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區“三全三力”清剿水葫蘆 共護閩江源頭“優質水”
發佈時間:2024-07-18 15:19:04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趙茜作為閩江幹流的源頭,延平轄區閩江段長約65公里,佔閩江幹流近三分之一,素有“閩江之珠·文武延平”之美譽。近年來,延平區委、區政府探索推行河湖長制跨區域協作“三全三力”做法,科學謀劃,精準治理,從源頭守護一江清,讓閩江兩岸共用“優質水”。
一、案情介紹
延平區地處福建“母親河”閩江幹流源頭,建溪、富屯溪、沙溪在此匯合,72條大小支流縱橫交織。長期以來,上游的水葫蘆及漂浮垃圾隨之順流而下,受氣溫升高及水體富營養化影響,水葫蘆等漂浮物在閩江流域延平段大量蔓延,不僅對水體造成污染和破壞,也給沿岸和下游群眾的生産、生活帶來不利影響。
近年來,延平區委、區政府以水口庫區漂浮垃圾及水葫蘆集中整治為契機,推行“全流域治水、全方位管水、全民性護水”,凝聚“三力”答好新時代“爐下之問”延平答卷,堅決打贏河湖水葫蘆殲滅戰,基本實現河面無水葫蘆、無廢棄物、河岸無垃圾的“三無”目標,切實保障閩江流域延平段水安全。2023年底,延平區8個國省控斷面水質達標率為100%,其中Ⅰ—Ⅱ類優質水質比例100%,小流域斷面水質達標率為100%;先後榮獲國家級生態文明示範區、中國天然氧吧和全國漁業平安示範縣3個“國字號”名片。
二、主要做法
(一)全流域治水,增強精準“統治”續航力。
堅持流域“一盤棋”,以巡河“交水”機制為切入點,強化上下聯動、區域協同,全力以赴打贏水葫蘆“殲滅戰”。
一是上下游聯“交”。創新建立巡河交水制度,聯合閩江上游縣(市、區),開展建溪、富屯溪巡河“交水”聯合行動,並將巡河交水工作延伸至小流域、到鄉鎮(街道)、村,逐步實現鄉鄉交水、村村交水,構建區域共治新格局。健全完善“一河一檔一策”“周例會、月交水”等工作機制,從嚴從實督查“河長制”開展情況,壓緊壓實各級河湖長責任,打破一地一段一岸治理的局限,推進流域協同保護治理。今年以來,共召開6次巡河交水工作部署推進會,已實現村級巡河交水工作在全區全面鋪開,涉及18個鄉鎮(街道)128個村。設立村(居)交接斷面水質取水監測點公示牌120面。1—6月,鄉鎮之間巡河交水34次,村村巡河交水64次,移交涉水問題清單25個;縣級河長離任交水2人,鄉級河長離任交水14人,副河長離任交水14人,污染源摸排整治46個。
二是左右岸共“治”。通過縣級河長令、提醒函、交辦單、通報等形式,督促壓實責任,全力打好“河湖管護”攻堅戰、“四亂”整治阻擊戰,實現河長制“有名、有實、有能、有效”。2023年3月,由於氣溫升高及水體富營養化等原因,水葫蘆在全省大面積爆發,延平區迅速行動,按照“河長負責、屬地打撈、區域協調、全面清理”的要求,區政府累計投入350余萬元,爐下、夏道、樟湖、太平四個水口庫區鄉鎮負責,調動4300余人,調度打撈船隻1620余艘,打撈白色泡沫浮球1.3萬餘顆,清理河面垃圾2500余噸,通過專項清理行動,有效遏制了水葫蘆的生長蔓延,河面已基本無水葫蘆、廢棄垃圾。
三是干支流協“清”。以閩江流域為主,富屯溪、建溪同步開展清理工作,延平轄區共有峽陽、照口、沙溪口三座水電站大壩,成為攔截河面垃圾及水葫蘆的強力“屏障”。為杜絕各自為政、推諉扯皮情況發生,延平區建立了重點流域水葫蘆(漂浮物)專項治理工作方案,三座電站每年出資280萬餘元,採取公開招標辦法引進第三方公司,對47.8公里河道水葫蘆(漂浮物)進行常態化打撈,每年累計打撈清理河面垃圾約10000余噸。同時,進一步健全河道保潔機制,常態化組織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協同聯動打撈,形成屬地有人撈、上游不排放、垃圾不出境、左右不推諉的良好局面。
