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紅色力量 共建生態泰興——華東媒體相約泰興采風記

發佈時間:2023-04-26 11:17:36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辛文 | 責任編輯:趙茜

最美人間四月天,不負春光不負卿。4月20-21日,應泰興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之邀,來自江蘇、浙江、上海、山東的媒體小分隊來到銀杏之鄉泰興,深度體驗泰興文旅産業。

疫後國內旅遊市場迅速升溫,鄉村旅遊率先復蘇,泰興文旅依託紅色旅遊,做大做強鄉村旅遊,微改造,精提升,揚優勢,補短板,破瓶頸,賦新能,正駛入文旅高品質發展的快車道,打造蘇中個性化、精品化、集聚化的旅遊度假休閒目的地。

揚泰地區素有喝早茶的習慣,泰興的一天就是從早茶開始的,泰興仁和樓最為有名,大廳裏披金綴玉的銀杏樹凸顯了泰興的特色,這裡的魚湯麵、宣堡小餛飩、秧菜包子、燙幹絲都是特色,相比高大上的曲霞蟹黃湯包,有“泰興咖啡”美譽的粯子粥才是泰興最具特色的早點,這也是在外地工作的泰興人魂牽夢縈的鄉愁。

到泰興,首先必到的文化底蘊最為深厚的黃橋古鎮,這裡位於泰興、如皋、海安、姜堰、靖江五縣(市)中心,建於北宋年間,千年滄桑,讓這座城市積滿了豐厚的人文底蘊,歷史文化結晶隨處可見,因其地處蘇南與蘇北之間,南北文化在此交織大融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人文文化、城鎮文化。如今的黃橋古鎮保存完好,鎮內有大量的明清建築,古建築之間古巷密布交叉。古鎮之內水網密布,古橋橫跨。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清代園林建築丁家花園就坐落於此,這裡是中國近現代著名地質學家丁文江先生的故居。1940年秋,陳毅、粟裕、陳丕顯、管文蔚等領導同志曾在這裡住宿和辦公,建立了蘇北地區第一個抗日民主政府通如靖泰臨時行政委員會,成立了中共蘇北區委,廣泛開展統戰工作,為黃橋根據地的建立和黃橋戰役的勝利嘔心瀝血、運籌帷幄。

與丁家花園近在咫尺的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何氏宗祠,始建於明代,改建於清初,已有五百年曆史,雖曆盡滄桑,仍然風骨猶存。黃橋決戰期間,祠內設支前委員會,黃橋人民將成千上萬的燒餅集中於此,源源不斷送上前線,支援新四軍。

黃橋鎮胡氏“裕泰和”茶莊開設于鎮內東大街,前後四進屋,茶莊貨真價實,口碑甚好。當時黃橋流傳著一段民謠:苦不過“老泰和”(藥店),甜不過“新泰和”(南貨店賣糖),小氣不過“丁泰和”(布店用尺量),出色不過“裕泰和”(茶葉好,色濃味香)。可見當地百姓對“裕泰和”茶莊的認可。

近年來,泰興的生態休閒及鄉村旅遊風生水起,在有著“中國銀杏第一鎮”美譽的泰興市宣堡鎮境內,國家級森林公園----泰興國家古銀杏公園,也是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1600公頃的園內古銀杏之密集程度世所罕見。其核心區一帶現有定植嫁接銀杏樹65800株,其中挂果樹17190株,百年以上樹齡的5226株,200年以上樹齡的1600株,千年古銀杏3株。公園綿延千米不斷的銀杏樹組成了“世界絕無、中國僅有”的原生態森林風貌,猶如華蓋雲集,四季景色各有韆鞦:春季嫩枝吐翠,一片蔥綠;如夏鬱鬱蔥蔥,濃蔭蔽日;秋色金果纍纍,滿園飄香;寒冬虬枝傲天,迎風鬥雪。令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引得世界各地專家學者紛至遝來,周邊各地遊客更是蜂擁而至,被專家譽之為“自然之奇跡,休閒之勝地”。

後起之秀泰興長江生態濕地及綠色廊道長12公里,寬度為堤外江灘100米,堤內50米。堤外退漁還濕,進行生態修復,與天星洲生態區形成呼應;堤頂按百年一遇防洪要求拓寬改造;堤內重點進行生態綠化,相繼實施了虹潤濕地公園、四橋港風光帶、長江斷流地標、三橋圩田景觀等文旅提升工程,實現“江上看岸、岸上看江,處處都有好風景”  每逢週末,這裡遊人如織,流連忘返。

泰興生態旅遊的發力點在後來居上的祁巷村,祁巷村隸屬於千年古鎮、紅色重鎮、文化名鎮黃橋鎮,係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江蘇省五星級鄉村旅遊區,依託優良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文化資源,祁巷村不斷在鄉土氣息、農家特色、文化內涵培育上做文章、下功夫,不斷增添旅遊新項目、新元素、新亮點、新特色。以本土美食文化和特色農業景觀為核心吸引物,不品“祁巷八大碗”等於沒到祁巷。祁巷村正致力於打造成為集文化體驗、自然觀光、休閒度假、培訓學習、遺産旅遊、養生養老、兒童遊樂、科普教育、戶外運動等於一體,生態環境優美、文化內涵豐富、旅遊特色鮮明的全國知名鄉村旅遊目的地和文化休閒度假勝地。

泰興的紅色旅遊已經自成格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係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百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現展陳面積8000平方米,展陳了大量珍貴照片、實物,從“中央決策發展華中”“挺進蘇北東進黃橋”等七個方面,充分展示了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執行中共中央發展華中的戰略方針,東進黃橋,靈活運用黨的三大法寶,在各方力量支援配合下,以少勝多,粉碎國民黨頑固派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陰謀,取得黃橋戰役的最終勝利,開闢以黃橋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為發展華中抗日根據地奠定堅實基礎的歷史進程。

為祭奠、緬懷“一級國旗勳章”獲得者楊根思烈士,1951年由根思鄉人民政府自發籌資建設了楊根思烈士陵園,後經省政府批准,多次進行修繕、擴建。陵園佔地近4萬平方米,園內“楊根思烈士碑”為陳毅所題;一尊巨大的烈士塑像再現了楊根思犧牲時的壯烈情景,左手握拳、右手緊抱炸藥包,衝向敵群,撼人心魄;陳列室正面懸挂著張愛萍親筆題寫的“楊根思烈士紀念館”橫匾;中間的碑亭留下了彭德懷的石刻墨寶:“中國人民的優秀兒子,國際主義的偉大戰士,志願軍的模範指揮員——楊根思烈士永垂不朽”。目前陵園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級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省級國防教育基地“。
短短兩天的泰興采風,感受頗深,收穫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