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建築學:天橋衚同院落有機更新展》在京舉辦
發佈時間:2024-08-08 16:03:57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吳一凡2024年8月4日,《環境建築學:超城建築——天橋衚同院落有機更新展》在北京天橋儲子營衚同33號開幕。本次展覽展出的是車飛、章雪峰帶領的超城建築團隊在過去8年中,在北京天橋歷史文化街區中的北部平房區進行的衚同建築有機更新的9個實踐案例。超城建築團隊在天橋的實踐最早源於超城建築在多年前發起的城市研究,其背景是中國城市在過往40年中的快速的城市化發展與社會空間性轉型。此次展覽共分為地區文脈、大雜院的有機更新、古與今的共生、內與外的共生、更新的方式五個主題。
天橋北部平房區位於北京中軸線緩衝區內,同時也是老北京天橋市井文化的重要物質遺存與空間載體。此次展出的這9個不同的項目都位於天橋北部平房區的衚同之中,並且是針對北京老城普遍存在的大雜院所作的有機更新改造設計。超城建築在實踐中提出了環境建築學的理論方法,將每一個具體的大雜院的城市、建築、室內與景觀的不同尺度視為一個整體系統去做更新設計。這也逐漸成為了超城建築的核心設計方法。
在這9個項目中,依據以“院”為單元的整院更新和以“間”為單元的局部更新,可以分為“衚同博物館”與“共生公寓”兩種類型。
北京市參事、研究館員于平表示,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了後邊怎麼辦?案例其實給社會是在解答遺産未來它和我們的生活有什麼樣的關係?未來怎麼樣能夠使生活在這個遺産區的人們,特別是年輕人,讓他們能夠留得住,讓他們感受到生活在這個充滿歷史與文化的城市中並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同時享受城市給他們帶來的這種品質,所以我覺得你們的實踐特別有意義。”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更新規劃所所長、城市更新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崇烈表示,“‘環境建築學’這個設計理念的提出,通過在地的環境作為本體,通過加入一磚一瓦的材料,形成新的空間,把它變成一種設計的系統性的方法和理論體系。特別期待未來可以推廣到更多的地區。”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築師曹曉昕以“重塑、新質、夢想”三個詞表達出如何在保留文化遺産的同時,塑造現代城市生活,用遺産的基因影響我們的現實,而不是把文化遺産束之高閣,用傳統的基因轉化為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空間。
國家藝術基金“賦能城市更新與文化旅遊藝術設計人才培養項目”負責人、北京服裝學院教授曹荷紅教授表示“我看到很多東西像繡花一樣細緻,感到了團隊對歷史的尊重,每一個設計動作的謹小慎微,我們一起一點點的了解這些過程,向所有做出這些卓越工作的人表達敬意。”
北京服裝學院藝術設計學院院長、超城建築事務所創始建築師車飛表示,“天橋的城市更新是一個複雜的項目,更像是在一個有機體上進行的外科手術。因此,我們的策略是最小干預,最大成效,也就是通過最少的工程手段,獲得最大的現代化更新。”
德國GMP建築設計公司前設計總監,北京服裝學院教授Johann Von Mansberg表示,“傳統與現代,或者與未來可以很好地結合在一起,以至於那些我們通常僅僅服務於工程需要的鋼材,給予我們完全不同的感受。希望它能得到必要的關注,並像中軸線其他活動一樣在重大活動中播出。然後也出現在受保護的清單中。這表明衚同建築的有機更新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有很大的價值。”
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中國國家畫院公共藝術年鑒總策劃王永剛表示,“這個項目從一間到一院到整個平房區的設計思路,落實到提供給新住民居住的建築,形成一個共生公寓,是用幾個點連帶了整個面,用統一的現代設計系統關照原有建築和環境來完成的整體片區更新。在這麼複雜的現場條件下,實現完整的建築概念的同時關照到鄰居和甲方的需求,非常不易。”
挪威卑爾根建築學院教授,北京服裝學院教授季鐵男錶示,“超城建築實際上是在發展出一個體系,這個展覽提供了一個方向。”
北京天橋衡融投資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李井泉從“業態、形態、生態、心態”四點闡述了作為業主方對於天橋片區更新到底要做什麼樣的産業作為支撐的特色或基礎,道路怎麼規劃?房子怎麼蓋?用什麼樣的形式在這個房子裏實現哪些功能?如何把客戶引進來,發展好,確立好價值觀和發展理念。
北京天橋衡融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立雷表示,“老北京天橋是當時平民的生活區域,從事表演的人先到這裡來,演好了才能進各個劇院,才能去演出,所以這個地方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文化交往的地方。”
北京天橋衡融投資有限公司行銷副總監陳莉表示,“天橋歷來都是民間身懷絕技的人云集於此,造就了天橋成為民間藝術搖籃的天橋現象。在衚同院落有機更新的同時,把當代具有天橋精神的有創造力和生産力的人群吸引到天橋來,重建天橋的文化復興的新場景,希望天橋這個片區,通過更新和持續運營而重生。
本次主題展覽由北京天橋衡融投資有限公司和超城建築主辦,主題展覽將持續到年底。(文圖:孟凡玉、孫一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