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同祿大師首尊景泰藍轉心瓶《百年復興·報喜甁》首發儀式在京舉行

發佈時間:2021-04-19 13:40:14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張小強 | 責任編輯:李星

近日,“非遺景泰藍創新研討論壇”暨張同祿大師八十華誕問鼎之作首尊景泰藍轉心瓶《百年復興·報喜甁》全球首發儀式在京隆重舉行。北京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副會長、秘書長宋印偉,北京工藝美術大師、琺瑯張傳承人張旭,琺瑯張傳承人、張同祿之女張穎,國家博物館研究員齊吉祥以及來自工藝美術界、文博界、收藏界的眾專家出席了此次發佈會,與在場的數百名觀眾共同見證《百年復興·報喜甁》的首發面世。

發佈會現場大合影

《百年復興·報喜瓶》在傳承中創新首開景泰藍四色為地的歷史先河

轉心瓶,是中國古代制瓷史上設計極為精巧、工藝複雜的作品,因其製作難度大,數百年來,只為皇家宮廷所獨享。景泰藍轉心瓶《百年復興·報喜瓶》由景泰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同祿所創作設計,寓意為時代報喜,為盛世報喜,為民族復興報喜!

景泰藍轉心瓶《百年復興·報喜瓶》作品整體富麗莊重,色彩明快,氣韻天成,創新性的以瓶腹明黃色地為中心,向上下延伸,依次為海水藍、蘋果綠、帝王黃、富貴紫,四種色地層層遞進,上下對稱,首開景泰藍四色為地的歷史先河。雙耳為飛龍造型,寓意中華巨龍騰飛;瓶頸、瓶身、瓶底通體飾以寶相花、卷草紋、如意雲紋等吉祥紋飾,蘊含著綿延不斷、傳承萬代的吉祥祝福;瓶腹四面鏨刻夔龍紋嵌玉開光,與瓶身雙龍耳金玉輝映、璀璨奢華;四面圓形玉牌分別微雕祥龍、翔鳳、百福、百祿等吉祥紋飾。

張同祿大師與産品合影

中國景泰藍工藝美術大師張同祿耄耋之年克服重重困難再造時代巨制,為景泰藍行業發展又立標桿

景泰藍轉心瓶《百年復興·報喜瓶》由中國景泰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同祿將景泰藍、金屬鏨刻、玉雕、轉心瓶四大工藝相結合,每種工藝在創作中都要考慮到其他工藝的施展。製作過程中,要求轉心瓶瓶頸、圈足與外套瓶必須在一個同心圓上,三者同心垂直線要求極高,除獨特的榫卯旋轉結構之外,更要四次以上點藍、燒藍,每一次入窯,都會出現銅胎與琺瑯釉料的不同收縮率,稍有不慎,就會因胎體變形導致旋轉不暢!

“清乾隆禦制洋彩加金鏤雕團螭紋開光內繪「時時報喜」雙龍耳轉心瓶”為創作原型

作為當今國內全面掌握景泰藍設計生産全套工藝的景泰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同祿大師克服重重困難,不斷突破自我,于耄耋之年完成了這件標榜景泰藍創作史冊的標桿力作《百年復興·報喜甁》。在發佈儀式現場,琺瑯張傳承人張旭和張穎在談到張同祿大師的創作時,説到:“父親從事景泰藍六十餘年,兢兢業業,尤其是今年已八十歲高齡,但在創作景泰藍轉心瓶《百年復興·報喜甁》時,依然投入了極大的心血,從設計到製作再到成型,每一步都融入了父親的心血,他希望自己用心創作的作品能夠得到大家的喜愛,能夠給大家美的享受”。

張旭和張穎在活動現場

景泰藍轉心瓶《百年復興·報喜甁》意義重大將為中國當代工藝美術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景泰藍作為中國工藝美術行業的一朵奇葩,在脫離了為皇家所服務的桎梏後,已經成為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從宮廷走向民間,從中國走向世界,成為中國文化的金名片!今天,由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張同祿打造的《百年復興·報喜甁》工藝精湛、材質名貴、寓意美好,既有傳承又有創新,突破工藝極限,為中國當代工藝美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是中國景泰藍里程碑式佳作!”北京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副會長宋印偉在談到景泰藍之於中國工藝美術的意義時説道。與此同時,國家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司原副司長屈盛瑞對這一觀點給予了贊同,他表示:“景泰藍既是我們的國粹文化,又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用景泰藍與玉雕相結合打造的《百年復興·報喜甁》是一次全新的嘗試,它實現了轉心瓶上下三層可同時轉動,這是工藝美術界的一次突破,必將為中國當代工藝美術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百年復興·報喜瓶》榮獲中藝杯金獎各界專家給予高度認可

《百年復興·報喜瓶》實現了瓶頸、瓶身、瓶底同心轉動的工藝奇跡,一經問世,即榮獲2021第十九屆全國工藝品博覽會暨礦物珠寶玉石博覽會(中藝杯)金獎,並得到了文博界、藝術界、文化界專家老師的高度認可。在國家博物館研究員、中央電視臺《國寶檔案》欄目專家齊吉祥看來,《百年復興·報喜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極高的藝術造詣以及濃郁的時代特色,給人以耳目一新的藝術享受,是兼具實用價值與藝術價值的典範之作!故宮博物院原領導姜德平更是讚譽道:“《百年復興·報喜甁》真正做到了讓國寶文物‘活起來’,讓非遺文化活起來,讓承載著祝福與吉祥景泰藍以藝術的形式走入千家萬戶,讓有形的文化載體在傳承中將文化進行傳承與弘揚”。

百年復興,為時代報喜,千年非遺,為盛世獻禮。傳統技藝在新時代煥發新的蓬勃生機,以全新的姿態耀世登場,這不僅是傳統技藝的創新與突破,更是一代又一代非遺技藝傳承人為之嘔心瀝血、殫精竭慮的終極目標。張同祿大師《百年復興·報喜瓶》讓束之高閣的珍稀文物以全新的姿態進入到每一個收藏者的生活,更讓非遺傳承精神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新的時代植根於民間,弘揚于未來。(圖片及供稿:張小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