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建設未來城市?——漢陰積極探索城市可持續發展新路徑

發佈時間:2024-05-22 13:41:54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張珍珠 | 責任編輯:趙茜

漢陰縣地處秦巴腹地,位於月河川道城鎮帶,呈三山夾兩川之勢。全縣版圖面積1365平方公里,全縣人口31萬人,縣城規劃區面積18.48平方公里,2023年底城區常住人口9.63萬人,建成區面積9.54平方公里。

近年來,漢陰縣聚焦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質,堅定不移貫徹實施“5775”發展戰略,緊緊圍繞“生態宜居、健康舒適、安全韌性、交通便捷、風貌特色、整潔有序、多元包容、創新活力”8個方面,以“六個示範”為抓手建成了省級縣城建設示範縣,全方位聚力打造影響力更大、生態性更強、幸福感更足的安康市域副中心城市。

漢陰雖有160平方公里平坦的月河谷地,但城市擴張在與之匹配的城鎮化發展水準和特定的歷史時期下總有極限。目前,漢陰縣城以北抵齊龍崗山生態紅線和觀音河濕地公園,縣城以南逼近規劃邊界陽安鐵路復線,縣城以東花扒、解放片區開發建設要素保障乏力,縣城以西太平、雙星片區開發建設步步為營,亟待提升市場活力。

城市發展總體形勢表現為:北邊建設用地受限,南邊延展空間不足,東西拉伸放緩,中長期縣城規模大閉環輪廓線基本顯現。從現實形勢看,站在新的歷史階段,要實現以縣城建設示範縣為支點推動市域副中心城市加快建成的目標,城市發展方式亟待向城市更新的重要時期轉變——即由大規模增量建設轉為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並重。

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在新質生産力的推動下,把握城市數字化、智慧化發展的新趨勢,從全新的視野、科學的方法、精準的角度實現城市由“數量取勝”轉向“品質取勝”、由“粗放式經營”轉向“精細化管理”、由“經濟效益優先”轉向“綠色發展優先”、由“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是漢陰住建人一刻都不能停歇的思考、一刻都不能遲滯的探索、一刻都不能懈怠的實踐。

超前規劃,推進城市科技賦能

城市發展,規劃先行。在城市規劃體系中,國土空間規劃則是指導區域未來發展的根本指南,關乎未來,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建設未來城市,必須堅持以規劃為先導,優化城市空間佈局,引領城市科學發展。

堅持規劃引領,促進産城一體化。漢陰立足“五縱六橫七街八巷”的路網框架,優化城建和産業佈局,控制縣城開發邊界。通過強化中心城市功能錯位,加快推進城市重心轉移,以“産”做文章,建好五大組團,構建起了産城融合發展新格局。老城組團以文峰塔為標誌,建設老城文化街區;城東組團重點發展電子線束、電子智慧穿戴等産業體系,打造創新發展引領區;城西組團佈局發展書畫軟裝、文化創意、中醫康養等業態,搭建陜南非遺文化展示展演展銷研習交流體驗平臺,打造城市文化新高地;城北組團依託22家金融機構,打造漢陰小微“華爾街”;城南組團以五大城市綜合體為中心,推動現代商貿業集群發展。

堅持規劃引領,促進城鄉一體化。統籌城鎮和鄉村規劃建設,通盤考慮土地利用、産業發展、居民點佈局、人居環境整治、生態保護、防災減災和歷史文化傳承,推進城鄉一體化規劃設計。加強對我國城鎮化趨勢、城鄉格局變化趨勢研判,科學謀劃城鄉佈局,增強規劃的前瞻性、指導性、可操作性。嚴守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不斷優化城市空間格局和建築風貌,提高建設用地利用效率,保留鄉村原始風貌,體現鄉村特色,提升鄉村建設規劃管理水準。

堅持規劃引領,促進綠色智慧一體化。推進智慧城管,利用無人機、智慧工地等技術推進生態治理,為深入打好餐飲油煙及揚塵治理攻堅戰、構建錦繡漢陰數字化治理體系奠定基礎。結合河流水系和生態廊道,構建由綠道、碧道、緩跑徑、登山步道和古驛道共同組成的城鄉休閒遊憩體系,打造多樣化的特色線性生態路徑,串聯6大城區主題公園。開展智慧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更新改造,加快推進基於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的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

