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農業:科研科技必須躍“市場龍門”
發佈時間:2020-12-14 16:15:56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王爽、趙華、戴領 | 責任編輯:張青12月12日,世界數字農業大會暨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農業(中藥)科技交易大會在廣州市柯木塱隆重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業專家、企業家、要素平臺濟濟一堂共赴盛會。會上,“灣區十大農業卡脖子技術”、灣區農業技術交易“年度百強”和“年度十大”等名單新鮮出爐,其中暨南大學的艾草技術單項交易破1.5億摘牌成交,成為大會上最大亮點之一。這也是廣州國家農業科創中心這個“國字號”農業科技孵化與創新航母成立兩年來的最高技術交易記錄。會上,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移服務中心華南中心、國家種業科技成果産權交易中心華南中心兩大“權屬”交易服務平臺揭牌成立,標誌著覆蓋服務南方11省區的國家級農業科技交易媒介正式誕生。會上,由廣州國家農業科創中心、中山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東省中藥研究所、採芝林、華潤三九、新寶堂等單位(企業)發起,鏈動起全國11省區400余家企業、單位牽手共建正式成立“國家南藥科技創新聯盟”。國家農業農村部、廣東省委省政府有關領導,以及來自農業、科技、物聯網等領域的知名院士、專家和全國知名企業代表參加了盛會,共商大計,擘畫未來。
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移服務中心華南中心、國家種業科技成果産權交易中心華南中心揭牌
國家南藥科技創新聯盟成立大會
農業科研科技必經的“龍門”之躍
科技成果轉化呼籲市場導向的真“産學研”。科技成果轉化難!首先是“上游”很多科學研究陷於“研學産”模式的自娛自樂、閉門造車、低端重復,很多所謂的科技成果脫離實際、遠離市場、無人問津;其次是“中游”的科研經濟“兩張皮”,導致科學家與企業家、普通農戶碰不上頭、擦不出火花、談不成戀愛;第三是因為“下游”的配套空位、缺位,沒有保障,導致談成戀愛的科學家與企業家雙方齟齬、貌合神離,最終分道揚鑣或無疾而終。
農業科研科技必須經歷市場的“龍門”之躍。前些時間的“晶片之爭”和“抗疫戰疫”給各行各業帶來了痛定思痛的思考,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行業,未來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科技與資源的競爭!其中科技是真正的“核動力”。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這為科技創新改革吹響了號角。廣東作為改革開放前沿,以“市場”之矛探索刺破科研與經濟“兩張皮”之盾的路徑,本身就是一個機制與制度革新的“龍門”之躍。這也是未來科研科技必經的市場門檻“龍門”之躍。
灣區十大農業卡脖子技術
灣區“國字號”農業科創航母啟航
為切中科技成果轉化的“病灶”,探索解決長效“通道”,農業農村部在全國佈局了農業科技“孵化”與“創新”的5大國家級區域中心:華東區設在南京、華北區設在太原(太谷)、西南區設在成都、華中區設在武漢、華南區設在廣州,這5大中心均由國家統一命名。落戶在廣州的,命名為“廣州國家現代農業産業科技創新中心”,簡稱“廣州國家農業科創中心”。廣州國家農業科創中心於2018年8月2日獲農業農村部批復立項,2018年12月12日正式掛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這個“國字號”平臺的建設,將其列為省政府重點督辦工作,採取“省市區”共建模式,快速、高品質推動建設。
廣州國家農業科創中心核心區近800畝,坐落于廣州市天河區柯木塱,保存了建國以來南方區10000余種農業種質資源,建有“交易館”、“科普苑”、“種業館”、“科技館”、“都市館”、“裝備館”、“直播間”等要素平臺,目前已嫁接近200家省內外媒體、網紅、快播等資源平臺,擁有400余個直控微信大群和系列公眾號、抖音、快手、微網志、飛信、直播等新媒介通道,可直通數十萬經營主體法人和要素平臺發佈媒介資訊、科技資訊、商貿連結,平臺傳播量超120萬+……截至目前,該平臺已匯聚起全球40多個國家及國內19個省區的6.7萬名家企業、3.2萬名專家、3000余個種質圃、4096名律師、336億産業發展基金、50萬方物業、12萬名退役軍人等要素資源,數字中臺直通服務超30萬家商脈終端。
科技館揭牌
灣區農業技術孵化創新的“圍點搭環”模式
