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縣:量質並舉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良好發展
發佈時間:2024-05-06 13:04:20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張娜 | 責任編輯:趙茜近年來,佳縣高度重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和社會化服務工作,將其作為破解“誰來種地、怎樣種好地”問題的有效舉措,努力探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發展的“佳縣路徑”。
完善政策措施,發展勢頭強勁有力。近年來,佳縣縣委、縣政府先後出臺了《關於完善農村土地“三權分置”辦法和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的實施意見》、《佳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辦法》、《佳縣農業生産社會化服務項目實施方案》等文件,針對主體需求拿出真金白銀的惠農強農政策,有力促進了主體快速發展。目前,全縣共註冊登記龍頭企業2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641家、家庭農場202家、服務主體35家。
加強體系建設,運作管理更加規範。一是強化頂層設計,在各鎮經濟綜合服務站加挂“農村經濟經營管理站”牌子,由各鎮一名副職領導分管,並配備專職農經業務人員,以滿足履職需要。二是加強指導服務,積極實施“千員帶萬社(場)”行動,定期為主體提供政策諮詢、農技指導、財務管理等專業化輔導。全縣每年培訓主體負責人、輔導員1-2次。自2014年以來,累積培訓20余次,培訓人數達5100余人,發放宣傳資料5000余份,編制並印刷《佳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相關文件摘編》864本,從源頭上強化了主體發展的人才支撐。三是建立制度機制,引導100多家家庭農場註冊使用“隨手記”記賬軟體,24家家庭農場完成“一碼通”賦碼登記,確定了家庭農場唯一標識,規範了財務管理。並把符合條件的各類農場及服務組織分別納入“全國家庭農場名錄系統”、“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名錄庫”管理,現已分別突破1299家、35家,實現主體動態監測。曾2次榮獲“中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優秀推廣縣”榮譽稱號。四是加大示範創建,按照“發展一批、規範一批、提升一批、推介一批”思路,加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累計培育省級以上示範社23家、市級示範社36家、市級以上家庭農場46家。五是加強監督管理,依法依規登出“空殼社”、“僵屍社”,消除頑瘴痼疾,倒逼主體規範經營。近年來,累計清理“空殼社”53家。
加大財政支援,産業領域不斷拓展。佳縣把主體培育發展納入財政專項資金支援範圍,支援主體參與農業生産社會化服務、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技推廣、農機購置補貼等涉農項目。2023年爭取經營主體規範提升獎補項目資金80萬元,用於支援主體21家。爭取託管補助500余萬,支援服務組織22家。在2024年農業生産社會化服務方案中提出“機耕+機播+全膜”種植,每畝補助由95元提高至110元。
創新經營模式,帶動能力持續增強。創新是農業經營主體品質提升的源頭活水,只有堅持創新才能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品質發展。1+1+1>3託管模式引領小農戶發展現代農業,近年來,佳縣積極探索建立政府補貼費用、佳縣一隆農副産品購銷有限公司訂單式保底收購、多方新型經營主體共同參與服務、農戶積極託管的多種農業生産社會化服務模式,逐步形成“村集體+農戶”、“主體+村集體”、“主體+農戶”的託管運營模式,比傳統種植的穀子、高粱、玉米每畝增産20%-30%以上。2023年全縣22家服務主體,175台大中型農機具投入作業,共開展託管服務作業面積143165.32畝次,服務小農戶4.23萬戶。佳縣方塌鎮折家畔村經濟合作社、佳縣朱家坬鎮呂岩村經濟合作社、佳縣大佛寺鄉高家塄村經濟合作社通過託管服務均增收近3萬元,真正的實現了“村社農”“1+1+1>3”的三方共贏局面。佳縣農業生産社會化服務運營模式被“新華網”“今日頭條”“中華網”“榆林日報”、“陜西網”、“西北資訊報”“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網站及報社多次宣傳報道。“1+N+N”聯合模式探索農村規模經營新活力,探索由1個龍頭企業、n個上下游企業、n個主體三大經營體系參與的“1+N+N”的農業産業化聯合體模式,引導主體從“單打獨鬥”走向“抱團取暖”和“共同發展”。佳縣現有省級産業化聯合體2家、市級産業化聯合體4家。其中榆林市一隆小雜糧産業化聯合體,是以佳縣一隆農副産品購銷有限公司主導,聯合6家農業企業,1家電子商務公司,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家經濟合作社,1家家庭農場及9家種植大戶協商成立。通過簽訂合同和協議等,確立各方的權責,“三大體系”的分工明確,形成了完整的産業鏈條和經營組織體系。2023年,一隆聯合體農産品加工量1.8萬噸,生産總值1.61億元,各主體增收80萬元以上,帶動農戶5182戶,戶均增收0.2萬元以上。(供稿:佳縣農村經營服務站 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