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一企業家80歲“出圈”辦個人國畫展

發佈時間:2023-11-13 14:54:10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華誠 | 責任編輯:趙茜

11月12日清晨,無錫市惠山區洛社鎮楊市社區鑼鼓喧天,喜氣洋洋,來賓風塵僕僕衝著“陶壽伯金石書面研究會畫展”而來,展廳設在當地一家叫無錫出新環保設備公司的廠區,大家要一睹並見證80歲的“壽星”曾涌董事長兌現30年前立下“小目標”的盛況。

事情源於30年前一場特別的拜師會。1991年,著名書畫家陶壽伯回到闊別四十年的故鄉無錫,暫住在匡村“出新賓館”,這是當地村辦企業辦的第一家賓館,環境舒適優雅,賓至如歸,又正好在自己母校後面,每天聽到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時光仿佛又回到了從前。

陶壽伯是江蘇無錫人,曾先後師從沈恩孚、趙叔儒、張大千。他在繪畫、書法、篆刻無不精通,並稱“三絕”,尤善畫梅,被稱“聖手”,中國近代教育家、書法家、詩人于右任評其“刻印推海內巨手,畫梅亦為第一”。

接待他的“出新賓館”老闆就是曾涌,當時48歲。陶壽伯耳聞曾老闆的創業史,17歲當上出新工區副業隊的代理會計,踩著改革開放的節奏,抓住了機遇,從接手一家快倒閉的村辦企業起步,發展成無錫地區村辦企業中第一家合資公司。他的創業故事和進取精神為鄉親們熱捧,並視他為榜樣。

陶老不知道的是,他眼前這位冉冉升起的企業新星,年富力強的曾老闆對書畫情有獨鍾,少年時甚至有一個畫家夢。陶老發現與“小曾”十分投緣,在無錫期間,常陪自己左右,磨墨理紙,聚精會神看自己作畫。讓他試試筆,竟也出筆大方,有模有樣,他還從心底喜歡“小曾”的靈性,好像創作與創業有著某種相通之處,一點就透。此時的陶壽伯已是90歲高齡,如能收曾涌至門下,省親結下的這份師生之情,對自己是一種慰藉和念想,他和女兒説起自己的感受,並讓她代為徵詢“小曾”的意思。得知被陶老青眼相看,曾涌激動不已,老先生洞察致微、饒解人意,令他感激涕零,立即前往陶老處請安。

之後舉辦了正式而隆重的拜師儀式,結下了這份師徒之緣。之後,陶老的指點和鞭策讓曾涌終身受益,6年後,老先生謝世,留下的幾張極其珍貴的墨寶,一直被收藏在曾涌的書房,時常觀摩和研習。他在心中默默立下小目標,未來一定要辦一場個人畫展。

後來,曾涌的産業規模越做越大,成了遠近聞名的著名企業家,成為中國表面工程裝備基地的開拓者之一。時間對他而言極其寶貴,曾涌嚴於律己,非必要不應酬,省下的時間“泡”在書畫裏。觸類旁通,藝術也讓他更加有力量,有思路,有成果。辦公大樓建成之後,曾涌專門把三樓辟出專門空室用於開展書畫交流。辦公大樓“回”字型空間裏,他巧妙佈置了小橋、流水,近處有仙鶴,高處有果樹,還有懸挂半空的瀑布,這讓工作空間充滿詩情畫意,生機盎然。貌不驚人的廠區,竟“藏”著另一番洞天,除了驚喜,也讓“藏富於民”的理念在江南鄉村找到更具體的附麗。

在這位有藝術家氣質的企業家的操持下,他的自動化生産線除了實用功效外,其造型、顏色都融入了美學的設計理念。他也交了更多志趣相投的夥伴,“朋友圈”越來越大,他的仙鶴、梅花等作品還作為饋贈禮物,獲得海內外客戶的高度認可和喜愛。

步入晚年後,曾涌有了更多時間和精力。他在繪畫上下功夫。除了梅竹等傳統題材外,又不斷拓展畫路,豐富了自己的筆墨語言,通過筆會、拜訪等途徑結識了杜平、劉達江、劉鐵平、張斛西等一批國內外著名書畫家和社會賢達,切磋和交流,不斷提高自己的創作水準,同時團結了一批家鄉的書畫同道,他在企業內成立了陶壽伯金石書畫研究會,他任會長,成了當地藝術愛好者的精神家園和交流勝地,創作碩果纍纍。

一級美術師、原無錫書法家協會主席劉鐵平評價曾涌的作品説,他傳承了師傅陶壽伯的善長,重視線性繪畫和金石篆刻,在梅蘭竹菊,翎毛花卉,松柏湖石上,善於營構傳統題材的氛圍,頌揚積極健康的樂觀主義精神。他喜歡寫梅,無論是色彩斑斕的五色梅,水墨氤氳的墨梅,傲骨獨立的折枝梅,與竹石為伍交相輝映的組合梅,還是表達晚晴的菊花、竹枝,無人自芳的幽蘭,都給人一種親切平和,仿佛走入太湖之濱的美景之中。他筆下的雄鷹,丹頂鶴乃至枝頭的麻雀,大膽舒放著鄉野樸素自息,和諧又唯美。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著名山水畫家杜平説,曾涌的作品體現著他對生活對社會的理解和詮釋,他的畫面乾淨,用筆既穩又紮實,幾乎沒有廢筆,整個畫面流淌、洋溢著靜氣、雅氣和貴氣。這根植于傳統的審美情趣,也有著大道至簡和返璞歸真的思考。或許,這是曾涌“出圈”企業界,又“跨界”深耕藝術圈而産生的獨特魅力。

當天畫展上,曾涌的發言深刻又不失幽默。他勉勵後生晚輩,要做一個有情趣、有擔當的新時代企業家。他説,年輕人一定要有理想,併為之默默、持久發力,萬一要是實現了呢!(華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