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銜接文化自信探析

發佈時間:2024-07-08 09:35:05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郭頂

近年來,傳統文化以多種方式頻頻“出圈”成為大眾關注的熱點話題,如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塑造文化自信成為社會共識。高等教育在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實現以文育人方面負有無可替代的責任和義務。因此,如何提取傳統文化的積極元素融入高等教育,如何以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塑造青年學生高尚品質和健全人格,打好文化根基,實現新時代文化自信自強,需要高校進行深入思考。其中,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攝入文化基因,營造文化氛圍,強化文化育人功能,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實現新時代高等教育的高品質發展,助力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

創新教育教學改革,推動新時代高等教育高品質發展

加強高校思政教育與文化自信的有效銜接,有助於推動高校思政教育課堂教學改革,創新教學模式,提高教學品質,強化文化育人功能,提升思政教育實效,推動教育高品質發展。一方面,能促使高校更加重視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文化育人理念,充分發揮教育主體的文化意識,開放教育對象的文化意識,實現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有助於優化教學手段,借助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營造教學新生態,打破課堂教學局限性,創新思政教學思路,結合具體教情學情,科學選擇思政教學方法,極大豐富思政教育教學形式,提升學生參與思政教育的主動性和實效性,滿足新時代高等教育人才的多樣化發展需求,推動高等教育高品質發展。

深化意識形態教育,打造新時代高素質人才隊伍

加強高校思政教育與文化自信的有效銜接,首先,有助於高校加強意識形態建設,在以文化人過程中潛移默化傳播主流意識形態,正確引導學生的價值判斷和選擇,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強化學生的責任擔當。高校思政教育引入文化資源,在教育教學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國家歷史、民族文化宣傳教育,幫助學生增強對中華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識、理解和認同,樹立高度文化自覺,增強對錯誤思潮的鑒別能力,能夠主動抵禦負面侵蝕和影響。其次,有助於提升學生的精神文明素養。高校在思政教育中融入文化建設,在教育教學中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增加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及敬業精神等文化內容,有助於提高學生的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滿足新時代高等教育人才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動高校思想道德建設,助力新時代高素質人才隊伍建設。

激發校園文化創造活力,構築新時代精神文化陣地

加強思政教育與文化自信的有效銜接,有助於構建特色校園文化,提高學校文明程度,樹立良好學校形象,打造優質精神文化涵養陣地。一方面,有助於高校實現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校園文化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渠道,堅持以優秀傳統文化為引領,全面開展美化、綠化、文化等建設,將一草一木都賦予傳統文化色彩,將整個校園環境打造成思政教育大課堂,切實釋放校園文化的育人潛力,讓師生在無形中受到文化熏陶和啟迪,提升師生的精神境界,實現價值引領和文化育人的雙重目的,為校園文化的創新發展注入活力。另一方面,有助於高校不斷提升文化傳播力和影響力,構築新時代精神文化陣地。高校思政教育銜接文化自信建設,能夠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高校文化傳播和創造的話語和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文化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全面提升文化傳播效能,深化文明交流互動,發揮高校交流思想、傳承文明、培養人才的主陣地作用,構築高品質精神文化陣地。

高校思政教育銜接文化自信的現存問題

思政教育理念滯後,文化自信教育意識缺乏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和多元思想文化的快速迭代更新,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理念滯後,缺乏銜接思政教育與文化自信的教育意識;部分學生受就業壓力和社會文化思潮的影響,缺乏對主流意識文化的關注、參與和認同,文化自信自強意識不足。一方面,高等教育招生和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導致部分高校面臨教學品質、師資和就業品質評估的多重壓力,導致忽視思政教育創新工作,對文化自信建設對高校發展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思政教育理念遲滯不新,堅定文化自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任務的意識更是缺乏。另一方面,網際網路資訊技術的快速發展、各種多元思潮的快速傳播,促使當代大學生對獨立、個性的追求與崇尚日益強烈,而對社會及週遭環境事物秉持漠視態度。同時,由於部分高校文化自信建設多存在於課堂教學教材和政治學習任務中,未能與學生個人發展建立聯繫,無法實現與學生的互動共鳴,導致一些學生對文化自信自強的關注不足、參與不夠,無法通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實現文化育人的教育效能。

