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大腦”讓中交路建龍門大橋施工“耳聰目明”

發佈時間:2023-12-25 15:51:35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辛文 | 責任編輯:郭頂

工序驗收、勞務管理、移動巡檢、AI安全隱患識別……走進中交路建龍門大橋項目,工人們正採用智慧工地管養系統進行現場作業。

中交路建龍門大橋項目路線起于欽州市龍門鎮西北面淡水,全長約7.64公里,採用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技術標準建設,設計速度100公里/小時,其控制性工程龍門大橋全長6597米,主橋為主跨1098米的雙塔單跨吊懸索橋。項目資訊指揮中心,設人員管理、特種設備管理、安全監控管理、二維碼“一站式”交底記錄、隱患排查管理、應急管理、報警及廣播等功能于一體的“智慧大腦”,對全線工程進行全面智慧化管理。

AI識別+視頻監控,“看”出安全隱患

在中交路建龍門大橋資訊指揮中心,視頻監控系統上滾動播放著18個“電子眼”傳回的現場作業畫面,實時全方位監控橋墩、電房、燃料池等工點。

“攝像頭均安裝了AI安全隱患識別系統,一旦抓拍到工人有違章行為,系統會自動進行人臉識別,將資訊記錄到個人行為安全之星積分管理系統。”項目負責人安邦表示。

施工現場,18個攝像頭“虎視眈眈”地盯著工人們的一舉一動,不時還有廣播“隔空喊話”,這讓班組長老王“倍感壓力”。

“感覺就像有人跟在我背後一樣,雖然有些不自在,但這樣做也確實保障了我們的人身安全。尤其是長時間高空作業時,項目部會提醒我們注意天氣狀況,及時調整施工進度。”

除了全程記錄工人進場動態,中交路建龍門大橋智慧工地管養系統打破資訊孤島,將人員勞務管理與每月的“安全之星”考核納入系統管理範圍內,對施工人員安全行為進行正面加分、負面減分的“兩張清單”管理,通過“安全積分”幫助工人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圍。

環境識別+應急處理,“聽”見風中動靜

龍門大橋位於濱海環境,受大風不斷,小風頻繁的影響,且鋼梁安裝期間處於颱風季節,在開發智慧工地應急管理系統時,開發團隊綜合考慮了氣象聯動、應急處置、應急物資管理三大功能,提高重大風險項目決策的科學性、預見性、時效性。

今年第9號颱風“蘇拉”于9月1日下午至夜間在廣東惠來縣至香港一帶沿海地區登陸。8月30日上午,中交路建龍門大橋項目全體員工聞“汛”而動,立即召開防臺工作部署會,即刻啟動防臺防汛應急預案。

為了提前掌握“蘇拉”的動向,中交路建龍門大橋項目部通過應急管理系統與地方氣象部門預警介面連接,提前獲取氣象預警資訊,並將預警資訊推給項目對應管理人員。項目部在應急管理系統預設好程式,將防臺防汛應急處置內容通過應急處置卡的形式發送給對應人員,系統可根據處置進度情況,自動分配相關處置工作。

不僅如此,項目部在施工現場設置了揚塵、噪聲監測設備,收集氣溫、濕度、風速、PM2.5、PM10、噪音等環境指標數據。反饋迴環境監測系統的數據,自動生成最近24小時和近7天的對比圖,形成可視化管理報告。

“現場一有風吹草動,系統上都看得清清楚楚,我們還開發了智慧噴淋系統與海洋濁度系統,檢測現場揚塵含量與海洋水環境狀況,最大程度減小施工對周邊生態環境的影響。”項目負責人安邦表示。

智慧驗收+移動巡檢,“算”出工程品質

目前,中交路建龍門大橋項目部通過智慧工地工序驗收系統,已完成84%的産值驗收工作。到今年年底,項目部將完成西引橋左幅現澆梁工作,主橋鋼箱梁吊裝也將進入尾聲。

借助智慧工地工序驗收系統,項目部可快速有效地制定合理的驗收計劃。施工前,由技術員或作業隊班組長作為申請人線上發起申請流程,各部門根據驗收內容,驗收通過後才能獲得施工許可。對照標準庫內的專項工序驗收標準,各部門還可自行檢查危險作業許可、工序轉換驗收、首件許可內容,實現品質責任可追溯,同時也簡化了工作流程,進一步強化人員品質責任意識。

項目負責人安邦表示,除了聚焦施工現場管理,“智慧大腦”還實現了多場景應用,輔助管理人員,形成管理高效協同、數據科學分析。

在項目現場,可以看到每一種進場的機械設備,都貼上了一張醒目的二維碼標識。這些由智慧工地設備管理系統自動生成的“身份證”,

讓項目部實現了機械設備一機一檔數字化管理,隨時線上查看設備資訊,填寫檢查、維修、保養記錄。幾個巡查點上,同樣也貼上了二維碼標識,巡查人員掃描二維碼可顯示出檢查表格,將檢查記錄保存于智慧工地移動巡檢系統內,作為管理人員“一崗雙責”責任制考核的重要依據。

將科技融入建設工程,實現全面資訊化智慧化管理,動態實時管控的模式既節省人力,還更精準。如今,“智慧大腦”在中交路建龍門大橋項目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全線工程的智慧管理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援。智慧工地管養系統還接入了廣西交通投資集團在建項目試驗品質綜合管理系統,全面加強在管項目工程品質管理,有效推進竣工驗收工作,助力龍門大橋建設成為“平安百年品質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