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穿“地質博物館”!雲南都香高速紅崖山特長瓦斯隧道雙幅順利貫通!
發佈時間:2022-08-16 13:34:23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白瑞生 | 責任編輯:劉生8月8日,歷時1300多天的長距離穿越,中交三航局廈門分公司雲南都香高速A6標段紅崖山瓦斯隧道實現雙幅貫通,標誌著本標段工程全線貫通。
A6標段位於素有“東方大峽谷”之稱的烏蒙山脈。紅崖山隧道是都香高速公路守望至紅山段工程“七隧五橋”控制性工程之一,是瓦斯施工段最長的隧道,左洞長5905米、右洞長5945米。隧道洞口端位於陡崖中部,圍岩整體性和穩定性很差,且須穿越煤層瓦斯地段、富水岩溶地段、斷層破碎帶、崩坡堆積體、高地應力區等敏感複雜地質構造,堪稱“地質博物館”。
穿越千米“雷區”,勇戰瓦斯段落
該隧道的瓦斯地段長達3647米,用工人的話説在這裡施工,相當於“提著腦袋幹活”。“穿越瓦斯‘雷區’,安全風險巨大。我們在硬體設施上加大投入,確保人員作業安全。隧道裏佈置了門禁系統、視頻監控系統、人員定位系統、應急電話系統和氣體檢測系統等‘五大系統’,實現全方位監控報警”,項目經理高國慶介紹道。
隧道左右洞地層岩性均分佈有頁巖夾劣煤層,煤層厚度達5米。要有效辨識、管控煤層生成瓦斯這個特大危險源,靠的還是項目部科學組織、精準管理。6套應對瓦斯突出專項方案、4項地質災害管控措施,瓦斯濃度超限應急逃生例行演練、瓦斯地質超前鑽探和預報、人工+自動瓦斯檢測相配合,24小時不間斷監測。用項目安全總監蔡斌的話説:“嚴格按照門禁、通風、瓦檢、動火等各項管理制度去執行,是一條鐵律”。
降服“水簾洞”,推出“組合拳”
隧道最大埋深有680多米,地表水、地下水、裂隙水縱橫交錯,走向複雜。穿越富水岩溶區時,遇到2次較大的涌水和突泥。在最高峰時,一天涌水達12000多立方米,相當於5個標準游泳池的蓄水量,洞內積水段達200多米。“面對濤濤涌水、我們在‘水簾洞’裏泡了8天‘泥漿澡,全力進行止水作業,直至涌水量降低至正常量”工程部長陳浩説。
為了在最短時間達到止水目的,項目技術團隊推出了“組合拳”——“廣蓄水+同抽水”、“注堵+引排”應急措施接連跟上。掌子面涌水點位置低,與離洞外840米遠的排水點位置高差達16.8米,採取按距離間隔分段設置5個蓄水池,並鋪設上排水管道、大功率水泵,將水池的水一池又一池排出洞外,就此一場排水接力如火如荼展開。“當時黨員、青年們衝鋒在前,36小時值守泵站,頂著冰涼的涌水不停作業,即使穿著雨衣,一天也得換3套衣服”項目副經理陳航博介紹。待大量涌水止住後,技術團隊通過“以堵為輔,以排為主”的方式,在初支背後預留排水管道,引流至集水坑,再通過水池分級排水抽出洞外。歷經15天,終於降服了這座“水簾洞”。
啃下“千層酥”,打造鎧甲“防護罩”
“這是一個大型崩坡堆積體,看著硬實,實際上用鋼釬輕輕一搗就會掉。”項目副經理李海斌介紹。在地質勘測中,項目部發現隧道洞口穿越崩坡堆積體,堆積體地質情況複雜且岩體破碎,抗雨水沖刷能力差,可以説是在“千層酥”裏修隧道。
在隧道出口端探測到這種鬆垮地質後,技術團隊採取CD工法,將大斷面隧道分割成兩半四部分挖掘進洞,確保荷載有效傳遞。面對洞口端地質穩定性差,加強超前支護已成關鍵。為解決管棚孔鑽渣沉積問題,專門為孔洞量身定制鋼花管,採用“反向”施工,鑽桿和送管同步實施,對鑽孔覆蓋範圍的地表、鋼花管進行注漿、填充,打造成堅如鎧甲般的“防護罩”,確保順利穿過崩坡堆積體進入主山體,以及後續200米的斷層破碎帶。
鑿壁架天梯,下足“繡花”功
“四週懸崖峭壁,無路進山,開通便道就如鑿壁繡花”,現場年青技術員方東描述道。經過幾輪踏勘,在優化路線方案確定後,老黨員、經理助理謝清鋒,鉚足幹勁、協調八方,先行完成便道用地手續。13.6公里的盤山便道,是用小挖機一點一點在陡坡峭壁上鑿出來的,修了整整11個月。這條羊腸便道一路盤旋而上如同“天”梯,已成為人員、機具、物資的主要運輸“生命線”。
期間,臨崖徒步是當時每一位參建者去現場的唯一方法。每走一趟,都看不清鞋子和褲角原來的顏色,也克服多次地震、山體滑坡、泥石流沖刷、頭頂松石滾落等地質災害困難。遇到的每一次災害,道路就會被毀,需重新修復,最終以“繡花精神”繡出這條盤山便道。
艱難方顯勇毅,磨礪始得玉成。三航技術團隊櫛風沐雨、披荊斬棘的辛勤付出下,正一筆一畫地勾勒著山間通途。如今,A6標段已全線貫通,不久的將來,三航建設者們灑在深山峽谷間的汗水與心血,將化為都香坦途的滿路余香…(白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