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隧創新匯星城 湘江潮涌立潮頭
發佈時間:2023-11-07 13:55:55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辛文 | 責任編輯:趙茜——2023橋隧發展科技創新大會及橋隧創新成果展暨《橋梁》雜誌編委會、理事會年會成功召開
11月4-6日,2023橋隧發展科技創新大會及橋隧創新成果展暨《橋梁》雜誌編委會、理事會年會在湖南長沙成功召開。大會由《橋梁》雜誌社聯合湖南建設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主辦,以“科技成就品質工程,創新驅動橋隧發展”為主題,圍繞各領域工程科學的借鑒與啟示、創新驅動橋隧發展、橋隧産業數智賦能、橋梁快速施工與裝配化、橋梁改擴建等議題展開討論。為交通人提供了一個傳播理念、探討技術、弘揚文化的交流平臺。來自全國交通主管部門、設計、施工、設備、材料等數百家單位和企業領導、專家齊聚盛會,共同交流,為早日實現祖國的橋梁強國夢助力。
【開幕式——聚行業共識匯創新力量】
大會開幕式由《橋梁》雜誌社總編楊志剛主持。楊總編首先對與會嘉賓的到來表示歡迎,並對大會的支援單位表達感謝。他説“今天,我們相聚在長沙,共同探討橋隧科技發展,傳承橋梁文化,提升橋隧産業核心競爭力,助力橋隧科技持續創新。在剛剛結束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建設開放包容、互聯互通、共同發展的世界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發展排頭兵”,中國的橋隧建設者將面臨更多挑戰,同時也將有更多作為。”
【開幕式致辭——凝心聚力面向未來】
交通運輸部專家委員會主任、原總工程師周偉;湖南省交通運輸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羅恒;湖南建設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蔡典維;中南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建成;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中國公路學會橋梁和結構工程分會理事長、《橋梁》雜誌社理事長張喜剛分別在開幕式上致辭。
“當前,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行業變革正在席捲全球,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新一代資訊技術的不斷涌現正在深刻改變著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方式和管理模式,我們需要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並重,以創新驅動、合力推動交通行業的高品質發展。”
——周偉
“科技是強國之基,創新是進步之魂。本次搭建交流合作平臺,展示交通技術創新成果,深化橋隧建設和管理技術應用,致力交通創新發展、融合發展、高品質發展,必將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注入強大動力。”——羅恒
“我們將以此次大會為契機,加強與各界的交流合作,共謀開展關鍵核心技術的協同攻關,推進融合創新,著力破解橋隧行業“卡脖子”的技術難題,努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發展水準,共同推動提升我國橋梁隧道産業在全球的影響力和技術競爭力,為建設交通強國作出應有的貢獻。”——蔡典維
“改革開放40年的歷程當中,凝聚了無數橋梁人的心血和貢獻,助力了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南大學目前正處於發展上升階段,希望大家能夠關注關心和支援中南大學。中南大學一定不負使命,為我國的各行各業再作新的貢獻。”——李建成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交通強國、科技強國、品質強國、數字中國、綠色發展等一系列國家重大戰略的推出和深入實施,又使中國橋梁站到新的起點上。如何抓住難得的時代發展機遇,加快構建現代化橋梁産業體系,建設橋梁強國是我們橋梁人共同需要面對的新課題。”——張喜剛
【大會報告——前沿觀點智慧分享】
本次大會報告,由交通運輸部科技司原司長龐松和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橋梁及結構工程分會理事長、同濟大學教授、《橋梁》雜誌編委會副主任肖汝誠共同主持。
現場報告 觀點提煉
鄧文中: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愛丁堡皇家學會外籍院士、《橋梁》雜誌顧問
報告題目:《美觀何價(2)》
觀點提煉:雕塑是藝術,藝術是無價的。橋梁是交通設施,橋梁是有價的。那麼如何評價一座“可以作為交通設施的雕塑”和一座“有雕塑藝術含量的交通設施?”
