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教育提升學生對使命擔當認知的作用研究

發佈時間:2024-05-24 15:53:00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劉月茹 姚偉  | 責任編輯:郭頂

課程思政教育有助於加強學生對使命擔當的深度理解。課程思政教育的主要目標是通過課程內容的深入整合,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和責任感。該教育模式將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內容相結合,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增強對個人使命與社會責任的認識,有效促進學生從以自我為中心向以社會為中心的轉變,提升對個人在社會發展中職責的理解。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課程思政教育特別強調對價值觀的塑造和道德立場的確立,引導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全面理解國家的歷史和文化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在教授歷史和文化課程時,教師會通過大量歷史案例,幫助學生理解人們在不同歷史時期面對挑戰的方式和作出的抉擇,以及承擔的責任,從而使學生不僅掌握歷史的深層原因和複雜性,也能在將來的生活和職業中更有效地理解和履行社會責任。此外,課程思政教育通過討論諸如環境保護、公民權利和義務、社會公正等現代社會的熱點問題,培養學生從多維度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這就鍛鍊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還增強了他們對社會問題的敏感性和責任感,鼓勵學生在關注問題的同時,思考如何通過個人和集體努力來尋求解決方案。課程思政教育還側重於情感教育和心理建設,通過與國家英雄、模範人物以及身邊正面人物故事的情感共鳴,激發學生的責任感。這種情感的觸動加深了學生對使命擔當的直觀理解,也激勵他們在未來生活中願意承擔更多社會責任。可見,課程思政教育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和活動,使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深入理解使命擔當的重要性,塑造學生的良好人格和價值觀,為他們未來在社會中的作用發揮和個人價值的實現奠定了重要基礎。

課程思政教育有助於增強學生對個體在社會中責任的認知。課程思政教育在增強學生對個體在社會中的責任認知方面也起到了關鍵作用。在課程思政教育中,教師不僅傳授專業知識,更通過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使學生認識到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每個個體的行為和決策都對社會産生影響。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常引導學生去思考個人行為對社會的直接和間接影響。通過分析不同社會角色的責任和貢獻,學生能理解到,無論是作為消費者的選擇、企業家的決策,還是公民的日常行為,都與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息息相關。例如,在思政課程中,教師以誠信的重要性作為討論主題,引導學生討論學術不端的後果、職場中的誠信問題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何積累成社會誠信問題,可以使學生逐漸理解個體的行為如何影響社會風氣和道德規範。這種討論和反思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個體責任不僅僅是對自己或直接相關者負責,更是對整個社會負責。此外,課程中還會包括團隊合作項目或社區服務等模組,這些模組要求學生投入實際的社會活動中,體驗和實踐社會責任。通過這樣的活動,可以使學生在實際環境中應用他們的學術知識,並直觀地感受到個人行為對社會的積極貢獻。這種從理論到實踐的轉變,可以極大地促進學生對個體社會責任的深刻理解。如此,通過這些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課程思政教育助力學生逐漸構建對社會責任的全面認知,使他們清楚作為社會一員,每一個決策和行為都對社會産生著影響。這就塑造了學生作為負責任公民的角色,還加強了他們對於在社會中承擔責任的自覺,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也為他們未來在社會中作出積極貢獻奠定了基礎。

課程思政教育有助於提升學生面對挑戰時的應對和決策能力。課程思政教育引導學生在面對複雜情境時能夠分析問題,做出合理決策,從而有效地培養他們在面對未知挑戰時的心理和行動準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會設計各種情景模擬和案例分析,這些教學活動要求學生置身於需要迅速思考並做出決策的情境中。例如,通過模擬國內外的政治經濟危機,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情況,討論可能的解決策略,並預測各種決策的後果。這種教學活動不僅僅是對學生知識的考驗,更是對其臨場應對能力、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此外,課程思政經常會涉及道德困境和倫理選擇的討論,要求學生在價值觀和實際情況之間進行權衡。通過這種討論,學生可理解在現實生活中,尤其是在面對重大社會、經濟和環境問題時,如何通過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做出既符合道德標準又能有效解決問題的決策。這種能力的培養對學生的職場和個人發展,都是極其寶貴的。此外,課程中還會利用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形式,讓學生在安全的環境中嘗試不同的決策角色。這種互動性強的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如何領導團隊、協調不同意見,並在複雜多變的情境中找到最優解。這些活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決策技巧,也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和責任感。總之,通過課程思政教育,學生可以深入學習在面挑戰時,如何在壓力下保持冷靜,如何分析問題並迅速制定行動計劃,以及如何在決策過程中綜合考慮倫理、效率和可行性。如此,課程思政教育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更培養了他們的生活和職業技能,使他們成長為了可有效應對各種困境和挑戰的現代公民。

由此可見,課程思政教育在增強學生對使命擔當的認知中具有重要作用,它通過深化學生對國家使命的理解、增強學生個人的社會責任感,以及提高其應對挑戰時的決策能力,可以促進學生在多個層面的發展。為了達成這些教育目標,如何將課程思政教育有效地整合入學生的學習過程便顯得尤為關鍵。

