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村鄉:産業集聚賦能鄉村共富
發佈時間:2023-12-28 14:04:27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馬平川 | 責任編輯:趙茜山東省蘭陵縣下村鄉立足鄉情實際,以黨建為引領,通過挖掘特色資源共闖市場、突破生産要素邊界、建立“鄉創共同體”等抱團發展模式,整合資源、盤活資産,大膽創新“抱團”發展模式,撬動了共同富裕的杠桿,推動鄉村共同富裕從‘各自為戰’向‘抱團發展’躍升,實現資源互通、産業互動、村莊聯動,以産業集聚凝聚起鄉村振興最大合力,蹚出了一條資源要素共用、集體經濟聯增、黨員群眾共富的增收新路徑,實現了鄉村經濟的精彩蝶變。
用特色資源共闖特色産業市場
下村鄉民俗文化資源豐富,雖然發展了一些初具規模的文創企業,但是“單兵作戰”不免遇到産業規模小、資金少、平臺少等瓶頸,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很難“走出去”。下村鄉積極探索共富新路徑,成立了蘭陵縣文化創意産業園,把轄區內文創企業聯合起來,抱團共闖市場,搭建起企業與企業、企業與市場協調溝通的平臺,推動文創産品與大市場對接,實現文創企業向集聚化、産業化發展。
天際樂器製作有限公司作為首批入駐文創園的企業,通過文創園推介參加展銷會、文博會、消博會等,大大增加了産品的曝光量、知曉率。目前,文創園一期已投入資金3600萬元,建設5處展館,陶笛、塤、草編、根雕、木影戲、沙畫等9家文創企業入駐産業園,300多人在這裡創業就業。
發展“飛地抱團”模式,讓資源流動起來。
楊崮前村三面環山,山場資源豐富,守著這些綠水青山,卻難以變成“金山銀山”。為了用活集體資源,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讓生産要素突破村莊邊界充分整合流動起來,下村鄉政府鼓勵村居打破地域界限,採取土地、現金等要素入股方式發展“飛地經濟”。村兩委班子經過多方調研發現光伏發電項目是村集體增收的“源頭活水”之一。在鄉政府的鼓勵和支援下,楊崮前村轉變發展思路,以市場化模式向其他村莊租賃荒山,以土地入股,僅3個月,就有玉橋村、澗村村、上村村等5個村投資300余萬元,每年可為村集體增加約25萬元的收入。僅土地入股一項,實現每畝地由30元向2500元的翻倍提升,每年可為楊崮前村集體增收近3萬元。
這種“黨建引領、飛地抱團”的發展新模式,實現了跨村發展,推動村莊資源共用、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昔日雜草叢生的荒山,如今在一排排光伏的襯托下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荒山”真的變成了處處生金的“金山”。
以核心産業為軸共建“鄉創共同體”
雙胞菇、平菇、松茸、羊肚菌、栗蘑等食用菌是當地村莊增收致富的重要經濟來源,為最大限度激活村莊發展潛能,下村鄉按照“黨委引領、支部領辦、産業集聚、共同受益”原則,以食用菌産業為核心,整合富田村、六合村、灰泉村等村級黨支部領創辦合作社,聯合山東英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建立食用菌産業化運營管理專業體系。
通過各方共同參與、共同推進發展,實現了資源共用、風險共擔和利益共贏,推動村集體經濟由“單打獨鬥”到“抱團發展”轉變,探索出一條“特色品牌共創、産業發展共興、為民服務共推”的發展模式。經過半年多的摸索,食用菌産業村由2個發展到10個,新發展種植戶14戶,新建食用菌棚53個,菌包生産線增加3條。農戶在共同體的幫助下,逐漸轉變了生産方式,通過規模化、集約化和科技化的方式,也得到了更好的培訓和技術支援,生産水準和市場競爭力都得到提升。
通過把全鄉的産業、土地、資金、技術、市場有效整合在一起,實現抱團發展,鄉村經濟實現了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的突破。下一步,下村鄉將繼續探索鄉村共同富裕的發展模式,有效結合本地特色産業、文化等多維資源,將黨建統領觸角延伸到産業得各個點面,推動村企合作、強村帶片,提升産業鏈現代化水準,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凝聚起更多助力鄉村發展的力量,高品質推動共富美好圖景變實景,走出具有下村特色得共同富裕道路。(蘭陵縣委宣傳部 馬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