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文化産業管理專業創立三十週年暨第二屆全球文化管理學術研討會在滬舉行
發佈時間:2023-06-20 09:43:49 | 來源:東方網 | 作者:段丹潔 | 責任編輯:郭頂6月10日,由上海交通大學主辦,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全球文化管理研究中心承辦的“上海交通大學文化産業管理專業創立三十週年暨第二屆全球文化管理學術研討會”在上海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復旦大學、雲南大學、深圳大學、清華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等科研機構與高校的知名文化管理學者圍繞會議主題“書寫新時代中國文化産業的更大榮光”,對中國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的基本問題、數字文化管理、文化創意與管理創新等重要議題進行了研討,展望了文化産業管理專業的未來發展方向與趨勢,並就如何推進文化産業在數字時代的創新和發展進行了討論,大會同時設立青年學者論壇,關注文化産業中的萌發的具體問題、現象與趨勢。
30年文化産業管理專業蓬勃發展
中國文化産業于1998年普遍興起,1993年5月,上海交通大學創立文化産業管理專業,自此文化産業管理專業走過三十年。回顧三十年來的成就與經驗,對於強化專業自覺、專業自信,完善文化管理作為全球社會科學的學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開幕式上,上海交通大學副教務長、教授吳靜怡表示,上海交通大學是全國最早設立文化産業管理專業的高校之一,近年在學科融合、國際交流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成為了交大文科建設的主力軍,從20世紀九十年代的學科初現到21世紀的發展壯大,文化産業管理逐漸邁向專業化、學科化和團隊化。國際文化産業學科人才建設注重文學、地理學、規劃學等學科的融合發展,上海交通大學順勢而為,與國際同步,經過兩代學者的努力,依託多種資源為文管人才建設提供支援。全球文化産業的發展繁榮,離不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支援,離不開文化管理專家學者的交流。
中國文化産業管理專業委員會會長李向民為交大文化管理創辦三十週年表示祝賀,談及學科發展,他表示上海交通大學聚焦文化管理研究、産學研發展,培養了一批國際性人才,搭建了全球文化管理研究基地等重要研究平臺,承擔多項重大基金項目,在時代賦予的重大機遇面前,將會積極為該領域的學術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院長李本乾為諸位專家所踐行的文化強國使命與擔當表示敬意,並強調文化産業管理學科的發展在媒體與傳播學院發揮了“抬頭鷹”的作用,自申報國家文化産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以來,文管專業先後獲得十九項重大項目的立項,在學院的科研工作中起到了表率和引領作用。
中國文化傳媒集團總經理周泓洋表示,如今面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文化意識形態的上層建築關乎到國家文化的未來,文化央企應當踐行文化産業發展,迎接挑戰,承擔使命與責任,成為發展先進文化産業的重要力量。同時,傳統文化觀念的轉型過程中存在著數字鴻溝,應當積極更新文化消費模式,把握數字化發展的先機,推動行業升級,創新風向標,共同承擔文化強國歷史重任。
上海市文化創意産業推進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劉波英分享了文化、創意、科技交融如何助推産業新模式,提出文化自信就是要相信中國文化自身的價值,人工智慧、元宇宙等技術工具的更新帶動了産業的優化,創意産業、虛擬世界為未來新消費提供了便利,成為文化研究中的新內容。
數字化背景下文化産業面臨機遇挑戰
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黃昌勇談及産業體系、鄉村振興、高水準對外發展等都是當代文化研究的重要內容。以上海的創意工業轉型空間設施為例,引申出數字轉型、技術更新為傳統商業、傳統空間帶來的挑戰和探索的可能,以及在空間和數字轉型的過程中,生産要素、消費要素、傳播渠道、實體空間的轉換與平衡。
南京藝術學院副院長、中國文化産業管理專業委員會會長李向民從春秋時期的諸子百家説開,勾連起中國歷史沿革中文化和思想的碰撞,提出中國在新的方式下如何建構自己的文化、當前的文化內核指涉等核心問題。他以美術革命為域,探討了文化交流在助推中國式現代化中的貢獻,引發與會者對傳統文化意義和認識的共同思考。
