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通州金融發展與人才培養基地項目開啟地上結構施工

發佈時間:2024-04-16 13:56:14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朱大軍 | 責任編輯:趙茜

——清華大學聯手北京建工“智”造副中心國際化高端人才培養基地

“開始澆築!”4月16日上午,在位於北京通州宋莊的北京建工清華大學通州金融發展與人才培養基地項目6003地塊施工現場,伴隨著澆築指令的下達,地下主體結構施工階段的最後一斗混凝土由塔吊吊運就位,澆築完成。這標誌著清華大學通州金融發展與人才培養基地項目實現了首個完整地塊全面衝出“正負零”,正式進入地上主體結構施工階段。

清華大學通州金融發展與人才培養基地是北京市“3個100”重點工程項目,也是清華大學推進“雙一流”建設的重要支撐項目。項目選址通州區宋莊鎮,總佔地面積22.65公頃,規劃總建設面積46.9萬平方米。清華大學建設單位表示,項目建成後清華大學將依託五道口金融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等金融專業領域的強大智力優勢,深度服務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高素質的金融師資隊伍,構建金融科技交叉研究平臺、金融學術國際交流平臺和金融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培養高層次、創新性、國際化的金融人才,更好促進首都金融業高品質發展。

清華大學通州金融發展與人才培養基地工程是全市首次、首批入圍的“北京市智慧建造試點工程”之一。項目現場共分4個地塊,由北京建工集團承擔施工的6003地塊建築面積13.69萬平方米,擁有6座單體建築,包括金融學院學生活動中心、繼續教育學院教學樓、繼續教育學院主樓及3棟學員宿舍樓,是整個工程體量最大的地塊,在項目建設中,北京建工項目團隊依託一線施工場景,創新試點智慧建造前沿技術,打造智慧建造樣板工程,探索新質生産力在傳統産業的應用空間,確保項目優質高效推進施工。

項目的地下結構施工時值冬季,如何確保大面積平面混凝土澆築後的結構平整無裂縫,是項目團隊面臨的第一場“大考”。為確保成品品質萬無一失,項目團隊將用於超長混凝土結構的跳倉法進行了“新質賦能”,將現場劃分成25個流水段“棋盤”,以“下跳棋”的方式進行混凝土澆築,期間利用先進的測溫系統結合智慧化多點測溫技術,實現監測數據實時自動無線傳輸,確保了冬季施工大體積混凝土澆築過程中的裏表溫度動態監測,保障施工品質無懈可擊。

面對結構施工中木模板加工數量大、精度要求高的挑戰,北京建工項目團隊創新部署工廠化模板智慧生産線,將成熟應用的BIM建築資訊模型搭接模板加工製作端,一鍵即可智慧配模、輸出深化圖及加工圖,數控機床按數據精準加工,模板上料、加工、下料全套加工工序2人配合即可操作完成,工效較傳統木工提升20%以上,板材利用率可高達92%。此外,項目團隊還在整個加工系統搭載了木屑實時回收功能,助力施工現場更加綠色安全。

“這是一個正向設計工程,這就意味著我們需要在BIM技術的全過程應用上提供更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案。”北京建工清華大學通州金融發展與人才培養基地項目副經理劉敬東表示,正向設計意味著設計方案定稿後,全部的細部節點施工方案“一模到底”。從模板配模、鋼結構深化,到機電管線、幕墻,項目團隊圍繞設計模型超前將施工全週期的所有工序步驟精確到每一個螺栓、每一個彎頭等節點,為精益施工提供虛擬數據。“深度運用BIM技術可以讓我們提前3個月梳理出未來結構施工中的幾十個複雜節點,讓我們在建築資訊模型中‘所見即所得’,極大提升工期進度。”劉敬東説。

依託高精度測量感知、高智慧數據整合、虛擬與現實高水準連結,致力打造標桿的項目團隊在項目現場構建起數字化反饋、分析、預警、決策的未來智慧工地圖景。樁基施工階段,通過高精度三維鐳射掃描技術,項目團隊逆向建模形成基坑點雲模型,快速完成樁位自檢。面對塔機安全,項目團隊創新運作安全監測,引入塔機頂升降節安全監控數智化系統技術,既管水準,又管垂直,有效填補了北京建築行業塔機頂升降節環節安全監控的空白。項目團隊應用的複雜條件下臨時用電管理系統,可以通過手機APP、短信和網頁等多種方式,實時監測現場用電情況,任何異常,系統第一時間報警,為安全施工保駕護航。

未來,項目將進入地上主體結構施工階段,北京建工清華大學通州金融發展與人才培養基地項目經理王波表示,項目將於7月底實現整體結構封頂。王波表示,在地上結構施工及後續的機電管線排布、室內精裝等關鍵工序中,項目團隊將應用MR混合現實、噴塗機器人等前沿技術推進施工進展,解決工程建設全過程BIM模型與現場施工可視化的交互難題。項目團隊將一如既往發揚工匠精神,發力智慧建造,為北京建工助力城市副中心建設、助力清華大學打造世界一流大學再創精品。(朱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