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予茶.熊遊坤詩歌品讀會舉辦

發佈時間:2021-09-15 14:13:36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劉甜甜 | 責任編輯:李星

9月13日下午,由《星星》詩刊、成都予茶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主辦的第六期《綠風》《詩潮》《詩林》·熊遊坤詩歌品讀會在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布後街大益茶超級體驗館舉辦,品讀會由詩人黎陽、文懿主持。

四川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星星》詩刊雜誌社主編龔學敏,四川省詩歌學會會長、詩歌批評家曹紀祖,成都市作家協會主席、《青年作家》《草堂》詩刊執行主編熊焱,四川省詩歌學會副會長、原《星星》詩刊副主編李自國,四川省巴金文學院副院長干海兵,四川省詩歌學會副會長牛放、蒲小林、凸凹、王國平以及《星星》詩刊蕭融、方志英、李斌、敬丹櫻、任皓、亞男、黃慧孜等參加了品讀會。

星星·予茶中國純文學期刊作品品讀會,是《星星》詩刊直面讀者打造的一個持續、系列的品牌活動。此次熊遊坤詩歌專場品讀會,吸引了不少的知名詩人和詩歌愛好者前來參加。熊遊坤在品讀會上回顧了自己的創作歷程及心得體會。他説,自己從小就有一種對文學的愛好情結,在放牛、割草之餘租書、借書、讀書、寫作,寫詩也寫戲劇、散文、小説等,將作品貼在墻上展示“戰利品”,現在回想起來,感覺十分天真和幼稚,但因為這種堅持為創作打下了基礎,非常感恩文學帶來的收益,使精神在貧窮中得以充實。他認為創作詩歌不僅可以提高人格魅力,更是可以激發對人生的熱愛。

《星星》詩刊社社長龔學敏在品讀會上説,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本詩歌刊物就是成都的《星星》詩刊。而隨著時代發展進步,城市名片的打造,成都的詩意不斷滋生增長,在成都,愛詩、寫詩的人是一個很大的群體。寫詩的人、讀詩的人之多,詩歌創作水準之高,在全國名列前茅。品讀會不僅能激發成都人的詩歌熱情,激發詩人們的創造力,還能讓更多的人感知到詩歌的魅力。他説,熊遊坤詩歌寫河流、故鄉,他是用現代人的目光對過去的生活、生命等重新進行定位和審視。以他借書的故事為例,現在借書的心情和小時候借書的心情不一樣。他在用發展的眼光對已經進入歷史的意象賦予新的詩意,這是貫穿他整個詩歌創作的。他用當下的生存狀態,對我們曾經的情感進行抒寫,凝結成屬於他自身的獨特作品。他説,中國面臨百年之巨變,詩歌寫作也應變化,那種見花寫花、見草寫草的方法已經過時了,現在寫什麼、怎麼寫都是擺在現代詩人面前的課題。

四川省詩歌學會會長、評論家曹紀祖講道,熊遊坤詩歌創作多是鄉村題材。鄉情、親情佔有很大比重。他至今每到週末必定要陪自己的母親吃一頓飯,他對家鄉、親人有一種刻骨銘心的感情。他的詩歌首先感動自己而後感動讀者。比如他的詩歌《送父》《豆花》等作品,都流露出對家鄉、親人的那種牽掛,那種愛的疼痛。他抒發真情而不矯情,作品充滿生活氣息。其次他善於意象經營,比如《流浪漢》一詩,就是在垃圾堆這一意象建構中完成的,通過流浪漢寫出對生活的一些審視、感受。”紙燈籠”也是通過一個意象寫生活的哲理。此外,他的許多詩句形象而出彩。比如《春天的柵欄》一詩裏:”冬天一轉身,春天就來打圍”,“你的笑,穿過柵欄。 只一秒,紅了桃花的臉,再一秒,萬山紅遍”,就很生動。為什麼是桃花不是李花,因為“人面桃花相映紅”,這樣一個約定俗成在裏面。曹紀祖最後説,關於還鄉,是回望還是審視,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樸素的鄉情依然成立,用現代意識觀照鄉村的變化可能更有時代感。詩歌應百花齊放,要各寫各字,才能讓詩壇充滿生機。詩人有自己獨特的礦藏,但也要拓展題材,關注社會現實,國計民生,形成格局和大氣等等。

詩人牛放、凸凹、李自國、幹海兵、熊焱、蒲小林、茶心、趙劍鋒、徐甲子、蔓琳、希賢、卓兮、阿依卓、劉德榮等,對熊遊坤詩歌創作都給予了充分的肯定,發言精彩紛呈而又輕鬆愉快,使現場參會者品味到詩歌的魅力和分享會帶來的文化衝擊力,引發了共鳴,不少詩人認為應當讓詩歌品讀會成為“群眾的節日”,讓詩歌真正走進群眾。

成都電視臺節目主持人劉藝菲,青年詩人岳湘等聲情並茂地朗誦了熊遊坤的詩歌《流浪漢》和《借地》,詩歌中的意境和神韻渲染了現場氣氛。邱興倩和許嬙分別朗誦了熊遊坤的詩歌《千里之外》和《豆花》,將讀詩活動推向了高潮。(圖文: 劉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