思政教育形式簡單,文化自信教育實踐匱乏

當前,部分高校未能充分挖掘學校和社會的思政教育和文化資源,教育形式和途徑單一,文化自信教育的實踐活動缺乏。一方面,校內思政文化建設不足。部分高校忽視思政教育工作中的物質文化設施建設和制度文化建設,思政教育教學中文化設施不全、文化活動不多,人文物質建設不足;校風、教風和學風中缺乏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因素的加入,精神文化建設不足;未出臺思政教育教學活動與文化自信建設有效銜接的教學辦法和管理考核制度,制度建設不足。另一方面,校外思政文化教育實踐不足。部分高校僅將思政課堂作為主要教育陣地、課堂教學作為唯一教育手段,未能充分組織思政教育課外實踐活動、思政教育模式下的文化交流活動。

思政教育內容枯燥,文化自信教育容量貧乏

高校傳統文化底蘊深厚,同時接受先進社會主義文化的引導,這些文化組成了高校的重要文化內容,高校思政教育通過正確的道德規範和價值體系來引導學生建立文化自信但當前,高校普遍存在思政教育內容枯燥的現狀,文化自信教育在思政教育內容中所佔比重較少,思政教育工作中缺乏對學生文化自信的引導教育。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內容多為主流意識形態、思想道德和時政方針政策等,內容較為深奧,與學生個人現實生活存在距離,學習成效無法立刻顯現,因此學生參與積極性普遍不高,對培育學生文化自信自強的助力甚微。另一方面,受制于思政教育理念滯後,思政文化教育建設不足,部分高校思政教學課堂、思政教材和思政實踐活動中缺乏中華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因素,文化自信教育內容貧乏,無法激活學生文化自信自強的內在基因,無法調動學生參與文化建設和提升自我思想道德建設的主動性。

思政教育主體單一,文化自信教育力量窘乏

只有充分發揮教育主體的文化意識,開放教育對象的文化意識,才能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而當前,部分高校普遍存在思政教育和文化自信教育主體單一的問題。一方面,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很多地區仍將學校視為唯一責任主體,既缺乏上級單位的科學指導,也未能吸引企業、政府、文化機構等社會資源參與思政教育實踐,難以保障文化自信的持續培育。即使有一些高校構建多元協同教學模式,但協同機制尚不完善或缺乏針對性,導致主體互動缺失,難以保障思政教育資源的合理流動,造成文化自信教育效果不彰。另一方面,校內思政教育和文化建設隊伍建設不完善。部分高校思政教育教學工作僅靠思政教師,思政教育管理僅靠學院輔導員,文化教育教學工作僅依託專業課和公開課教師,心理輔導教師、學院黨務教師、學生思政和文化社團等主體未參與其中,教師教學壓力大,精力有限,且缺乏接受思政教育與文化建設有機結合的教學培訓的機會和途徑,導致思政教育與文化銜接的教學教育成效有限。

實現高校思政教育與文化自信有效銜接的創新路徑

(一)革新思政教育理念,堅定文化自信引領

一方面,明確思政教育銜接文化自信的教育目標和主要任務。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凸顯文化自信教育,需在思政教育實踐中首先明確文化自信教育目標和主要任務,統一高校領導和教師的思想認識,因地制宜制定實施措施,推動文化自信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紮實開展。聚焦文化自信教育目標,將理論學習、實踐體驗等有機結合,全力提升思政課教師的文化自信教育能力。一是重視文化自信教育的宣傳工作,引導思政課教師自主學習和研究優秀文化、在深學細照篤行中增強思政課教師的文化素養,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高文化自信教育覺悟和教學能力;二是組織思政課教師進行調查研究學習,能夠結合思政課教學內容,探索中華文化發展脈絡和文化內涵,找準思政教育和文化自信教育的銜接點,敢於改進思政教育內容和形式。另一方面,創新教學手段,豐富教育教材內容,滿足學生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注重引導學生辨別各種思想文化思潮,注意思政教育和文化自信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充分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和參與意識。

