力鄉村振興”文化實踐活動。此次活動旨在通過深入基層,宣傳推廣文山苗繡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産,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同時助力鄉村振興。

宣傳非遺,助力惠民

在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苗繡産業已成為當地的重要支柱。近年來,雲南文山不斷培育和打造苗族刺繡特色産業,引進特色民族文化加工企業,形成集“研、産、銷”和旅遊觀光于一體的苗族刺繡産業鏈。通過“公司+實訓+農戶”的模式,實現了線上線下銷售,帶動了2000余名苗族婦女在家門口就業增收。注重非遺文化的傳承和惠民,讓當地的孩子們從小接觸這一傳統技藝,使苗繡這一“非遺”煥發出新的生機。

活動伊始,團隊成員在資訊中心B111進行線下授課,讓同學們了解苗繡傳承的難題,培養同學們對苗族文化的興趣和熱愛,呼籲更多的同學參與這次的非遺活動中。

圖為線下授課合照

隨後,團隊成員走進文山苗鄉的田間地頭、村寨院落,開展“社會調研”活動。通過社會調研,我們可以全面了解苗繡産業的發展現狀和面臨的問題,找出癥結所在,為制定有針對性的保護和振興措施提供依據。

傳承苗繡,助力傳承人創新

7月24日-25日,“尋遺·拾跡”社會實踐隊的隊員們來到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黑山紅石洞苗寨,與省級非遺傳承人楊貴老師了解如何傳承並創新苗繡傳播方式。

圖為對楊貴老師的採訪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根脈,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非遺的傳承不能離開傳承人而獨立存在。面臨著傳承人才的匱乏、技藝失傳的問題下,楊貴老師從自身做起,堅持不懈。非遺的傳承人既是教育者,也是文化傳播者和新業態創造者。

團隊成在不同地區宣傳苗繡文化,促進了苗族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廣泛傳播,使得文山苗繡這一傳統民間工藝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和認識。團隊成員還將手工藝人的作品帶入村寨,與苗族婦女進行交流,這些激發了她們的創新意識,使得苗繡作品在保留傳統元素的同時,融入了更多現代設計理念,滿足了市場的多元化需求。

傳承非遺,助力鄉村振興

團隊成員採取3DMax的專業建模工具製作苗繡雲展覽。確保觀眾在瀏覽展覽時能夠流暢地控制視頻和圖片的移動,獲得更加真實的觀賞體驗。同時,我們還對互動環節進行了測試,確保所有功能都能正常運作,滿足觀眾的互動需求。苗繡雲展覽既是對這一優秀傳統工藝的一種展示,也是傳承與發展的重要載體,對於保護和振興苗繡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團隊成員結合了解知識和所學技能,將苗繡的工藝特點、文化內涵、價值與文化影響,通過製作的宣傳冊展現給大家。團隊成員在家鄉宣傳苗繡相關知識,讓大家更了解非遺文化,感受非遺魅力。

團隊成員將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苗繡製作産品帶到南京市高淳老街非遺基地進行線下展覽交流,與江蘇省非遺代表傳承人邢向生老師交流借鑒非遺保護經驗。苗繡線下展覽是推動苗繡産業振興、傳承文化精粹、培養文化自信的途徑。

高淳老街非遺基地展覽合照

“尋找非遺,探尋足跡”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探索和保護,更是對未來文化傳承的承諾。通過這次活動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珍視我們的文化遺産,在現代社會中實現傳統與創新的結合。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參與其中,共同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貢獻力量。“尋遺·拾跡”社會實踐隊,在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路上,力求幹實事、謀實招、求實效,汲取所學知識,展現南鐵風采,助力民族團結、促進文化傳承、拓展人文視野、推動鄉村振興。總之,在傳承非遺的同時,我們應該大膽創新,讓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深度融合,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這不僅有利於非遺的永續傳承,也能夠為鄉村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