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中山東路澄海段完成並通過驗收

發佈時間:2022-06-15 10:33:39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江雄、肖明葵、王雄偉、肖前波、張元根、高松 | 責任編輯:李科

6月10日,中交四航局五公司負責施工的中山東路最後一個標段完成並通過竣工驗收,標誌著中山東路全線貫通。中山東路位於汕頭東海岸新城,為貫穿東西向城市的快速路,是汕頭現狀城區與新東區及東海岸新城聯繫的重要通道,採用主線雙向六車道、輔道雙向四車道。中山東路項目作為PPP項目,項目總投資65億元,建設單位為中交汕頭道路交通投資建設有限公司,起點為新津河橋東岸,終點為蓮鳳路,全線共長15.42km。由中交四航局五公司負責施工的中山東路四分部標段工程起點為清輝路,終點為蓮鳳路,全長5.22km,主要包含道路工程、鳳萊路跨線橋、蓮陽河特大橋等工程,于2019年6月開工,按照合同3年工期按期完成。

中交四航局五公司中山東路項目負責人張海松説,“作為汕頭第二條正式開通的快速路,中山東路全線開通後,澄海區與汕頭市區之間的車程將由原來的半小時縮短至10分鐘,極大強化了彼此間交通聯繫,對推動汕頭六合現代産業示範區發展,優化提升沿海發展帶和城鎮提升帶,加快構建“一軸兩帶兩走廊多組團”的區域空間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中交四航局五公司建設團隊堅持標準化、精細化和智慧化施工,克服了蓮陽河跨海特大橋、全線複雜軟基處理等複雜施工難題,為確保中山東路全線順利貫通,助力汕頭增強城市活力、促進東部新區經濟發展做出央企貢獻。

智慧管理,安全又環保

新基建時代,中交四航局五公司建設團隊積極推行智慧化安全管理和智慧施工,讓工程安全又環保。

項目安全總監李小飛介紹:項目部建立了智慧化安全體驗館,運用VR、聲光電等多類技術,融合音視頻多種形式的安全體驗項目應有盡有,組織管理人員和産業工人不定時參與應急救援、綜合用電、機械傷害、高處墜落等體驗,進一步強化大家對現場安全標準化管理認知和安全防護意識。同時,將安全管理智慧化滲透到現場管理的方方面面。”

為提高塔吊使用安全性,項目部利用了各類感測器及應用系統,如螺母鬆動預警系統、吊鉤盲區可視化、塔機安全監控系統、群塔作業防碰撞系統、塔吊司機人臉識別系統等,實時掌握塔吊運作狀態,及時排除安全隱患。在工地揚塵防治過程中,項目部施工現場各區域接入汕頭市住建揚塵監測系統,尤其對攪拌站、物料堆場等重點場所區域實時監測,數據動態跟蹤,同時設置全自動噴淋降塵系統,保證施工現場全天候纖塵不染,並實現了養護水的迴圈使用。

“一年多來項目實施的安全生産智慧化管理,做到人員動態管控、機械設備監管有效、危大工程動態管控、方案技術實施跟蹤、隱患治理等安全管理到位。在工地推行智慧化安全管理系統,不僅提高了施工人員的安全意識,也能及時糾正違規行為,現場管理更加高效。”中山東路現場施工負責人遊遠輝自信地説道。

智慧施工,標準又精細

在蓮陽河特大橋施工建設中,為不影響航道正常運作,項目部以特大橋主墩為界分南北兩個工區進行管理,分別在特大橋南北岸路基區域設置兩座預製梁場,梁場採用了數控智慧鋼筋加工和梁板預製智慧預應力張拉,實現了施工的標準化和精細化。

為保證鋼筋加工品質,預製場鋼筋加工設備引入全自動數控調直機、數控鋼筋彎箍機、數控鋼筋彎曲中心進行鋼筋精細加工,鋼筋綁扎均採用鋼筋胎架進行定位,並在胎架邊緣張貼驗收標準,確保鋼筋加工精度始終如一,解決預製構件鋼筋籠綁扎成形及鋼筋定位精度難以保證、工作效率低等難題,實現成品化,該工藝由於效益明顯,且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項目部還對預製梁模具進行升級改造,採用螺母調節底部調節板坡率,使單位模組的安裝節省0.5個工日,進一步提升了施工效率和精度,促進了預製梁品質的提升。

“你看這些幾十米長的T梁可不單單只有鋼筋水泥,外殼裏面還有眾多拉力巨大的鋼絞線,要把長長的鋼絞線貫穿過鋼筋密布的梁裏,這就需要張飛繡花——粗中有細的精緻功夫呢。”項目技術負責人肖前波介紹,“一般情況下,單根穿束作業會引起的鋼絞線纏繞,從而導致的鋼絞線受力不均,這個問題在T梁鋼絞線穿束中一直存在。為此,預製梁場引進了整束穿束臺車,在解決纏繞問題的同時,實現鋼絞線整束自動穿束,有效提升鋼絞線穿束品質,降低了勞動強度。”

