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明手造”茶壺,讓喫茶更自在 ——全國工藝美術行業理事會常務理事童明
發佈時間:2024-01-25 13:39:48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魏建玲、蘇童 | 責任編輯:趙茜童明的壺十幾年前就很受愛茶人喜歡,很多圈內人都以茶桌上能有一把童明的手造創意壺而喜樂。去年11月底,筆者專程來到福建德化,採訪了國家一級高級技師、全國工藝美術行業理事會常務理事、中國陶瓷工業協會陶瓷藝術委員會理事、福建省工藝美術學會陶瓷藝術專家委員會常務理事童明和他的團隊,這一天,恰巧是童明的生日。
面前的童明真誠、簡單、含蓄,不善言語。做起壺來思維張力爆棚,經常給人眼前一亮的驚艷。在他的茶壺作品的展室臺上,各種美輪美奐技藝的壺令人目不暇接、愛不釋手。問及童明老師對壺的創造靈感時,他説:“器是茶之父,水是茶之母”,這是童明對壺與茶關係的哲學思考。
據了解,本來福建德化人大都做白瓷,而童明的壺既不是白瓷,也不是紫砂,童明制壺在用料上特別苛刻,從選料、制坯、定位、出水、堆釉、燒制方法等方面另辟蹊徑,在人體工程學上進行了創意提升,在實用美、視覺美、人文美上實現了新突破,所以很難被模倣。他的壺有紫砂的魂又別於紫砂,在造型上有西施的韻又非西施,拿起來很輕鬆、舒服。
童明認為,茶與壺之間要講緣的,像人一樣,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投緣,都能做朋友。茶與壺也一樣,比如綠茶用什麼器,紅茶用什麼器,來什麼樣的朋友泡什麼茶,體味的是那種感覺。比如“側耳傾聽”這把壺,寂靜猶如“萬象掠過不為所動”,有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哲理,司馬懿聽琴的神惑。
匠人一定要有審美
童明告訴筆者,壺是有靈魂的,匠人的審美表達非常重要,茶和壺是共生相通的,有靈魂渲染是不一樣的。創意如朋友,更多是不期而遇。他給筆者拿“日照金山”這把壺舉例,這把壺的創意來自2019年他們一行8人去西藏,自駕車從拉薩向林芝自上往下走,夕陽西下,金光照在南迦巴瓦雪山,那一刻光芒萬丈,金色涂染下的雪山更加聖潔,金色的輝映,雪山宛如眾神擎月。所以,這把壺有了日照金山傳遞給人的震撼,有了喜馬拉雅山脈與聖潔冰川蒼茫壯闊的呈現,那是童明團隊對天地與自然萬物的敬畏,希望日照金山的幸運能驅散荊棘與黑暗。
童明告訴筆者,對壺的創意和探索一直都在路上,已經記不得多少失敗才有一次成功。筆者了解到,到德化的那天,童明很長一段時間製作的10把壺,燒成時,釉水應用全部沒有達到預期要求,全部黏塌在碳化矽板上。他的團隊説,本來想拍個小視頻,留作辛苦勞動的紀念,結果在筆者到來之前,這些壺被童明老師全部敲碎,倒入碎片堆……他説,“對自己狠,才有再創造的動力。”
“童明手造”的定位
據介紹,“童明手造”壺的底部貼標産品是相對可以量産化的,也容易發展;而創意産品不好發揮,以個人名字手簽落款的每一件壺都要童明自己做,純粹是內心對茶壺的歡喜。
德化陶瓷製作始於新石器時代,興于唐、宋,盛于明、清,發展于當代。童明早年是燒窯工,跟隨盧明主師傅學習了窯爐製造。當時對童明影響最深的陶瓷老藝術家是陳德卿老師,他創作的陶瓷藝術品都是由童明燒制完成,他漸漸地喜歡上這個職業,至今也積累了近30年的窯爐設計和陶瓷燒成方式技術嫺熟的應用,成就了童明在窯變領域的突破。
如今,童明和他的團隊憑藉精湛的制壺技藝,手工製作了越來越豐富的各種實用茶器皿,這也就是“童明手造”的由來。起初,“童明手造”作品是不賣的,有一個客戶看上了一把壺,要買,童明説不賣。他堅持説,“真的不賣,可以送給您。”這正是“童明手造”的藝術魅力。
據不完全統計,至今“童明手造”作品《暮色關山》獲2011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禪無所求》獲第三屆福建省陶瓷藝術與設計創新金獎;《壺語》獲2012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獎金;《日出東海》獲福建省旅遊紀念品創意設計大賽金獎;《流金歲月》獲博藝杯-喜迎黨的十八大工藝美術精品展評選大賽金獎;《歡喜就好》獲2013年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盛世的味道》獲2015年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精品展“巧奪天工·金馬獎”金獎。
童明始終堅信,“一茶一世界,一壺一人生,沒有好不好,只有喜不喜歡,適不適合,像朋友。如鐘子期、俞伯牙,遇到懂的人,能讀懂壺的人,也能讀懂匠人的心。”玩賞一隻古樸厚重的“童明手造”茶壺,輕撫茶杯,感受手裏那一份傳遞了千年的溫潤,品一品香茗,從那嫋嫋的茶香中,覓一刻難得的寧靜,讓喫茶更自在。(魏建玲、蘇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