根據國家農業農村部、廣東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廣州國家農業科創中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不但在科學家和企業家之間構建平臺、匯聚資源、媒介撮合,而且更重要的是圍繞雙方合作,構建起了産出來、賣出去、活起來的全鏈條要素匯聚、資源匹配(生産、加工、品牌、物流、商流、金融等等16個環節要素)的閉環支撐體系:通過“市場導向”引導健康的“産學研”研究,通過“超級媒介”撮合科學家和企業家談成戀愛,通過“要素匹配”為雙方合作贈送“嫁粧”,為他們的“聯姻”送彩禮、扶一把、助一程。
全鏈條要素
“疫戰”成名的灣區農業“超級媒婆”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廣州國家農業科創中心主任劉玉濤博士比喻:“一個醫生做好一台手術只需要2個小時,但是如何做好這臺手術卻需要學習蓄能20年”。今年2月下旬開始,復工復産成為戰“疫”的另一項重要任務,“市場”與“金融”成為兩大最迫切需求。一是擔綱“商貿紅娘”,疫情期間很多B2B模式受限,生鮮農産品銷售陷入困境,科創中心發揮400個微信大群的媒介優勢,快速嫁接起B2B+B2C+O2O三維一體轉換模式,24小時內解決了湛江30萬斤對蝦銷售,為海南省北運菜搭建起“B2B+專線”、“B2C+快配”應急快速分撥體系等,在農業經營主體中贏得了“及時雨”的稱號;二是擔綱“金融紅娘”,聯合建行、農行快速推出“戰疫貸”、“復工貸”、“勝疫貸”等套餐,一個月內為125家企業直接融資38.48億元,得到農業農村部張桃林副部長的批示表揚;三是擔綱“科研紅娘”,配合廣東省實驗動物監測所新檢測技術中心,面向全國發佈無償提供2019-nCoV N蛋白表達菌株,當天宣傳閱讀量超30萬人次,促成與IVD行業提供診斷試劑抗體原料公司的合作,為後續單抗和多抗的製備奠定基礎。抗疫戰疫中,科創中心一舉成名,成為灣區農業“超級媒婆”而被大家津津樂道。
6億技術交易的年度匯演
2020年12月12日12:00,隨著“嘀嘀嘀”聲響,競價系統關閉,106項技術競價被限時“鎖定”,經過數月的競價,暨南大學艾草綜合開發技術以最高價1.5億摘得桂冠,引起業界追風關注。據廣州國家農業科創中心李洪濤透露,中心滾動匯聚了32.7萬條的技術資訊,但是能夠掛牌交易的鳳毛麟角,真正摘牌的更是少之又少,這與“研學産”不無關係。2019年春季,有香港商客慕名而來,擬以200萬懸賞“臘肉減鉛工藝”,一年余無人問津。2019年初冬,有東南亞亞裔商客來尋客家娘酒降糖工藝,仍無人接牌。這給農業技術轉化蒙上了層層陰影。
2020年,疫情突發,攪亂了原有正常秩序。原來用工方便的醫院、高校、工地飯堂難覓人工。就在此時,華南理工大學的楊李益教授自告奮勇,把實驗室小試的南瓜、胡蘿蔔等蔬菜瓜果削皮技術貢獻出來支援抗疫,結果“真金不怕火煉”,短短時間內這個瓜果削皮技術聲名鵲起,一下傳播到周邊很多醫院、學校、政府機關。有了市場的“選擇壓”,這項技術經過數次迭代,成為了餐飲業內“明星新秀”,引起熱捧。楊李益教授坦言,這項技術並沒有多高大上,只是很多教授忙於模型、理論、虛擬等研究,真正用功於生産實踐的研究少之又少而已。
蔬菜瓜果削皮技術
2020年2月開始,廣州國家農業科創中心專門開闢了“灣區農訊”技術交易匯聚平臺,並定於每週二、週四為技術路演“開放日”,以期為更多像“楊李益”教授這樣的實用技術先驅搭建媒介平臺。截至目前,該平臺已經路演遴選技術超500項,面向社會發佈交易資訊100余期。或許懼于市場“選擇壓”,或許無心參與市場PK,又或許受限于疫情,半年下來敢於“拉出來遛遛”的技術卻鳳毛麟角。廣州國家農業科創中心潘木水副教授坦言,哪個技術“會下雨”真的不好簡單判斷!
灣區百強榜
東西部農業科技協作的“十四五”再出發
大會上,來自黔南、贛南、沂蒙等老區的産品琳瑯滿目,吸引了很多遊客駐足,也引起了灣區金融、市場、科技等要素平臺青睞關注。老區資源稟賦優異,但是因為交通、科技、資訊等要素限制,很多農産品難以走出“局部供應”的困境。灣區是全世界公認的超級大市場。據廣東省交易控股集團蔡勵介紹,廣東省每年消耗8億隻雞、450萬頭肉牛、5000萬頭豬……,從最簡單的産銷供應來講,東西部協作已經意義深遠。今天“吃好”時代的到來,“産出好産品”、“運輸冷鮮産品”、“加工衍生品”、“定制個性品”各個環節都需要科技賦能,這是國家“東西部協作”政策的著力點,也正是“十四五”期間“雙迴圈”體系構建的大基石。
2019和2020年,江西贛南老區、貴州黔南地區、山東沂蒙老區陸續派出年富力強的行政、科研骨幹人員到廣州國家農業科創中心挂職、鍛鍊、連結灣區要素資源。其中,沂蒙老區甚至派出兩位副縣長和一位鎮委書記全程學習。本次大會上,來自全國老區的政府部門和經營主體代表匯聚一堂,針對東西協作、南北合作進行了跨域資源整合、要素交流的共建共用部署,其中農業科技交流交易合作成為大家共鳴的“焦點抓手”,成為“十四五”合作的靈魂抓手。
未來的競爭是科技與資源的競爭,其中科技是靈魂,迫切呼喚“躍龍門”的科研科技進步和“走出去”的長效共建共用協作,東西部協作為此打開了機遇之門!(圖文:王爽、趙華、戴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