精心建設,助推兩業健康發展

2023年12月21日,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召開,住建部明確表示房地産業和建築業仍是支柱行業。房地産業和建築業事關投資和消費“兩駕馬車”,産業關聯度高、配套需求大、影響範圍廣,在拉動經濟增長、擴大內需潛力、促進社會就業、增加群眾收入、推進城市更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從産業發展看,房地産和建築業鏈條長,涉及金融、建材、裝飾裝修、運輸、家電等多個行業發展,對推進産業轉型升級和高品質發展意義重大。建築業和房地産業平穩健康發展,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既是保穩定、穩民生的基礎工程,也是擴投資、穩增長的發展工程。在精心建設城市中,要把提振建築業、房地産業作為穩定和恢復經濟的重要抓手。一要觀大勢、明大局,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正確認識經濟發展規律,準確把握正確發展方向,用足用好國家支援性政策,積極主動育新機、開新局,既解決當前問題,又兼顧長遠目標,切實推動建築業、房地産業平穩健康發展。二要優供給、防風險,牢牢把握供需關係這條主線,全力防範市場風險,用好房地産融資協調工作機制,穩住房地産發展基本盤,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三要強主體、促轉型,以轉型升級為主攻方向、優化佈局為有效途徑、創新爭優為關鍵引擎,申報建築業強縣,發揮建築業企業協會作用,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企業整合資源、融合式發展,扶持總包企業做大做強,專包企業做專做精,增強産業驅動力、市場內生力、企業競爭力,有效激發建築業市場新活力。四要抓保障、提效能,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加強組織推動、政策支援、政務服務、行業監管,全面打造更優營商環境,奮力推動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持續促進建築業發展壯大,為加快建設錦繡漢陰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精細管理,對標世界一流

城市之美,在於善治;城市之治,在於精細。建設未來城市,要加快建設城市運作管理服務平臺、推進城市運作管理“一網統管”,開發、整合、升級城市運作管理相關資訊系統,著力構建感知、分析、服務、指揮、監察“五位一體”的智慧城管平臺,促進城市管理向主動、動態、精細、規範轉變,全面提升城市精細管理效能。

統籌推進,擘畫“一網統管”藍圖。制定漢陰縣智慧城管資訊化規劃綱要、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方案和數字化城市管理監督指揮中心建設方案,統籌智慧城管建設工作,規劃銜接“一網統管”大趨勢。圍繞“協同共治”的工作思路,建設智慧城管數據管理平臺安全高效匯聚全縣城管及跨部門的數據資源,建設城市運作管理服務數據庫,推進數據資訊資源跨層級、跨部門互聯互通、融合共用,形成城市管理“數據大腦”。

科技賦能,打造“智慧城市”願景。採取城市管理智慧化、全天候巡查。共用城市視頻監控,使用數據演算法,為城管工作提供“千里眼、順風耳”,實現一鍵觸達、全域可觀。開發建築垃圾智慧化管理系統,運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一代資訊技術,借助車載終端數據、道路視頻及卡口數據、建築工地出入口視頻等資訊,實現建築垃圾全生命週期監管。圍繞“城管進一線,服務面對面”工作打造城市部件監督管理系統,為公廁、轉運站、公園、路燈、道路街巷等城市管理對象賦予專屬二維碼“身份證”。將居民生活與智慧城管緊密相連,開發微信小程式“城市管理全民拍”,可隨時掃碼反饋問題,參與城市管理。

轉變方式,樹立“精抓細管”標桿。改變粗放型管理方式,注重在細微處下功夫、見成效。利用小區閒置空間改建的“數字小屋”,讓居民能夠列印作業、繳納水電費等等。圍繞城市智慧管理理念,利用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提升“數字城管”數智化管理能力,促進城市運作一網統管,打通城市治理“最後一公里”。貫徹“服務為先、包容審慎”的柔性執法理念,開發線上執法小程式,現場完成主體資訊採集、管理措施記錄、執法資訊登記等功能,實現口頭教育、免罰承諾、現場取證及簡易處罰等程式,隨時追溯當事人“首次綠碼、二次黃碼、三次紅碼”的執法記錄,實現“三教而罰”執法樣本,城市管理服務水準和執法效率得到提升。

聚焦智慧智慧,打造營商環境新高地

水美則魚肥,土沃則稻香。優良的營商環境能夠穩定市場信心、激發經濟發展活力、推動高品質發展,如同陽光、空氣、水和土壤一般,是企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的“養分”。而優化數字營商環境,能夠提升網路化、數字化、智慧化服務水準,這不僅是當前新質生産力發展的“剛需”,也是政務服務水準提效的“關鍵”,更是促進政企溝通暢通的“渠道”。

數據資源互聯互通,政務服務高效精準。以“資訊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為指引,融入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數字技術,加強政務數據資源互聯互通,推進智慧政務高速發展,著力提升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服務效率,全面優化營商環境。通過申請材料結構化、業務流程標準化、審核要素指標化,形成自動審核規則,並嵌入相應業務辦理系統,在數據共用比對核驗的基礎上,實現系統自動決定辦理結果,全程無人工干預。從優化審批流程、壓縮辦理時限、規範辦事規則、推廣應用智慧自助服務終端、電子證照等方面入手,對審批部門自我加壓,縮短企業和群眾辦事等待時間。

