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龍河農場大力發展鵝産業新引擎 實現土地外增收多元化

發佈時間:2023-01-04 13:01:09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郭頂

黑龍江引龍河農場擁有林地14.17萬畝,自然資源豐富,適宜發展林下鵝養殖。為了打破傳統的單一農業生産方式,2017年開始,引龍河農場黨委班子制定了發展生態鵝産業的計劃,積極探索黨建對經濟發展的引領和帶動作用。

最初,職工對大鵝養殖心存疑慮,黨委班子帶領有意願的職工去伊春市考察林下經濟。同時,強化組織領導,圍繞“黨建+産業”,確立了“一區一品”戰略,做到區區有指標、有任務、有獎罰、有措施。發揮農場有限公司百個黨小組作用,為更多的養殖戶解決選場地、定鵝雛,蒐集技術經驗、聯繫飼料購買、秋後銷售等一系列問題,形成了“黨委引領、組織凝聚、黨員帶頭、職工行動”的良好發展模式,拓寬大鵝養殖發展的輻射面,將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新機制:樹立典型促養殖

寧艷偉就是這一批參與考察、帶頭養殖的一員。養鵝週期短、市場好、回報高,這讓寧艷偉動了心,也讓和他一同前往,時任第一管理區主任的李大偉對養鵝産業極其看好。回來後,第一管理區連夜組織召開班子會議,專題研究林下經濟,確定發展思路,出臺了管理區林下經濟扶持政策。

李大偉陪同他一起找適合的草原,申請審批草原使用權,又與他一起到訥謨爾育鵝雛基地進行參觀學習。在大鵝育雛基地,寧艷偉學到了大鵝養殖技巧,對大鵝養殖更是充滿期待。然而,購買鵝雛外加養殖場地建設僅成本就需要50萬元,這讓原本收入不多的寧艷偉打了退堂鼓。這時,李大偉又多方聯繫金融機構,幫他尋找利息最低、放款最快的銀行進行貸款,並建設了佔地280畝的養殖基地,從此開啟了他們的林下養殖道路。

據了解,這個農場2022年加大力度,通過成立7個專項黨小組,幫助有意向養殖生態鵝的職工發展養殖業。通過帶動,由原來的一年一批鵝,發展到現在的養殖戶一年養殖兩批鵝,職工實現了收益翻倍,企業實現了生態鵝數量從無到一年養殖60萬隻的成果,鵝經濟已成為引導引龍河農場廣大職工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新機遇:養殖戶增收見效

對養殖信心不足的職工們進行耐心的引導,給予一定的扶持和幫助,根據個人發展林下經濟所投入的資金,減免一定年限的林地使用費,這給養殖戶吃了“定心丸”,激發了養殖熱情。“我第一年養了7000隻大鵝,年底一算賬,每只鵝純效益達到20~40元。”寧艷偉年底近20萬真金白銀的入賬,給一直持觀望態度的職工打了一劑強心針。

“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農場趁熱打鐵,以寧艷偉為典型,從鵝雛品種的選擇、不同時期的注意事項、疾病的防控等各技術環節向養殖戶傳授養殖經驗,當年就帶動7戶職工加入到養殖隊伍。

經過實驗探索,技術人員發現,養殖戶6月份進雛鵝,9月初出售,每年4月、5月和10月份這三個可以養殖的月份,養殖場地、設施全部閒置,造成極大的浪費。為此,農場總結了一套“雙茬”大鵝養殖模式,並在農場全面推廣。

“我這第一批2.8萬隻雛鵝快20天了,各個精神抖擻,這些鵝雛在70~90日齡就可以出欄,每只利潤17元。第二批的2.6萬隻準備在7月中旬進場,10月份出欄,每只利潤將達到40元以上。”跟隨哥哥的腳步,寧艷峰也加入到大鵝養殖隊伍中,按照他的計算,分批養殖充分利用了養殖時間,提高了場地、設施的利用率,經濟效益倍增。

新模式:做強做大鵝産業

引龍河農場有限公司黨委堅持以職工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出發點,結合實際及職工群眾致富的迫切願望,經過多次研究,確定了“黨建+基地+職工”的産業化模式。各管理區採取考察學習、自主培訓和現場觀摩等形式對廣大黨員幹部、職工群眾進行培訓,充分發揮黨建對經濟發展的引領和帶動作用,為更多的養殖戶解決選場地、定鵝雛,蒐集技術經驗、聯繫飼料購買、秋後銷售等一系列問題。5年來,帶動86戶職工發展林下經濟産業項目,為580余人次提供就業。

第三管理區大鵝養殖戶王彥第一年養殖大鵝時,從鵝棚搭建到鵝雛購進,再到養殖全程都是零經驗。管理區黨支部黨員幹部在鵝雛生長關鍵期,每天到王彥的鵝棚,協助他進行鵝雛飼養,並在第二年幫助他進行鵝棚擴建、加固。

行銷黨小組關注和發佈供求資訊,解決養殖戶銷售難題。變坐家等客商為主動出擊尋求客商,引入了吉林、天津、哈爾濱等地的客商,拓寬了銷售渠道,形成了良性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