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武岡市:“金種子”背後的産業密碼

發佈時間:2024-07-22 16:40:46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趙茜

眼下正值水稻制種授粉關鍵期,7月22日,在湖南省武岡市鄧元泰鎮馬梓村,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科研團隊正緊鑼密鼓地對即時取回的制種樣品進行幼穗撥檢,確保雜交水稻父本母本花期同步順利相遇,保障種子的高産量和高品質。

科研團隊對取回的制種樣品進行幼穗撥檢(劉潔 供圖)

“花期相遇是制種關鍵,一旦相遇不良,將直接影響種子的産量和品質。”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博士雷斌的話語中透露出不容忽視的嚴謹與執著。近段時間,研究團隊通過每日的幼穗撥檢工作,精準預測父母本的花期相遇情況,一旦發現異常,立即採取措施進行干預,確保花期相遇的順利進行。根據目前預測,花期相遇情況較為理想,預計每畝水稻制種産量400斤以上,為武岡雜交水稻制種産業注入了強心劑。

雜交水稻制種親本幼穗撥檢數據的記錄分析(劉潔 供圖)

武岡作為國家雜交水稻制種大縣(市),以其獨特的地理優勢和深厚的農業底蘊,成為中國雜交水稻種子的重要搖籃。數據顯示,全國每50粒水稻種子中,就有1粒源自武岡,年産量高達1360萬斤,佔全省20%。這裡水資源豐富,現有耕地71.78萬畝,其中適宜雜交水稻制種的水田達18萬餘畝,近三年水稻制種面積穩定在3萬餘畝,平均每畝産種量達425斤,合格率高達98.5%。這些種子不僅在國內市場廣受歡迎,更有30%遠銷海外,成為中國農業的一張閃亮名片。

幼穗樣品製備(劉潔 供圖)

近年來,武岡將雜交水稻制種作為農業重要産業來抓,為保障種子的品質與産量,在制種産業各個環節都下足了功夫。從核心制種基地的建設到小型制種基地的覆蓋,從制種重點鄉鎮的培育到標準化制種基地的推廣,構建起一個完善的制種産業體系。目前,全市擁有6個核心制種基地、20余個小型制種基地。制種大戶有271戶,11210名農戶參與制種,為制種産業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中午12時許,烈日當空,在馬梓村的制種田裏,制種戶翁勇軍正操作著無人機對水稻進行授粉作業。只見無人機在離穗層1.5米至2米的低空飛行,螺旋槳所産生的風力讓稻浪翻涌,制種父本的花粉粒形成的粉塵被高高揚起,均勻地飄向母本。不到一分鐘,一畝田就完成了無人機授粉作業。

無人機對水稻進行低空授粉(劉潔 供圖)

“耕種有機械,收益有保障,種得多,掙得多。”翁勇軍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他今年種植制種水稻400畝,自2023年實現全程機械化後,制種面積翻了2倍,成本下降了8%,畝增産10%。

市農業農村局種業股股長廖彩英介紹,“現在推廣的農用無人機授粉效率,在兩個小時內授粉二次到三次,作業面積可以達到50到70畝,而人工拉繩輔助授粉只能完成約5畝。”

機械化與智慧化,是武岡制種産業騰飛的翅膀。機耕、機插、飛防、機收……一系列現代化農業技術的廣泛應用,不僅提高了制種效率,還降低了生産成本。目前,全市水稻制種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已達到85.3%。

為確保制種産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武岡積極整合涉農資金和社會資本,構建了以市現代種業産業園為核心的“1+N”種子生産加工模式,日烘乾能力突破260噸,為制種産業提供了堅實的後盾。

“武岡還建立了161個制種村級服務站和33家制種社會化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擁有現代化制種機械設備700台,專業化服務人員達108名。”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王金亮告訴筆者,“通過給制種戶提供免費的飛防和機插社會化服務,有效降低了農戶的種植成本,進而提升了他們的收益。農戶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種植積極性自然高漲。”

品質是雜交水稻制種業堅定不移的追求。通過與湖南農大、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校以及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種子企業的合作,武岡建立起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範基地和種子品質認證基地,60平米的檢驗室、55台檢測設備,無數次種子樣品檢測,為雜交水稻制種産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援和人才保障。

在鄧元泰鎮蔡家塘村種子品質認證基地,工作人員正全神貫注的對水稻種子進行發芽率檢測,凈度分析,通過扦樣初檢、送檢復查等手段,確保每一粒種子都達到國家與市場的嚴苛標準。

基地工作人員對水稻種子進行顯微鏡解剖(劉潔 供圖)

基地工作人員對水稻種子進行顯微鏡觀察(劉潔 供圖)

“品質是種子市場的生命線。”種子品質認證基地負責人李濤説,每一個水稻新品種,國家對其發芽率、純度指標有嚴格標準,芽率要達到80%,純度達到96%,若不符合標準則不允許推廣。為確保“綠穗子”結出“金種子”,在制種水稻授粉、收穫期,檢驗人員都要深入地頭抽檢。

“良種更離不開後天努力。”在制種技術的不斷創新下,全市水稻新品種層出不窮。目前,武岡已擁有水稻新品種67個,每個新品種的背後,都離不開優質的親本組合和精準的花期調控技術,折射出科研人員對技術的無上追求和辛勤付出的努力和堅忍。

“只要種子品質好,就不怕掙不到錢。”鄧元泰鎮蔡家塘村61歲的楊期武種植制種水稻1000多畝,去年,每畝産量達500多斤,每畝純收入不低於2500元。楊期武樂呵呵地向筆者算了一筆賬:“去年種子每斤收購價8.5元,還有政府每斤5角錢獎勵,扣除成本後,掙了200多萬。今年政府獎勵更給力了,每斤一塊錢!我估摸著今年能掙近300萬呢!”

據了解,制種是訂單農業,為激發農戶的種植熱情與積極性,武岡建立了嚴格的獎勵機制,鼓勵農戶提升種子品質。只要種子純度達到98%、發芽率達90%、凈度達99%、水分控制在12.5%以內的認證標準,每斤種子可獲得1元的政府獎勵。李濤解釋道:“純度越高、品質越好。只要是經過嚴格認證的種子便是市場上公認的‘金種子’。”

武岡還通過建立健全市、鎮、村三級監管體系,嚴格執行全程監管制度,讓武岡種子市場管理更加規範化、透明化。近三年,全市共檢查企業20家(次),檢查基地生産面積9萬餘畝、檢查種子經營門店600余個(次),有效保證了武岡種子持續穩定發展。

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武岡正以雜交水稻制種為筆,以科技為墨,以汗水為紙,描繪出一幅幅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産量與品質的並駕齊驅,不僅鑄就了“金種子”的輝煌,更為武岡農業現代化進程貢獻了寶貴力量。(艾三喜 通訊員:劉潔 王茜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