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溫江區萬春鎮:農耕文明助推農業發展新業態
發佈時間:2024-06-03 15:48:31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袁婭 | 責任編輯:郭頂相傳4000多年前,在魚鳧氏的帶領下,古蜀先民從岷江上游進入了平坦開闊、水系發達、土壤肥沃的成都平原。經過漫長地征戰後便定居於此,修築了約40萬平方米的六邊形城池並建立起一個以農耕為主,狩獵和漁業為輔的奴隸制國家。如今部分魚鳧城遺址正保存在被評為“四川省鄉村示範村”和“成都市文明村”的萬春鎮魚鳧村內。
從陸續出土的文物材料和人們口口相傳的民間傳説來看,當時古蜀先民就已經開始根據當地氣候特徵及地形地貌從事著棉、麻種植及捕魚養蠶等農業生産。隨著歷史的演進,古蜀魚鳧王國已然覆滅,但發端于古蜀魚鳧王國的農耕文明卻在這片回蕩著陣陣蛙聲的肥沃黑土上傳承至今,不斷與時俱進,並取得了眾多成果:
近年來,在萬春鎮政府、水稻種植合作社、四川農業大學和當地農民等多方共同努力下,魚鳧村以深厚的古蜀魚鳧農耕文化為背景,通過合作運營、土地租賃、集體地入股、勞務輸出等方式,流轉土地1000余畝;採用機械化、自動化、資訊化、智慧化的噴灌等農業配套設施統一種植高産、優質的‘2115’水稻和‘紅七星’大蒜,實行稻蒜輪作,提升土地復種指數,實現畝均增收9000元以上;建立多渠道就業和多元增收機制,讓農民享有股東、“地主”、員工、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四大身份,實現股份分紅收益、土地流轉收入、務工工資收入、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收入、集體凈收益分配收入五大收益;將旅遊和文化等産業注入農業,發展低成本、高效益的“農業+旅遊業”及“農業+文化産業”等創新産業模式:利用週邊耕地與村落自然生長的喬木、竹林及河流等自然環境要素有機融合形成極其層次的自然景觀,造就以林、水、田、宅為要素的獨特川西林盤風光,並以此為依託發展農家樂等特色餐飲業,2023年魚鳧村農戶每人平均收入3.895萬元左右。魚鳧村民在傳承和發揚優秀農耕文化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挖掘著農耕文明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
未來魚鳧村將依託“北林”區域項目建設規劃,盤活閒置集體資産,加快發展“旅遊+文化”、“旅遊+農業”和“旅遊+康養”等新業態,規划水稻美化栽培、共用農場、魚鳧驛站等農旅吸引物,策劃親子研學、農耕課堂、模擬考古挖掘等文旅活動,深入推進農商文旅融合發展。以傳統農業為基石,以增強農戶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為動力,用農耕文化助力鄉村振興,魚鳧村一直在行動!(袁婭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