“免申即享”政策直達,主動服務辦事省時化。根據政務數據協同審批管理平臺建設“免申即享”政策平臺,通過PC和APP等端口,向企業群眾提供政策發佈、搜索查詢、智慧匹配、精準解讀、及時推送、申報兌現、資訊公示等服務,提升政策落地執行效率,從“企業找政策”轉變為“政策找企業”。建設政務數據大數據平臺,在政務服務網、“i安康”等端口,動態生成了專區事項的前置事項,實現前置事項的主動提醒和引導式服務手段,自動生成定制化、個性化的辦事指南和流程圖。

持續推動數字賦能營商環境工作力度。提供辦事引導實現定制化、個性化。打造政務數據協同審批管理平臺,提供個性化情形引導,設置“掃碼帶走”功能,一鍵下載定制化指南,實現辦事定制化、個性化服務。對標先進地區,加大建設“網際網路+”應用水準,全面優化服務效能,提升企業群眾的獲得感、滿意度,力爭打造全國一流營商環境。

以“四好”建設,推進“四宜”城市發展

住建部部長倪虹在兩會“部長直通車”採訪上指出“牢牢抓住讓人民群眾安居這個基點,以努力讓人民群眾住上更好的房子為目標,從好房子到好小區,從好小區到好社區,從好社區到好城區,進而把城市規劃好、建設好、治理好,讓城市更宜居、更韌性、更智慧。”

漢陰努力以建設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四好”建設為依託,努力打造宜居、宜業、宜遊、宜養錦繡漢陰。

建設綠色低碳好房子。堅持“房住不炒”原則,以滿足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為重點,按照2:3:5(即政府公租房:企業自持租賃房:商品房)雙軌制住房體系要求,建設綠色、低碳、智慧、安全的好房子,讓群眾住得健康、用得便捷,成本低又放心安心。要將“智慧建造”與新型建築工業化進行結合,為城市發展注入新的綠色動能。建築業要以綠色發展為引領,以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契機,推進建築業綠色化、工業化、數字化、智慧化轉型升級,打造智慧建造與新型建築工業化協同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

建設配套齊全好小區。作為城市的“細胞”,小區是市民的生活家園,小區各項生活設施配套齊全、環境優美整潔、管理科學精細、物業服務貼心到位,是提高居民生活品質的重要保證。院老、房老、設施老、生活環境差等情況,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共同的煩心事,也成為城市發展中的“老大難”問題。聚焦存量空間釋放和功能形態提升,以推進數字漢陰為契機,滾動實施老舊小區片區化、智慧化、功能化改造,將老城區劃分為3個片區,統一立項、設計和施工招標,組團連片式推進老舊小區改造,系統化推進道路刷黑、雨污分流、立面改造、老舊燃氣設施更新、智慧門禁、智慧安防等基礎設施、小區環境和公共服務設施,讓既有小區迎來“家門口的蝶變”。

建設智慧安全好社區。讓城市建設向“雲端”延伸,借助現代化的科技手段,為小區、樓宇等建築插上“智慧化”的翅膀,實現社區治理本質安全。通過建設智慧社區監護、高空拋物實時監控、智慧門磁、智慧充電樁、智慧垃圾分類廂房等智慧社區建設應用場景,搭建智慧運營體系,共用智慧空間,實現全場景智慧互聯服務,提升樓宇運營效率與業主滿意度。推進物業服務融入社會治理創新,發揮物業行業黨建引領作用,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創新“黨建+安全”工作機制,提升社區安全管理水準,通過健全物業安全巡查體系,推進“紅色物業”創建等舉措,為居民營造安全、文明、祥和的生活環境。

建設宜居宜業好城區。提高城市建設品質,是實現高品質發展和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開展凈朗天空、路網暢通、宜居家園、城市綠化、便民服務、産城融合“六大提升行動”,創新實踐探索乾淨、暢通、生態、宜居、便民、富民“六個示範”,對推動高品質城鄉建設、助力漢陰高品質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優化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大力實施城市更新,積極推進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三大工程”,持續實施老舊小區改造等工程,完善市政基礎設施,著力提升城區防汛排澇能力,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加快推進城市快速路、主次幹路和支路提質改造工程,全力做好軌道交通工程建設,進一步拉大城市框架、提高城市能級。綜合運用資訊化、數字化管理技術,打造高效、便捷、宜居的智慧城市。

“時間在炫耀他的目光,企圖看穿我們能走多遠。”我們未必能確切地描繪出城市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城市不再只是地理意義上人口的集聚、建築意義上樓宇的集合,而是孵化夢想的空間、創造機遇的舞臺、寄託心靈的場所,承載著無數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當一座城市溫情地觀照著人的昨天、今天與明天,人,自然也會賦予城市生長性。對於城市未來,“我們能做的唯一準確的預測是它必將無比精彩”。(圖文供稿:漢陰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張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