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跨校修讀課程探討學分互認的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 ——以《産品形態設計》課程為例

發佈時間:2024-04-02 13:18:48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辛文 | 責任編輯:趙茜

隨著高等教育的蓬勃發展,國際化和資訊化的趨勢不斷深化,導致高校之間在教學水準和人才培養等領域的競爭變得更加激烈。為了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強調加強與其他地區高校的聯盟與合作,以相互啟發和學習,期望實現共同進步。在推動高校合作的過程中,教師團隊對於跨校修讀課程和學分互認模式的關注也日益增加。

跨校修讀課程以多維度、全方位的視角,展開改革內容

課程碎片化學習,優化學生課後修讀

利用網路視頻進行碎片化學習,是一種將跨校修讀課程整體知識分解為零散知識點的方法。學生可以在課下利用零散的時間自主觀看教學視頻,從而進行學習。如果遇到理論內容晦澀難懂的情況,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堂上共同觀看視頻,以便他們能夠及時理解和消化課程知識點。這種視頻學習的主要特點是隨機、靈活和方便。學生可以利用手機、電腦等設備,在任何有網路的地方,如寢室、圖書館,甚至在上課的途中,完成跨校修讀課程的學習,充分利用了碎片化的課後時間。

翻轉課堂投入使用,提升學生課程理解

在實施翻轉課堂之前,教師會提出問題,這些問題通常來自課程章節中具有爭議性或開放性的題目。學生在觀看視頻內容後,會進行大量資料查閱,並在課下先進行小組內部總結討論。在具體實施翻轉課堂過程中,由小組的學生代表總結和陳述小組討論的成果以及相關疑難問題。隨後,教師針對各個小組提出的問題,特別是重點問題和知識點進行講解,對課程知識進行系統梳理,引起學生的興趣,課下繼續追蹤問題的答案。通過自我陳述表達個人觀點,分享收穫和需要注意的地方,達到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包括查閱文獻、組織文獻、相互辯論和語言表達等多方面的能力。

課程要點整理回顧,總結強化理論教學

在每個章節知識點和整體內容學習完成後,教師會根據跨校修讀課程的重點難點和小組討論的核心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並對所有課程內容進行全面梳理,以加強學生對關鍵知識的記憶和理解。課程組教師將引領學生深入到生産一線,實地了解産品的生産過程和環節,並與相關産品企業達成協定,為學生提供參觀學習的機會,以進一步加強《産品形態設計》課程的理論與實踐結合。課程組還會結合課程內容邀請優秀的教學名師來校授課,讓學生有機會近距離聆聽專業教師的講解,以提升他們的學習體驗。

課程考核方式改革多層次檢驗學習成果

跨校修讀課程的考核方式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期末考試的形式,而是細分為四個主要部分:觀看視頻學習的進度、視頻後的網路測驗得分、翻轉課堂中的表現及討論報告、期末開卷考試的卷面成績。每個部分所佔的分值比例不同,翻轉課堂的表現和討論報告所佔比例較大,但期末考試也有一定難度的增加,例如結合實際案例,要求學生設計某類産品形態的生産方案。與此同時,視頻後的網路作業和測試將由産品企業與教師共同安排,通過這些作業和測試能夠集中展現學生的學習成果。多樣化的考試形式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積極性,使他們更廣泛、更深入地參與到課程知識點的討論中。

跨校修讀課程改革,解決了當下人才培養的痛點問題

師資與教學資源不平衡的問題

在跨校修讀模式下,師資教育難以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教學資源的分配也顯得不夠平衡。由於機制的限制,跨校修讀模式在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方面存在幾個明顯的不足之處:一是授課的優秀教師數量不足;二是學校間的交流相對有限;三是各高校對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的重視程度不夠一致;四是技能專業的培養資源分配不平衡,存在地域之間的差異。

高校藝術教育重視度不足的問題

儘管跨校修讀模式在教育界已得到認可,但學生群體對這種模式的了解仍然有限,缺乏足夠的關注。我國目前有31所教育部批准的獨立本科藝術院校,42所高職院校,以及130所中職院校開設藝術設計類專業。然而,與非藝術專業相比,藝術設計人才的數量仍然相對較少。近年來,隨著群眾需求的不斷提高,我國藝術設計教育得到了推動。當今社會的發展已經無法僅僅滿足物質需求,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凸顯。因此,我們應該重視藝術教育,不僅要培養高端人才,還要注重普及藝術人才的培養。尤其是在新興的跨校修學分模式下,每個人都有機會獲得不同專業的學習機會,這將不斷提升藝術技能型和藝術設計型人才的水準。

