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區走進中國非遺館舉行專題展覽——晉風晉韻 傳承共用

發佈時間:2023-10-30 10:30:58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杜利勇 | 責任編輯:趙茜

10月27日,“我從‘晉’中來—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區走進中國非遺館專題展覽”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舉行開幕儀式。此次展覽是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區首次在北京亮相,旨在向更多人展示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區13年來豐碩的建設成果。

“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于2010年經文化和旅遊部批准設立,保護區域含晉中市、太原市、呂梁市三個市,包括晉中市全域11個縣(區、市),以及太原市、呂梁市各4個縣(區、市)。歷經十余載努力,2023年1月29日,晉中市正式被文化和旅遊部確定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我從‘晉’中來—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區走進中國非遺館專題展覽”由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晉中市人民政府、太原市人民政府、呂梁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晉中市文化和旅遊局、太原市文化和旅遊局、呂梁市文化和旅遊局承辦。活動主題為“晉風晉韻傳承共用”,展示內容包括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區非遺項目綜合展示、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成果介紹及大事記、保護區內代表性項目綜合展示等,活動時間為10月27日至11月15日。期間,廣大市民可近距離感受來自三晉大地上五千年的表裏山河、晉中文化。

開幕式上,中央文史館館員、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名譽所長田青,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副館長蘇丹,山西省文化旅遊廳副廳長陳少卿,晉中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梁艷萍,呂梁市人民政府副市長任磊,晉中市政府副秘書長劉曉紅等出席。陳少卿、田青、蘇丹、梁艷萍、任磊共同啟動展覽。晉中市、太原市、呂梁市各市文旅局領導、相關科室負責人,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區內19縣(區市)副縣長、文旅局長、副局長、非遺工作負責人,以及參展項目傳承人、項目代表、新聞媒體、旅行社等參加現場開幕活動。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和順跑蓮燈、榆社霸王鞭、壽陽竹馬、文水鈲子等極富特色的晉中社火表演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大廳喜迎賓朋,吸引了嘉賓們紛紛駐足觀看。在非遺節目展演及展示中,左權開花調小花戲《桃花紅杏花白》、祁太秧歌《看秧歌》、太原蓮花落《長壽秘訣》、孝義木偶《偶藝樂園》、晉劇《打金枝·坐宮》選段等,以及汾酒製作技藝、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孝義皮影製作技藝、泥塑佛像製作技藝、龜齡集製作技藝傳承人現場展示,將晉中獨特深厚的文化魅力演繹的淋漓盡致。

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陳少卿在講話中表示:13年來,保護區域採取政策性牽動、節慶化促動、數字化驅動、全民化發動、三化和四化聯動,走出了對於創新性保護的新領域。保護區採取非遺與旅遊産業、鄉村振興、公共服務融合的推進,實現了非遺活態化保護新成效。晉中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成功創建,標誌是保護區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我們要突出問題導向、實踐導向、效果導向,推動文化生態保護區高品質發展。

田青教授早在2003年就把太行山的左權民歌帶到北京,並捧紅了一批山西籍歌手。20年來,田青先生對晉中非遺給予極大的支援、指導與厚愛。田青教授在講話中説:我是山西省晉中市左權縣龍則村榮譽村民,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成果我也很高興,我作為最早參與非遺保護工作的這些人,現已經垂垂老矣,但是看到非遺保護工作後繼有人,看到非遺保護工作越來越得到政府的重視,尤其是得到老百姓由衷的歡迎,我們感到此生無虛。我跟山西的非遺也的確有不解之緣,山西非遺方面有什麼工作儘管招呼,我一定盡最大的力量。衷心祝願山西的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産,這些老祖宗留下的寶貴遺産不但不在我們這一代消失,而且我們為它增添光彩。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作為本次展覽的主辦單位之一,蘇丹副館長説: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就是全世界人民看中國文化遺産的窗口。山西是非遺大省,無論是國家級項目的數量還是國家級傳承人的數量,在全國都名列前茅,看到這些數據我是很激動的。未來的文化生態保護非常重要,什麼叫生態呢?生態的平衡就是生産的東西和消耗的東西,輸入的東西和輸出的東西達到平衡,這是一種最佳的狀態,所以要以開放的心境對待非遺生態保護的事。看到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建設成果專題展覽在我們館開展,我感到非常踏實和幸福,山西非遺的未來是非常光明的,我愛山西,我愛晉中。

用非遺當鑰匙,打開祖先留給我們的華夏文明之門。當天開幕式,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區非遺研學旅遊路線同時公佈,分別為晉商主題線路(晉中平遙、太谷、祁縣)、晉中太行文化主題線路(晉中左權、和順、昔陽、壽陽)、晉陽古城主題線路(晉源區、小店區)、呂梁文化主題線路(汾陽、孝義)。

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區地處山西腹地,上承遊牧文化,下接中原文化,形成了農工並舉、商儒結合、樂武相濟的獨特文化生態,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重要組成部分。

多極聯動,形成合力。在保護區建設中,山西省文旅廳積極組織,晉中市、太原市、呂梁市三市密切協同聯動實施,堅持一體統籌,高位推進,逐漸構建起了市縣鄉村四級聯動、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格局。特別是推進過程中,各層級始終堅持以“遺産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為建設目標,堅持“保護優先、整體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堅持將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與傳統村落保護、自然保護區、文物保護、文化公園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結合,全面建立起了完整的非遺管理保護機制,“非遺+旅遊”“非遺+研學”“非遺+演藝”等成為新業態。

匯聚特色,美美與共。在保護區建設中,晉中市聚焦黃土高原農耕文化和晉商文化兩大主題,高站位謀劃佈局,高規格組織實施,高投入保障落實;太原市圍繞培育特色鮮明農耕文化帶,構建亮點紛呈晉商文化走廊,打造韻味濃厚方言文藝片區,形成獨具魅力的節慶文化圈而全面展開;呂梁市在非遺保護與傳承上久久為功,形成了項目上“一個保護方案、一個基地、一批展示平臺、一批普及讀物、一套檔案資料”,傳承人上“一份計劃、一批學員、一項展示活動、一批創作成果、一套實物及資料”,基地上“一個專家指導組、一套工作班子、一個傳習場所、一定保護經費、一批保護成果”的“三五”模式。

相互聯繫,其生共存。13年來,保護區不斷探索推進多種保護方式,加強傳承能力建設。根據時空維度上的綜合佈局,按照地理區位和文化資源分佈,建成了以酒醋釀製技藝生産性保護區、麵食文化保護區、福壽文化整體性保護區為主的農耕文化帶;以晉商古道傳統技藝密集區、武文化密集區、傳統醫藥保護區為主的晉商文化走廊;以社火文化圈、廟會文化圈、清明節暨孝文化整體保護區為主的節慶文化圈;以及晉中傳統戲劇、民間文學、曲藝、民歌等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産賴以生存的方言文藝區。

傳承保護,賡續發展。保護區各級各部門將秉持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傳統與現代融合併進的基本原則,不斷探索推進多種保護方式,加強傳承能力建設,持續推動非遺項目融入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各個方面,讓非遺“飛入尋常百姓家”,讓璀璨非遺文化連接現代生活,使保護成果更加廣泛地惠及全民,促進歷史文化遺産真正與現代社會融合共生,煥發出新的光彩。(杜利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