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國企如何踐行“人工智慧+”主題論壇
發佈時間:2024-03-25 16:41:32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辛文 | 責任編輯:郭頂3月24日下午,由中關村超互聯新基建創新産業聯盟與鉛筆道、大有科融青年志願者公益活動部、北大軟體數字人才部等聯合舉辦的央國企如何踐行“人工智慧+”主題論壇在京舉行,共話央國企人工智慧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
中關村超互聯聯盟專家委員會專家、北京華環易數科技有限公司CEO王剛,中關村超互聯聯盟執行秘書長、世紀互聯高級總監、北大軟體數字人才總監李可,中關村超互聯聯盟秘書長助理、智庫主任張歡主題發言。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副理事長邵春堡、工信部電子智慧財産權中心總監崔獻波、北京石油化工學院人工智慧研究院副院長趙邑新教授、北方數據湖資訊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小玉等出席論壇。來自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電科、中國電子、國家能源集團、北大軟體、大有科融等央國企嘉賓參與交流互動。論壇上,發起成立中關村超互聯聯盟央國企人工智慧專委會(籌)。
張歡從歷次科技革命的視角,就央國企如何踐行“人工智慧+”行動,談了自己的認識。他認為,歷次科技革命都引發了能源革命,又都要依賴能源革命,這次也不例外;當前央國企要加快推進能源革命,聯合地方政府和專業企業,創新能源與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商業模式,推動重大基礎設施的可持續建設和運營。他總結,19世紀是化學的世紀,20世紀是物理的世紀,21世紀是數學的世紀,萬物皆數的時代到來;而全球只有中國智慧中發展出象數一體的理論和應用模型,如果能夠充分借鑒,將極大助力實現“換道超車”。從科技革命與大國崛起的經驗看,面向未來的産業佈局十分關鍵,央國企承擔著國家中長期戰略任務,要從歷史和社會轉型的視角,結合社會發展的需要,推動産業佈局。要從新質生産力的高度認識未來社會的形態,過去一百多年,社會生産力是以工業化為核心,發展的是工業社會,如今,新質生産力是以智慧化、知識化為核心,發展的是智慧社會、知識社會。一切的發展是為了人,過去圍繞工業化,發展的是工廠社區,未來,在新質生産力推動下,在人工智慧引領下,人類將進入社區工廠社會形態,推動人的發展將成為企業的核心價值追求。因此,央國企要著力打破“算力孤島”“數據孤島”“資訊孤島”“知識孤島”“人才孤島”,面向未來社區,打造社區工廠生態系統,打造數字化産業航母,如此才能實現數字基礎設施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續建設與運營,構建起我國人工智慧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李可從數據、算力、演算法,人工智慧三要素的視角,就央國企如何踐行“人工智慧+”行動,分享了自己的認識。他認為,算力、數據、演算法是人工智慧的三大基石,數據是基礎、算力是關鍵、演算法是靈魂,三者與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三生萬物”不謀而合,可謂是中國古代哲學、智慧與邏輯在現代人工智慧領域完美投射。李可談到,大模型一畫開天,人類正在走向AGI,並就當前國內主流的大模型進行了比較,指出不僅需要生成式大模型的“做詩”,更需要科學大模型的“做事”,賦能千行百業。就如何推動央國企“人工智慧+”行動,他提出了未來十年三步走的設想,通信類、電子類央國企應發揮先鋒軍作用,協同推進算力、數據、演算法的基礎設施化、一體化。與此同時,發揮規模和示範引領作用,推動垂類、行業模型反哺自身業務,優先在金融類、醫療類、機械類等央國企落地開花。伴隨數字基礎設施發展,待到應用模型成熟,AI Agent成為全能助手,文化類、媒體類央國企要發揮創意引領作用,引領超級個體全面崛起。這個過程對應傳統文化可謂“一氣化三清、三清生萬物、萬物生光輝”。就如何實現“彎道超車、換道超車”,李可建議回到人工智慧誕生之初的原點和元點去思考。從原點上思考,從電腦、人工智慧最底層的技術和框架開始突破,包括晶片、作業系統、電腦框架等等,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這方面華為的鴻蒙系統就是突破。從元點上思考,重新思考機器如何産生與人一樣的意識這個問題,秉持文化自信,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華夏人文中汲取養分,不盲目堆砌算力、消耗大量能源,變“人工智慧”為“人工慧能”,發展“華夏式人工慧能”,這是可持續的、有益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是引領未來的。李可就如何發展“華夏式人工慧能”提出了七個著力點,包括除了二進位、更多“進制”的引入,量子電腦的發展與模擬量算力,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符號價值,訓練出中文漢字自然語言編程的神經元網路模型,汲取古代《周髀算經》《九章算經》等演算法智慧,探索人工智慧意識産生的其他可能路徑,尋找更綠色更可持續的人工智慧發展路徑,避免陷入西方“大力出奇跡”的泥潭。
王剛從大模型落地的技術實踐視角,結合當前國內主流模型進行了技術講解,並就央國企如何精準發力談了自己的看法。王剛認為,就AIGC來説,生成只是一種自然現象,而生命是有靈魂的,需要形成穩定的生態,因此要考慮資源、環境與萬物的和諧。大模型依靠有價值的數據供給,會有不斷涌現的結果,以及不可控制的幻覺,因此需要和人類價值觀對齊;創新只是手段,商業的本質在於經營,而商業的主體是人,不要被科技神話帶得過了頭,一切要圍繞有利於人的發展進行。就央國企如何精準發力,王剛建議,央國企要有定力,避免大模型及其應用的重復建設,根據實際情況自研行業大模型;有效控製成本的關鍵在於更關注推理環節,而不是模型訓練環節;堅持應用為導向,根據應用場景和數據情況,選好適配的大模型,盡可能降低日常運營的推理成本。一個模型就像一個人才,當前企業最好的做法,是根據實際需求選擇合適的應用,百花齊放,實現“模型濟濟”。
主題發言後,與會嘉賓發表了各自看法,觀點精彩紛呈。
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副理事長邵春堡指出,人工智慧在科技和應用上都是全新的,是新質生産力的反映。在AIGC呈現“涌現”的狀況下,要清醒認識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揚長避短、揚長補短,充分利用中國市場規模大,場景應用多,網際網路和工業體系完善的優勢,鼓勵科學家專注于大模型的開發,更多人才、更多企業投身到人工智慧産業應用上,推動産業從資訊化、數字化向智慧化轉型升級,推進經濟社會的高品質發展。北京石油化工學院人工智慧研究院副院長趙邑新給大家分享了人工智慧在醫療和教育兩個應用場景的案例,展現了人工智慧在生産服務領域廣闊的應用前景。工信部電子智慧財産權中心總監崔獻波強調要更加注重模型安全,提出智慧財産權建設意見。來自其他不同央企的與會嘉賓也分享了正在推進“人工智慧+”行動。大家深切感受到,當前“人工智慧+”行動已經呈現千帆競發的態勢,央國企要積極推進人工智慧産業發展,為新質生産力發展提供強大引擎。
論壇取得圓滿成功。中關村超互聯聯盟副秘書長劉娜主持論壇,中關村超互聯聯盟副秘書長段磊磊、秘書長助理李浩等參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