項目部在2020年9月舉辦預製梁場標準化施工觀摩交流會,一系列標準化、精細化管理舉措得到各方的肯定。

技術攻關,攻克跨海特大橋複雜難題

蓮陽河特大橋全長1.35km,橋梁設計標準寬度40m,為雙向8車道,是該項目的主要控制性工程。超軟弱地質、出海口圍堰、百米超長樁孔和多種橋梁結構于一身,面對這些複雜難題,項目建設團隊積極展開技術攻關,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施工壁壘。

大橋緊鄰蓮陽河出海口,在經年累月的河流沖積作用下,河床底部積累了大量淤泥,淤泥質土最深可達50米,相當於16層樓的高度,這給大橋的樁基施工帶來巨大挑戰。而且汕頭雨季較長,且易受颱風和季候風天氣影響,有效施工天數短。為加快蓮陽河特大橋主墩18米深基坑開挖進度,項目團隊創造性採取“先支後圍”的鋼板樁圍堰工藝,即先做圍檁後打鋼板樁,再整體吊挂至基坑內部的方式,使施工工效比傳統的“先圍後支”工藝效率提高8.5天,還降低了水下作業安全風險,提高了施工精度品質,實現效益安全的雙提升。該工藝由於效益明顯,且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蓮陽河特大橋全部採用超長鑽孔灌注樁基礎,樁長70~90m,樁徑2.0米,1公里多的橋梁灌注樁總數達296根,且全部為摩擦樁。“全橋將近三分之一的灌注樁鑽孔深度更是達到了107米,工程量、施工難度不僅在汕頭地區,甚至放眼國內都是十分少見的。”項目副經理張元根介紹道。

面對挑戰,項目黨支部副書記、總工程師肖前波帶領技術團隊展開攻關,通過設計優化,將蓮陽河特大橋原來的單樁單柱變為群樁承臺,在縮短設計樁長的同時,降低了施工難度;邀請內部專家進駐指導,對灌注樁設備、鑽進過程、泥漿指標、清空工藝等開展攻關,確定各個工序施工參數,克服軟弱地層灌注樁施工標準不一等問題,最終達到I類樁佔比超98%的效果。

“蓮陽河特大橋施工工藝很複雜,引橋採用預製T梁,跨堤引橋為鋼混組合梁,主橋採用現澆箱梁,可以説除了斜拉、懸索橋以外,基本囊括了當下主流的橋梁結構形式。”遊遠輝介紹説。“為滿足工期要求,我們相繼投入11台龍門吊、2台架橋機、2台塔吊、4對挂籃以及400t起重船、運輸船等,高空、水中作業相互交叉,高峰期近600人同時作業,並不斷優化工藝,最終啃下了這塊‘硬骨頭’。”

優化工藝,“爛泥塘”上修建快速路

中山東路施工區域為沖積平原,到處是菜地和魚塘,地下是12-17米左右的深厚淤泥,新建道路面臨巨量的軟土地基處理問題。

為修築一條百年品質大道,中交四航局五公司項目團隊採用了土方回填、堆載土固基、打水泥粉煤灰碎石樁、水泥攪拌樁、排水板等多種工藝密集性進行軟基處理,並積極優化工藝,提高了工效,確保了施工品質。

張元根告訴説,“項目軟基處理的工程量巨大,回填土就用了46多萬立方米,回填厚度最高達到6米;還從70公里外的潮州、饒平拉了2萬車次土方超過75萬立方米的堆載土對軟基施加荷載,施工了排水板607萬米,水泥粉煤灰碎石樁19.17萬立方米、水泥攪拌樁57萬米。為了確保每道工序順利進行,我們想了很多辦法,進行微創新。”

由於堆載時間需要長達6個月,項目部同時投入30台排水板機,提速排水板安裝施打,實現提前堆載,加速軟基固結。為確保回填土的密實度,項目部嚴格按照圖紙分層回填,層層壓實,但也造成排水板機在插打過程中需穿透2-6米厚的回填土,但項目部馬上採用引孔機施工為排水板施打開路,大大提高了排水板施打效率,為後續施工創造了有利條件。根據設計要求,對於橋頭的地基採用CFG樁+輕質泡沫土填築進行處理,保證了路基與橋頭的有效銜接,避免路面不均勻沉降産生錯臺,有效解決了橋頭跳車問題,保證了行車的舒適性與安全性。為消除地下流沙層的不良影響,項目部付出超平時5倍工作量,在流沙層打下3.1萬根水泥攪拌樁,確保了路基的堅實……(通訊員:江雄、肖明葵、王雄偉、肖前波、張元根、高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