(二)創新思政教育形式,賡續文化自信血脈

實現思政教育與文化自信的有效銜接,需要高校不斷創新思政教育形式,豐富文化教育途徑。高校需要創新思政課程建設,在傳統講授法基礎上,教師需重視將學習的決定權轉移給學生,通過微課、反轉課堂、項目教學等方式,引導學生更加專注中華文化學習,深層次理解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核;開設大學語文、國風鑒賞、歷史選修等課程,創作系統的中華文化學習環境,豐富學生在治學為人、行為準則、文化傳承等方面的知識,借助先進的輔助教學工具或者適宜的主題活動來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傳承;可以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的互補性,積極開展校本文化活動,組織形式多樣的“思政教育+文化自信”主題活動,將學生置於特定的文化情境中,近距離領略傳統文化風采,從價值維度、品格維度等方面引導學生們正確認識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價值,提高思政教育的滲透力和感染力;重視榜樣引領作用,選擇在文化保護與傳承領域的優秀學生作為典型,用榜樣的鮮活教育素材直觀引導學生堅定文化自信;科學利用大數據、網際網路技術實現融合教育,引入新技術、新平臺,整合網路思政教育資源和優秀文化資源,結合學生喜聞樂見的線上學習和線上互動模式,創新教育手段和渠道,將思政教育與文化自信活動和內容接連在網際網路和高科技的基礎上,不斷提高思政文化教育的有效性、便捷性和豐富性、趣味性。

(三)優化思政教育內容,夯實文化自信根基

實現思政教育與文化自信的有效銜接,需要高校優化思政教育內容,攝入文化基因,夯實高校創造創新、弘揚傳播文化教育的主陣地效能。首先,收集和整理文化自信教育相關資源。文化自信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入具有鮮明的教育目的,為保障文化自信教育的有效性,二者在內容上切記機械性相加,既需保持思政教育內容的連貫性,也需重視二者內容的適應性。對此,高校可邀請中華文化研究領域專家、文化傳承人、文化企業負責人與學校教師共同挖掘文化自信教育相關資源,建立思政課程資源庫,分類處理和管理文化自信教育資源,促進各種資源素材的共建共用,協助教師提升思政教學品質。其次,重視學生需求和興趣。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強化文化自信教育,教師需結合學生專業特色,深入了解學生的文化自信教育需求和興趣,通過傾聽與觀察、雙向交流、問卷調查、活動實驗等方式,找到學生切實需要以及感興趣的文化自信教育內容,為提升文化自信教育融入的實效性夯實基礎,並基於學生需求和興趣不斷改進教育內容,有效減少學生對文化自信教育內容的抵制現象,樹立正確學習觀念和習慣,讓學生自主接受文化熏陶,增強文化認同,提高學習效果。

(四)豐富思政教育主體,提升文化自信實效

首先,加強對高校思政文化教育工作的領導。教育主管部門與文化等部門要加強對高校校園思政工作與文化建設的宏觀指導和組織協調,確保高校獲得政策和資金支援。其次,高校可以充分引入和發揮社會力量。開展學校和政府組織、學校和企業、學校與學校的文化交流活動,邀請優秀專家學者、優秀企業家進校園,多方主體合作思政文化教育項目、組織研學實踐活動,不斷拓展思政文化教育途徑,開闊學生眼界,激發學生文化自信熱情;充分發揮優秀校友思政文化建設中的獨特作用,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用優秀校友和優秀人物的理想信念激勵學生確立理想和正確價值觀,承擔起傳承和創新文化的責任;發揮學生社團的思政文化建設作用,為每個社團賦予特定的文化內容,創新文化自信教育工作思路,讓其更加貼近學生實際,並結合學生專業特長開展多層次的文化自信教育活動,讓學生在展示特長的同時滿足多元需求,奠定全面發展基礎,增強主人翁意識,增強職業認同,真正建立起全員共建的思政文化建設體系,真正實現優秀傳統文化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契合,從而更好地回答怎樣培養人的問題。

作者:王麗娟,湖南瀟湘技師學院(湖南九嶷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