上海交通大學國家文化産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主任胡惠林從文化産業知識體系和學科發展的角度,闡述了文化管理作為新型交叉學科所面臨的學科體系挑戰,總結了中國文化管理學科建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建構過程,提出面臨轉型創新,文化産業管理學科高品質發展的路徑。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部創新工程首席專家、教授祁述裕在《數字時代的文化管理創新》報告中,談到了文化管理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提出數字化推動文化管理變革,應當秉持適應性治理理念,深化文化管理創新。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李康化報告了上海交大文管專業發展歷程,從創立初期的專業定位、基地論壇、課程設置到發展之中的培養體系、培養風格、培養環境,再到內容、技術、學術、技術四個層面的未來展望,提出上海交大文化産業管理專業的新文科建設本質上是一場自我革命。
走文化可持續發展新路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章建剛以文化分析的視角,從參與性、傳媒性、市場性三個層面對大眾文化進行了界定,後通過後現代觀的引入、借助與多克爾的對話,強調了大眾文化仍然具有一切文化中最一般的啟蒙性和創造性功能,文明對話總是和平的、商議性的,我們需要關注這種多元博奕活動中創生的更多藝術表現方式、修辭格和敘事方式。
上海交通大學全球文化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單世聯以當先的研究工作為基礎,認為“創造性轉化”是對百年曆史的總結和昇華,闡釋了需要“轉化”的內容和方式,重點區隔了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提出“創造性轉化”是指民族精神的自由舒展而非僵化的程式。
復旦大學中國文化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孟建在媒介與文明的視角下探討了網路視聽行業的新使命,認為我國的社會發展與文明形態緊密結合,媒介與文明已經成為社會演進的重大命題,提出網路視聽行業形成合理文化架構、成為新技術革命的開放包容體系的可能性。
雲南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院長李炎提出文化隱含于大眾日常生産生活中的具體行為和社會事項,已顯現為現代國家社會事實的系統。從國家管理的角度進行審視文化系統,需要遵循不同層級的文化發展規律,明晰當代文化管理國家的許可權。
深圳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院長周建新提出數字勞動和情感勞動已不足以解釋文化産業中的新型勞動形式,數字情感勞動與文化産業之間存在耦合機制,數字情感勞動通過行銷創意、文化、和傳播,進而對文化生産和文化消費帶來直接的影響。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張錚闡釋了互為視角的新聞傳播與文化創意研究,探討了從“資訊基礎設施”到“文化基礎設施”的媒介技術範式轉向。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文化與休閒研究中心主任吳承忠從哲學社會科學與新科技革命交叉融合入手,論證了新文科和新商科與文化産業管理學科發展變革,從多學科融合層面詳細介紹了新文科背景下文化管理研究的內容對象、技術方法和學科體制。
分會場包括“中國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的基本問題”“數字文化管理”“文化創意與管理創新”和“青年學者論壇”四項專場議題。來自國內外各高校的專家就相關議題進行了對話交流。研討會閉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彭大銀主持,分論壇主持與評議人就專題交流進行總結彙報。李康化作大會總結,對與會嘉賓表示感謝,並提到,文化管理是維持文化生生不息的重要源泉,傳統的文化在新背景之下被再次激活,文化管理還可以促進文化的多層次創新,在不同時期的創新和重構推進了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自1993年以來,上海交通大學文化産業管理專業就以培養文化管理人才、構建文化管理學科為目標併為此做了積極的探索,取得了豐碩成果。全球文化管理學術研討會國際文化是為中外高校文化領域學者、文化企業家、文化行政管理者、文化非政府組織管理者構建的國際合作平臺,積極推動了文化管理學科和文化創意産業的發展。本次會議形式豐富新穎、報告主題鮮明、對於完善文化管理理論研究與學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段丹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