數字化教學使用不當的問題

數字化視頻資源是一種極具直觀性、具體性和資訊豐富性的形式,它融合了動態畫面和聲音,能夠生動地展現事物的複雜結構、發展變化過程以及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跨校修讀課程的教育教學中,數字化視頻資源已成為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然而,我們不能忽視的是,視頻教學並不能完全替代教師的作用。教師需要通過有效的啟發和引導,把握著教學的大方向,根據學生的反饋調整課堂氛圍,巧妙地講解和補充知識。同時,教師需要及時捕捉學生發言中的資訊,並進行有效的指導、點撥。“視頻學習”強調的是學生的自主學習,而不是排斥教師的作用,相反,它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能夠給予有效的指導和支援。

從多角度、全方位實施跨校修讀課程,以改革促進實踐

教師個人功能認知,完成教師角色的轉換

在跨校修讀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的作用正在發生從“傳授”到“引導”的轉變。教學理念逐漸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強調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將學習者置於重要位置,重視學生的需求、感受和體驗。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和積極思考,注重培養學生作為“主體”的能力和素質。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合理安排觀看視頻課程的時間,並及時提醒他們學習進度,預約與教師溝通的時間,促進學生參與小組討論。此外,教師還應該適時設置與課程相關的線上和線下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自發討論和獨立總結,以提煉知識點。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並通過分組討論等方式,使每位學生都能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促進學生思考和問題發現的過程。教師鼓勵學生在學習中提出問題,並通過分析和解決問題來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優化課程導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通往知識殿堂的第一步,所有智力活動都需要建立在興趣的基礎上。教師所呈現的興趣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授課教師必須全面、深入、前瞻而又務實地把握課程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關鍵在於上好産品形態導學的第一堂課。通過這堂課,學生將會産生濃厚的興趣、好奇心和求知欲,為他們未來步入産品設計職業領域打下堅實的基礎。

正確認識案例教學重要性,以案例促進學生理解

在跨校修讀的學生學習新知識之前,可以採用安排學生閱讀經典案例或總結生活經驗等方式作為新知識的鋪墊。這樣做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識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不應該只是簡單地進行平鋪直敘或照本宣科,而是應該多以案例,尤其是生活中的産品形態設計實例來輔助理解抽象概念和理論。只有這樣,才能夠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具體的形象,將深奧的理論解釋得更淺顯易懂,將枯燥的知識講述得更生動有趣,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所學的知識。

現代化教學技術應用,增強學生感性認識

當代資訊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教學帶來了許多便利。在跨校修讀的教學中,導學教師應該積極把握線上學生的心理狀態,充分利用網路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産品設計專業相關的橫向和縱向輔導材料等內容。這些材料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視覺感知,也通過感官上的體驗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了他們對知識的記憶。這樣一來,基礎學習不再單調乏味,而是具體而生動,更加形象化,有助於改善學生的學習效果。

提倡實驗教學,理論和實踐結合

每門學科最終的目標都是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因此課程既具有理論性,也強調實踐性。在跨校修讀的教學中,我們一直秉持著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要求導學教師在課堂內外都能有效地培養學生。他們需要平衡好教學內容和實踐技能之間的關係。為此,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線上實驗室的功能,讓學生在模擬環境中加深對産品形態基本理論和方法的感性認識。同時,對於有條件的情況,我們也可以建立産品形態企業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社會實踐渠道。這樣,即使是選擇跨校修讀非本校專業課程的學生也能夠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體驗和從事産品設計工作。

跨校修讀與學分互認模式是提高高校教學資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徑,有助於解決各高等院校間教學資源分配不均、降低辦學成本、促進資源共用等問題。這種探索和實踐突破了傳統的高校教育模式,創新了人才培養機制。它為學生提供了更廣泛、更優質的教育資源以及更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大大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靈活性。這也推動了高校教學模式的改革,提高了人才培養的品質。在未來高校人才培養中,高校應積極採取跨校修讀的方式,促進學生全方位的發展。

作者:王一博,遼寧對外經貿學院藝術學院;林寅含,遼寧對外經貿學院藝術學院;楊大為,遼寧對外經貿學院藝術學院。本文係遼寧省本科教學改革與研究項目《基於跨校修讀課程探討學分互認的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以<産品形態設計>課程為例》(編號:2022SJJGZY21)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