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下姜”尋“夢”記——人才視角話浙江淳安山裏的“共富力量”
發佈時間:2024-08-21 09:37:45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孫玥地處浙江省西部山區的下姜村,是杭州市淳安縣楓樹嶺鎮的一個山村,村子四面環山,土地僅600余畝,過去進縣城,只是坐車換船,就得花上好半天時間。在2001年之前,當地每人平均收入1000多元,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只有1萬多元。
一村奔富不算富,按照“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先富幫後富、區域共同富”的理念,以下姜村為示範引領,淳安構建起由楓樹嶺鎮及其周邊四個鄉鎮的63個村共同組成的“大下姜”鄉村振興聯合體黨委,加快縣域共富步伐。
下姜村,又被稱為“夢開始的地方”。如今,這個夢愈發宏大,又愈發具象,照進一個個現實場景中;同時,也愈發時尚,因為外出青年、城中青年的回歸,連帶著本土原鄉人被激活,許多新興業態應運而生。人才,正成為淳安山間一股勢不可擋的新力量。
帶頭人:從“我的夢”到“我們的夢”
綠樹掩映,溪水潺潺。下姜村村口,一塊標語牌引人注目:“夢開始的地方”。下姜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姜麗娟深有感慨,正是這句話,撥動了許多年輕人的心弦,也包括八年前的自己。
2016年,姜麗娟結束“杭漂”生活,回到下姜村,將自家房屋改造成精品民宿。當時,農家樂正唱主角,生意時好時差,價格也很低廉。年輕人見識廣、思路活,無論裝修風格,還是服務接待,都令周邊農戶刮目相看。有啥好門道,姜麗娟從不藏著掖著,還帶動了一批發小返鄉。小山村迎來了久違的年輕活力。
漸漸地,姜麗娟發現,除了自家民宿需經營,村裏的“美麗經濟”要點亮,同樣得靠年輕人。2020年,她高票當選為村黨總支書記,接過了“造夢”使命。如今,姜麗娟作為黨的二十大代表,目光不只局限于小下姜,而是放眼“大下姜”的63個村,讓“我的夢”變成“我們的夢”。
當然,光靠姜麗娟一己之力,肯定不夠。2019年,淳安設立“大下姜”聯合黨委,依託“共富聯盟”,進行平臺共建、資源共用、産業共興、品牌共塑。有頂層構架,又有落地平臺:為做強集體經濟,聯合黨委成立兩個強村公司,所涉村社皆入股,並引入農村職業經理人,借助外力打通“兩山”轉化通道。
姜麗娟發現,下姜村有流量,但苦於資源有限,很多項目無法落地,打破行政疆域、實現抱團發展後,承載空間一下變大,既能化零為整,實現區域資源的優化配置,又能各施所長,實現差異化競爭,而基於利益聯結,大家真正形成了命運共同體。
“原先,衍昌村的豆腐、周家橋村的香榧、白馬村的地瓜乾等,這些都只能零散售賣,自然賣不上好價格。現在冠以‘大下姜’的金字招牌,由強村公司統一標準、收購、包裝和行銷,平均溢價達20%。”“大下姜”鄉村職業經理人黃立法介紹,去年,公司實現利潤300多萬元,25個村集體分紅獲利215萬元。
“大下姜”聯合黨委副書記王紅麗認為,産業要落地,“夢”得靠人造,鄉村致富帶頭人隊伍建設至關重要。對此,除了招引職業經理人,“大下姜”讓村支部書記每季度打擂臺,或進城賣山貨,或直播賣年貨,借助這些載體培養其産業經營的思維和能力,實現“頭雁”與産業的相互成就。
從業者:從“老把式”到“新農人”
豆腐坊、銅藝坊、陶藝坊……走進下姜村的“共富後巷”,前店後坊,好不熱鬧。這是個新項目,村集體將村民農房的一樓和庭院租來,重新設計裝修,改造成門面後,統一租給第三方公司,由其負責業態招引和運營。雙方並非簡單租賃關係,而是合股成立公司,村集體有保底租金,又有利潤分紅,不僅豐富了業態,也為村民增加了財産性收入。
“以前都説,沿街房子值錢。沒想到,旮旯裏的老房子,不花一分錢改造,一樓租金每年就有一萬兩千塊。租期10年,噥,5年6萬元租金一次結清,把我老頭子給樂得。”74歲的村民姜濡洪笑盈盈地説。