黃衛:中國工程院院士、科學技術部原副部長、《橋梁》雜誌顧問
報告題目:《道路橋梁基礎設施雙碳技術研究與實踐》
觀點提煉:當前,全球碳排放形勢不容樂觀,節能減排刻不容緩。同時,我國碳排放佔比已躍居世界前列。其中,在交通領域,解決公路交通碳排放難題是整個交通領域碳達峰、碳中和的關鍵。降低公路交通領域碳排放,需要進行全方位全週期技術升級。報告通過江陰長江大橋、南京長江二橋等案例,總結橋面鋪裝成功經驗,提出公路減碳破局關鍵在於材料選擇。並探討了道路交通低碳化發展的方向與路徑。
楊永斌:中國工程院院士,奧地利科學院外籍院士,歐盟科學院院士、《橋梁》雜誌顧問
報告題目:《橋梁在系列移動荷載下的內在失穩問題》
觀點提煉:橋梁經常性的共振會造成過量的振動並危及橋梁的安全。報告旨在探討一個比較不被注意、但極可能發生的橋梁共振問題,那就是單對稱薄壁箱型梁橋在系列移動荷載下的內在失穩問題。重點在探討薄壁梁的”內在失穩”(internal instability)或”顫振”(flutter),理論顯示只要薄壁梁滿足內在失穩條件,那麼只要一個移動車載(即便是隨機車流中的一個)保有的相同振頻,即能造成內在失穩,讓橋梁産生持續而且振幅較大的振動。當垂向共振頻率和扭曲-彎曲共振頻率重合時,薄壁梁本身存在一個臨界長度(critical length),如果能夠在設計橋梁時預先避開這個臨界長度,那麼內在失穩的問題是可以避免的。報告所考慮的橋梁荷載只有車輛的移動荷載,沒有風力的作用。
龔曉南:中國工程院院士
報告題目:《大跨徑懸索橋樁碇組合結構承載性狀研究》
觀點提煉:基於樁碇組合結構在國內外已有的實際工程案例,提出沉井-鑽孔灌注樁複合錨碇這一新型樁碇組合結構形式,旨在結合沉井和鑽孔灌注樁的優點降低工程造價及縮短施工工期。以南京仙新路大橋北錨碇沉井為分析對象,通過開展模型試驗和三維有限元模擬分析了大跨徑懸索橋採用樁碇組合結構的可行性及合理性。研究結果表明,樁碇組合結構設計方案的穩定性優於原沉井設計方案,且能降低工程造價、節約工期,有較高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向建軍:湖南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總經理(主持全面工作)、《橋梁》雜誌常務理事
報告題目:《湖南橋隧技術發展與創新》
觀點提煉:報告首先介紹了湖南橋隧發展的土壤——天時、地利、人和,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工程人提供了發揮專長的平臺,源遠流長的湖湘文化又錘鍊了一支技術過硬的團隊;緊接著介紹了湖南橋梁在近二十年所取得的成就和發展前沿,湖南人敢為天下先的精神賦予了橋梁人創新的動力,塑造了一座座中國橋梁建設史上的豐碑,引領了時代的步伐;隨後介紹的湖南隧道發展,為我們展現了工程人穿山、越海、融城的雄心壯志。最後談了幾點設計感悟,將幾十年的設計經驗濃縮為“和”與“創”。
【橋隧創新成果展——促進合作搭建供需交流平臺】
2023橋隧創新成果展與大會同期舉辦。本次創新成果展吸引到超百家企業參展,此次展會不僅促進了行業內外的交流,也為企業的發展搭建了供需交流平臺。從人工智慧到大數據應用、從智慧建造到裝備、材料、方案管理、施工技術等方面,全産業鏈展示了中國橋隧的創新技術成果。
【閉門專題會議——多項議題深入討論】
3日,幾場閉門會議首先拉開了本次大會系列活動的序幕。
1、中交路橋建設有限公司與美國快速橋梁施工高校交流中心(ABC—UTC)技術交流會
技術交流會通過五個主題報告,對快速施工技術、先進材料在工程項目中的應用等議題展開交流討論。分享國內外橋隧建設領域的先進技術理念和成果。
2、同濟橋梁教育和研究發展基金2024年評獎預備會議
為紀念同濟大學前校長、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前理事長李國豪院士誕辰100週年,2013年創設了“同濟橋梁教育和研究發展基金”,共有15家單位和5位個人向基金捐贈了500多萬元經費,由基金管理委員會負責管理,由基金評獎委員會負責評獎。為了推動推薦工作,11月3日,基金評獎委員會組織召開三大獎項評獎預備會議,共同商討2024年度三大獎項推薦和評選工作。
3、貴州·中國橋梁博物館建設研討會
會議系統介紹了貴州橋梁博物館的建設理念,運營構想等內容。針對前期專家提出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並制定下一步工作計劃和目標。
【技術參觀】
6日,大會組織對目前在建的長益復線至興聯路大通道工程、望城香爐洲大橋和暮坪湘江特大橋三個在建橋梁工程進行了技術參觀。
【其他精彩搶先看】
十大最美橋梁
為充分展示近年來我國橋梁的結構美與藝術美,激勵全社會的審美取向,踐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橋梁業界工程美學的藝術思考,《橋梁》雜誌社組織舉辦“十大最美橋梁”評選活動。經過前期的一系列評選工作,首屆“十大最美橋梁”結果出爐。4日晚,頒獎典禮正式拉開大幕。
創新大賽
11月5日上午,“2023橋隧産業技術及産品科技創新成果發佈會暨第八屆橋隧技術及産品創新大賽”成功舉辦。大賽為企業界和工程界提供了一個展示最新科研成果、應用成效的專業平臺。創新大賽已連續舉辦七屆,吸引百餘家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參與,得到業內的廣泛認可與好評。
平行分會場
此次大會,還設置了15個平行分會場。分別從檢測與監測、橋梁數智發展、隧道工程技術、高速公路改擴建、快速施工、養護與管理等主題進行專題報告。報告人涵蓋領導、專家、學者、一線建設人員等行業領軍人物和精英。報告內容含金量十足,後續我們將對十五個平行分會場的精彩報告進行視頻推送安排,一起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