要在課程思政教育中提升學生對使命擔當認知,就須在課程思政中加入社會問題討論,即將當前的社會問題直接融入教學內容中,以便使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對具體、真實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為此,教師可挑選諸如環境保護、社會公平等方面的熱點問題,並通過案例研究和小組討論的方式,促使學生將理論知識與現實問題聯繫起來,增強課程的現實意義。為進一步深化學生對各類社會問題的理解,教師要設計多元化的互動活動。例如,通過角色扮演,如模擬政策制定者、受政策影響的公民或企業界人士等身份,幫助學生全方位地理解問題,增強同理心及社會責任感。同時安排辯論活動,讓學生圍繞某一問題的不同解決策略展開討論,從而鍛鍊學生的言辭與邏輯能力,激發他們的批判性思維。教學中的多媒體運用也不可或缺。教師應引入視頻、新聞報道和紀錄片等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幫助他們從多維度分析問題,培養全面思考問題的能力。此外,教師可組織學生參觀相關的社會組織、非盈利機構或參與社區服務活動,使他們在現實環境中觀察並參與到社會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更深入地感受到個人行為與社會影響之間的聯繫,同時提升他們的實踐和問題解決能力。為確保教學效果的持續性和適應性,教師需不斷進行教學方法的反饋與調整,尤其是定期收集學生的反饋、評估學生的作業和項目,監控學生的學習進展,並根據學生的反饋調整教學策略。

在以課程思政教育提升學生對使命擔當認知的過程中,還應利用多媒體資源豐富課程的教育形式,增強學生的情感共鳴和參與度。這就涉及到多媒體技術的廣泛使用,如視頻、音頻、動畫和互動式軟體等,以使課程內容更加生動和吸引人,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投入。為此,教師可使用歷史紀錄片或現代社會問題的相關影片,來引起學生對某一社會現象或歷史事件的興趣。例如,播放關於重大歷史事件的紀錄片,如改革開放、抗日戰爭等,以便讓學生從而視覺和聽覺上直觀感受到這些事件的重要性和影響力。通過影片中的具體案例,學生將更深入地理解國家發展的不同階段及其背後的思政意義。此外,教師還可使用互動式教學軟體來創建模擬環境,以便讓學生在虛擬的情境中進行決策和問題解決。例如,通過模擬軟體設置城市管理的場景,讓學生扮演城市規劃者的角色,並對如環境保護、交通堵塞等具體問題進行決策。這種模擬活動可提高學生的參與感和興趣,鍛鍊他們的決策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另外,多媒體的使用還可跨越傳統的文本學習限制,通過圖表、動態演示等形式,幫助學生更清晰地理解複雜的概念或數據資訊。例如,在講解國家經濟發展的課程中,教師可使用動態圖表展示經濟增長、人口變遷等數據,使學生直觀地看到數據的變化趨勢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直接聯繫。通過這些多媒體工具的綜合使用,課程思政教育可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參與度,並在視覺和情感層面加深學生對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的理解和感知。

此外,也要增加課程思政實踐課程,將理論學習與實際行動相結合,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體驗和反思個人在社會中的作用和責任。為此,學校可設計和組織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如志願服務、社區參與項目、企業實習等,讓學生走出課堂,親身體驗社會運作,並讓他們在實際環境中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例如,組織學生參與到老年人日托中心的志願服務中,通過與老年人的互動,了解老年群體的需要和問題,增強其對社會關懷的理解和實踐。此外,學校還可與本地社區或非政府組織合作,開展針對特定社會問題的項目,如環境保護、兒童教育支援、城市貧困問題等。通過這種合作,學生可在實際項目中學習如何組織和管理社會活動,並直接觀察和參與到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實際感受個人行動的影響力。在實踐課程中,教師的角色轉變為導師和協調者,他們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和支援,幫助學生在活動中設定目標、分析問題和反思經驗。同時,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在活動後進行深入討論和總結,通過撰寫反思報告或進行小組分享,以加深學生對活動體驗的理解。通過這樣的實踐課程,學生將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測試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並極大地增強學生對社會責任的感知和擔當。

綜上,課程思政教育通過其獨特的教育策略,如社會問題討論、多媒體資源的使用以及實踐課程的設置,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社會責任感,使學生能在現實社會中以更加成熟和負責任的態度參與社會實踐。此外,課程思政教育也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使學生能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和理論應用到具體的社會情境中,實現知行合一。通過這樣的學習過程,學生認識到了個人行動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更學會了如何面對和解決複雜的社會問題以及如何在多元化的社會環境中做出合理的判斷和決策。可見,課程思政教育是培養現代公民的重要途徑,可有效幫助學生建立起對國家使命和個人責任的深刻認知,在培養他們成為有能力、有責任感和有情感投入的社會成員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未來,各級學校應繼續探索和完善課程思政的教育模式,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更好地準備學生面對未來的挑戰,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具備良好道德感、強烈責任心和卓越能力的優秀人才。

作者:劉月茹,河北傳媒學院舞蹈藝術學院講師;姚偉,天津濱海汽車工程職業學院康複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