騰出空間不難,難在招引業態和人才。運營方內外發力:向外,招引銅藝大師劉華、陶藝大師陳呈天等一批非遺傳承人;向內,鼓勵大師開坊收徒,吸引“新農人”,這其中,有的是本土年輕人回歸,有的是遊客變“留客”,越來越多的“新鄉人”成了“千島農客”。
“00後”姑娘魏燠文第一次到下姜村,就被街巷兩旁的工坊吸引,一番了解後,成了陶藝坊的主理人。“在這裡開店,無須操心裝修、辦證,直接‘拎包營業’,還有各種貼心服務。”魏燠文坦言。
在淳安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程軍看來,“共富後巷”項目的價值還在於,使村集體、運營方和“新農人”各盡其用,有村集體的前期投入,運營方實現輕資産,而專業事交由專業人後,村裏也無須憂心招商和流量,而有了這些先決條件,“新農人”的創業同樣少了風險,大家都有錢可賺,方能可持續。
“山區招引人才,更需優化鄉村營商環境。為了全鏈條服務‘新農人’,我們建成鄉村版人才公寓,加大稅費減免、金融扶持等力度,切實解決其後顧之憂。”淳安縣人才辦專職副主任姚櫻相告,目前,已吸引263名青年來“大下姜”創業就業。
除了“硬支撐”,還有“軟文化”。夜幕降臨,鳳林港溪畔,每週六晚,一場場生態水景演出如期登場。40分鐘、8個節目,一共48名演藝人員,或為村民,或為“新農人”,小酒館老闆、艾灸館店員都參與其中,新老村民其樂融融。
牽引力:從“人才興”到“科技興”
在楓樹嶺鎮汪村,利用國家儲備林的政策性貸款,一個特色産業園很快拔地而起。因前期已完成招商,這裡為入駐的浙江驕梔科技有限公司量身定制,建成即可運營,以梔子花的精深加工,輻射帶動整個“大下姜”。
早在20年前,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就組織科技特派員到下姜村推廣種植山梔子。後來經營不善,漫山遍野的梔子林逐漸萎縮,令人惋惜。十年前,浙江農林大學教授王志遠決定協同其他科研院所專家,就品種改良、産品開發等開展聯合攻關。
經過不懈努力,梔子産業得以重整旗鼓,品種也從山梔子,改為大葉水梔子,不僅果實大、産量高,而且花果分離。有了這家龍頭企業帶頭搞研發、闖市場,接下來,再大面積推廣種植梔子,就有了堅強後盾。今年,全鎮計劃推廣種植2000畝。
産業高品質發展,離不開科技支撐。近年來,“大下姜”與一眾科研院所、科技企業“聯姻”,引來不少“金鳳凰”:浙江大學院士喻景權團隊帶來了智慧化無土栽培果蔬項目,“修正藥業”設立共富工坊,提升中藥材附加值……目前,“大下姜”已儲備70余名高層次人才,由20位博士和博導結對域內23家企業,“千島農技”隊伍不斷壯大。
有“高大上”的科技項目牽引,也有接地氣的種植模式創新。2020年,“農創客”黃偉被招引回鄉,創立了杭州千島湖億佳農業有限公司,他盯住山裏頭最常見的毛豆、稻子,主營科學輪作和加工配送。
“稻豆輪作,既穩住了‘米袋子’,又鼓起了‘錢袋子’。尤其是鮮食毛豆,更帶動了不少勞動力就業,農民一天能賺200多元。”黃偉説,去年,公司僅勞務工資就發了200多萬元,還為村集體增收100多萬元。
如果説“新農人”代表著活力,那麼“千島農企”——農業龍頭企業背後是組織化體系,繼而帶動區域內強村富民。據了解,僅楓樹嶺一鎮,就有“共用酒廠”“莫島蜂業”“地瓜幹廠”等12家標識鮮明的共富工坊。過去三年間,“大下姜”累計招引11個産業項目,社會投資達8.52億元。
從最初的25個村,到兩年前的63個村,“大下姜”的共富圈在不斷擴容,人才和業態有了更廣闊的舞臺。眼下,淳北、淳西南片區同樣加速探索鄉村振興聯合體模式,全縣92個“強村”與82個“弱村”聯動發展,6500余名先富群體與1.1萬戶低收入農戶結對幫扶,不斷續寫共富新篇。
數據顯示,去年底,“大下姜”63個行政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全部超過50萬元,其中核心區的25個村,集體經濟總收入3281萬元,經營性收入1951萬元,農民每人平均收入39469元,同比2018年分別增長123%、361%和50%。(朱海洋、方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