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沅陵深溪口:用力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

發佈時間:2024-03-29 11:02:13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向仁勇、全濤、瞿雲 | 責任編輯:趙茜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近年來,湖南沅陵縣深溪口便民服務中心在落實糧食安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發展壯大鄉村産業等方面全力推進,奮力繪就宜居宜業和美深溪口新畫卷。

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築牢糧食安全防線

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築牢耕地數量安全防線。該中心成立拋荒整治工作組,由聯村領導帶隊,組織村支“兩委”、黨員幹部、片長組長鄰長入村到田開展拋荒整治工作,完成拋荒整治364.42畝,新增耕地75.2畝。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築牢耕地品質安全防線。建立健全管護機制,開展鹽鹼耕地治理60畝,大大提高了土地肥沃度及作物産出率。深入實施強基強技方針,築牢糧食産量安全防線。修建5條農田基耕道,改善農田基礎設施、交通運輸和水利灌溉能力,提高農業機械化作業水準。開展10余次種植技術指導,幫助村級合作社、種植大戶學習優選優種技術,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紮實抓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

壓緊壓實工作責任,堅決落實防返貧監測幫扶機制。持續鞏固提升“三保障”和飲水安全保障成果,積極開展防返貧監測幫扶集中大排查,由縣、鄉、村三級幹部採取“1+3”及1人聯8戶的方式進行結對幫扶(聯繫),因戶制宜制定年度幫扶(鞏固)計劃,開展定期走訪和評估,確保不出現返貧現象。創新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持續加強産業幫扶。堅持“黨建引領、産業帶動”,深化“支部+合作社+公司+農戶”的模式,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助農增收,實現村集體收入10萬元以上村6個,30萬元以上村1個。多種措施齊上陣,推進防返貧就業攻堅行動。通過引導外出務工、縣內企業吸納、村內增設公益性崗位、參加線上或線下職業技能培訓等多種措施,幫助脫貧勞動力實現就業,實現外出務工2854人,其中省外1825人,省內縣外399人,縣內630人(含公益性崗位90人),務工總人數較上年增加3.2%。

全面推進全域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促進和美鄉村建設

開展全域垃圾清理行動,營造乾淨整潔生活環境。成立人居環境整治專班,以“一拆二改三清四化”為抓手,分片分區開展垃圾清理工作,拆除亂搭亂建40余次,整治佔道經營30余次,治理亂堆亂放、亂排亂倒50余次。創建環境衛生“紅黑榜”,開展農戶“八整潔”、“美家美婦”評比活動20余次,極大地提高了村民參與環境整治的積極性。完善“門前三包”制度,明確村民責任,著力引導農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讓清潔村莊環境成為自覺行動長效化保持。開展人居環境提質工作,構建宜居和美鄉村。開展鞏固提升、重點區域整治行動,安全有序完成空心房、危房拆除70棟、爛棚點110余處,改善村容村貌,守護住房安全。堅持“小廁所、大民生”的理念,推動農村戶廁改造與管護,轄區完成改廁1200余戶,2023年新建廁所180口,集鎮公廁1處,有效地改善了村民如廁條件,提升村民幸福感、滿足感。對公路沿線進行風貌改造提升工作,修剪沿線樹木40余棵,在公路沿線播撒花種27公里,修建花壇26處1000余米、休閒廣場2處、文化墻55米,極大地提升了村莊形象。開展全面動員行動,讓“一時美變”成“一直美”。黨員幹部帶頭,主動“領崗認責”、積極“上崗履職”,變身人居環境整治的“先鋒隊”“排頭兵”“主心骨,形成了“黨員帶頭群眾讚、群眾跟著黨員幹”的良好局面。截止目前,全鄉累計召開人居環境整治“屋場會”50余場次,動員群眾1800余戶,8200余人,全面清理各類垃圾50余噸。

始終堅持産業引領發展,大力建設特色農業産業

因地制宜,實施“一村一品”産業發展策略。在公路沿線的隆興村、深溪口村、盧家灣村和文家村發展特色城郊採摘經濟,在隆興村興建集體大棚草莓基地,在山地較多的文家村種植冬桃,因純綠色無污染,品質好口味佳,吸引縣城周邊上千的遊客前來採摘,帶動了周邊農家樂發展,實現集體經濟收益20余萬元。在桂竹潭村種植朝天椒,發展加工産業,打造縣域知名品牌“曹天椒”瓶裝剁辣椒,為集體經濟帶來增收30余萬元。因人制宜,鼓勵本地能人成為創業“領頭羊”。大力宣傳創業扶持措施,落實小額信貸、創業低息貸等優惠政策,鼓勵能人創業發展經濟,帶動村民就業,涌現數名種植、養殖大戶,包括盧家灣村西瓜、橫石村土雞、南山新村土鴨、“生豬養殖”、龍子坪村“貢米”等。通過産業發展,直接帶動脫貧戶增收600余人。因時制宜,把産業興旺作為和美鄉村建設的基礎和保障。該中心將加大“光伏”、城郊休閒度假、小食品加工、休閒垂釣等新興産業建設力度,不斷延伸農業産業鏈、價值鏈,打造農業産業綜合體,推動形成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新業態,提升産品附加值。

持續加強鄉村治理,共建和美新農村

創新鄉村治理模式,配齊配強隊伍。堅持黨建引領、政府引導、群眾主體、社會參與、協會管理的鄉村治理模式。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選優配強基層組織幹部隊伍,規範基層黨組織規章制度,推進民事民議。聚焦基層治理效能,激發群眾主動性。堅持將人居環境整治與“美麗村寨”創建、農戶“八整潔”行動、“美家美婦”評比、“鄉村治理”等主題活動相互結合。推廣實施“積分制”,逐步成立村級幸福協會,激發群眾參與鄉村治理的主動性。開展全域文明創建,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建立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隊伍,制定“村規民約”,推行鄉村治理“紅黑榜”,教育引導群眾破除陳規陋習,推進移風易俗。深入挖掘鄉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逐步完善公共文體設施,開展文化下鄉惠民活動和農民喜聞樂見的趣味活動,充實其精神文化生活。(向仁勇、全濤、瞿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