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瓷風今又起,青春築夢非遺行 ——福建農林大學非遺研學記

發佈時間:2024-07-15 15:15:07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趙茜

為引導大學生骨幹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7月9日,福建農林大學青年藝術教育中心非遺傳承實踐隊組織隊員10人于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開展“德瓷映古輝,化韻傳今彩”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實踐隊在瓷幫古道合照。方劍豪攝

瓷幫古道通古今,瓷韻悠長傳萬里

實踐隊首先來到了瓷幫古道。世界瓷都,瓷通四海。千年窯火,孕育出瑰麗絕倫的陶瓷藝術,碧海絲路,播撒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早在宋元時期,德化陶瓷就作為海上絲綢之路最主要的貿易商品之一,廣泛流通至沿線諸國與地區。

跟隨講解員王金鐳的步伐,隊員們沿著先人留在青石板上的足跡重走瓷幫古道。目光所及,是石塊上錯落有致的“堵槌”痕跡,它們深淺不一,每一道凹陷都鐫刻著往昔的故事,見證了先人們為德化貿易和文化交流的付出。行走間,仿佛穿越時空的隧道,親眼目睹先輩們肩扛重負、步履維艱的身影。

實踐隊在瓷幫古道實地參觀。陳俊如攝

在蜿蜒的古道上,隊員們還親身體驗了古代挑工肩扛陶瓷的重負,深刻感受那份歷史的厚重與艱辛。小心翼翼地挑起重達數十斤的扁擔,肩上承載著數十斤重的陶瓷,每一步都踏出了對古代挑工無盡的敬意。大家紛紛表示,要銘記這段歷史,不僅僅是為了緬懷過去,更是為了從中汲取力量,將先人們艱苦耐勞、敢闖敢拼的精神內化於心、外化于行。

實踐隊員親身感受陶瓷重量。陳俊如攝

太平宮窯傳古韻,瓷藝瑰寶耀今塵

參觀結束後,實踐隊來到了丁乾村鳳翥山下的太平宮窯。建於北宋年間的宮窯,歷經歲月滄桑,雖曾遭停燒荒廢,沉寂于歷史長河之中。然而,時代的春風終將其喚醒,近年來,經過精心拂塵與修整復燒,太平宮窯再度煥發出勃勃生機。

實踐隊聆聽講解員介紹。陳俊如攝

隊員們從講解員李文芳口中了解到,柴燒技術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對於該技術的保護刻不容緩。作為德化縣內唯一一條可古法柴燒的千年龍窯,太平宮窯復興古法柴燒,使國家級非遺技藝重獲新生。

實踐隊在窯內參觀調研。陳俊如攝

對話非遺,德化文化調研啟新思

為深切感受當地非遺文化,了解德化非遺文化的推廣工作情況,7月9日晚,隊員們前往德化多個地點進行實地調查,通過問卷調查形式調查當地群眾對德化本土文化的了解與認識。問卷內容既涵蓋了受訪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産基本知識的了解程度,也引導他們深入思考並提出對傳承與發展的創新建議。

隊員們向當地居民派發問卷。方劍豪攝

調研過程中,團隊成員深入社區、學校、工坊等地,與當地居民、學生及文化愛好者面對面交流,傾聽他們的聲音,感受德化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

隊員們向當地學生派發問卷。方劍豪攝

非遺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産,其傳承與發展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通過此次調研,我們不僅看到了當地居民對非遺文化的熱愛與關注,也明確了未來非遺文化傳承與宣傳的新方向。

此行,實踐隊是探訪者,更是文化的傳承者。隊員們見證了瓷幫古道的滄桑變遷,感受了太平宮窯的復興榮光,更在親身體驗中,深刻體會到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汗水。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産,不僅屬於過去,更屬於未來。大家表示,要共同攜手並進,紮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工作,讓瓷韻悠長,傳唱不息,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非物質文化遺産在新時代綻放新的光彩。(周穎華 翁心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