(二)全方位管水,提升聯動“智治”戰鬥力。
以智慧河道建設為契機,將衛星遙感、無人機、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融入其中,實現全域河道的智慧化視頻監管,極大提升河湖保護監管能力。
一是“一圖”覽水。成立全市首個無人機編隊,配備7套無人機裝備,組建“無人機+人工+保潔”隊伍,對閩江延平段開展常態化巡查,減少人工巡河盲區;在全區設置監控點位5個,全面覆蓋1條幹流、2條支流流經的人口密集地帶,實現24小時線上的河流環境、水情水位、管護情況實時監管;開發水質線上監測系統,將全區入河排污口、支流及鄉鎮交界斷面水質資訊錄入整理,以不同顏色呈現水質類別,以曲線呈現水質變化,構建“水陸空”三位一體的巡查體系,構建全區流域“一張圖”。
二是“一屏”管水。響應省水利廳數字化、無紙化改革工作要求,以“智慧治水”為抓手,結合區情、因地制宜地打造延平區河湖生態智慧運營平臺,通過整合延平區水系圖、無人機航拍影像數據、人工巡河數據、河段養殖場、排污口及公示牌等基礎資訊,助推全域水環境治理一體化、高效化發展。通過資訊管理平臺,可以觀看無人機巡河現場,並連線河道專管員,遠端指揮巡河工作,真正實現了“一屏管水”。
三是“一體”治水。成立物業管理服務中心,探索“企業化運作,專業化管護、智慧化監管”的河湖管護新模式,按照“動態跟蹤、定期評估、年終考核”原則,不斷提高專管員巡河管河護河工作成效。通過高清河流監控系統、無人機自動巡河系統、水質線上監測系統、市場化物業管理系統等,為各級河長、河長辦工作人員實時管控河流動態、科學分析河流問題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援。今年以來,全區共開展人工巡河35900余次,無人機巡河500余次,累計發現“四亂”問題431件,完成處理431件,處理率達100%。
(三)全民性護水,形成協同“共治”凝聚力。
積極探索創新聯動“護水”機制,秉承“小流域單元治理”理念,與沿河單位建立岸線共治工作格局。
一是聯合全民巡河。組織開展“世界水日”“中國水周”等宣傳活動,營造全民共治、愛河護水的良好氛圍。在區政府網站設置“河長制工作專題欄目”,將河流監控、河長資訊、水質情況及時向社會公佈,讓公眾在家即可參與河流監管;通過建立24小時熱線,加強民眾監督管理,廣泛組織沿線企業河長、民間河長、人大代表、河小禹等社會力量共同開展巡河護河行動,形成“黨政領導、部門協作、社會聯動、群眾參與”的良好局面。
二是聯手清理河道。聯合開展河道保潔,遵循“屬地為主、協同共治”的原則,共同制定跨界河道保潔制度,落實管護責任,明確管理範圍,針對河道存在的環境問題,快速響應,聯合核實情況,形成統一整改方案,加快跨界河道環境綜合整治進度,為沿岸居民提供更加舒適、生態、優美的環境。區政府每年出資230萬元,實行水口庫區(延平段)四個鄉鎮分段分片負責、第三方保潔公司市場化運作的常態化河道清理新模式,對閩江河面進行常態化保潔。
三是聯動巡查執法。加強區域聯動,探索建立跨界河道和重點水域的聯合巡查執法及專項行動機制,適時開展聯合執法。針對河湖“四亂”突出問題,特別是水利部監督檢查發現問題,充分發揮22個區鄉部門河長辦作用,常態化聯動開展河湖“四亂”專項執法行動,壓實“河長+三長”等協作機制。2023年,延平區集中整治1個多月時間,開展河湖“清四亂”涉河採砂問題集中攻堅整治行動,共清理砂場15家,拆除採砂碼頭管理房5座,採砂設備15處,採砂船17艘及配套裝卸運輸船隻92艘,轄區流域沿線河湖多年未完成整治的採砂場、採砂船問題基本實現全面清零。(王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