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2020全面小康看日照:探秘“甲子山野山茶”的傳奇故事
發佈時間:2020-09-25 11:39:35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李超、賈小億 | 責任編輯:李媛走進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連綿青山舉目可見。其中,有大小山頭數百個的,便是嵐山峻岫甲子山。9月23日下午,“決勝2020全面小康看日照”網路媒體採訪團走進甲子山,了解野山茶的傳奇,探秘甲子山上埋藏著的鄉村振興“綠色密碼”。
連亙不絕的甲子山下,坐落著依山而建、面水而居的趙家村。與山為鄰,趙家村人也將致富的希望寄託在了甲子山裏。山上瓜果飄香,龍潭灣、槐花林遠眺可見;林下野花遍地,野生靈芝、珍貴藥材點綴其間。甲子山為村民們帶來了豐富的資源。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話一點都不假。背靠甲子山的好山好水,要發展經濟,要長效致富,就要有特色産業的有力支撐。
茶葉,是趙家村的優勢。南茶北引五十多年間,“日照綠茶”已經成為魯茶的代名詞。而從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種茶、炒茶的趙家村,所産茶葉入口清香、回味甘甜,品質極佳,是“日照綠茶”中的佼佼者。但受限于勞動力和土地資源,趙家村的茶葉産量有限。
如何讓優勢産業更具優勢?趙家村試圖從甲子山中尋找答案。
在甲子山的奇石秀林間,生長著一棵五十餘年的北方野茶樹。這棵野山茶,是“南茶北引”時無意間落下的茶種自然生長而成,這株“滄海遺珠”成為趙家村茶業轉型的起點。2004年,趙家村的村民嘗試為老茶樹“開枝散葉”,在甲子山的松林下播下了第一批野山茶的種子。
趙炳馮是首批種植野山茶的人之一。讓茶葉上山,這聽上去難度極大,但在趙家村人的眼裏,這卻是有據可循的致富新路。甲子山上的板栗、柞樹為野山茶的生長提供了遮陽擋風的天然屏障,茶苗完全“放養”,且種植成本低,無須整地也不佔新地,十分便利。
經過十餘年的摸索,這些見縫插針撒下的茶種,已長成葳蕤之態。最先嘗試“上山種茶”的趙炳馮也成了甲子山茶業創富帶頭人。“我們第一批試種的茶葉,現在已經有三米多高了。這些野山茶在松下長大,比普通茶葉味道更香、更醇。”趙炳馮揉捻著野山茶的葉子,笑著向媒體記者介紹,“這都是我們的金葉子。”
與趙炳馮比鄰而居的趙明華也是野山茶的行家,種植野山茶六年,趙明華一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以前我們的茶葉賣不上好價錢,現在這些野山茶几千元一斤,供不應求,這都是村裏的集體財産。”看著林木下的野山茶叢,趙明華滿臉欣喜。
在趙家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的帶動下,村民們陸續加入種植野山茶的行列。如今,沿著盤山公路上行,道旁樹蔭下,隨處可見蔥綠的茶樹在光影間搖曳,在甲子山的茂密林木下,已有5000畝野山茶在生根長葉。
道路通達,産業繁榮。這荒草叢裏生出的一捧捧“金葉葉”,富了老百姓的錢袋子,也為村民脫貧致富提供了永久支撐,但趙家村仍在鄉村振興之路上不斷奮力前行。
“以前沒見過樹下種茶,現在倡導綠水青山,各地都大量恢復山上綠植,但上山種植經濟作物的少見。野山茶不僅填補了這一空缺,也為生態旅遊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看著漫山遍野的野山茶,澎湃新聞時事新聞中心主任張家然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隨著經濟社會的日益發展,越來越多的鄉村失去了曾經的“模樣”,村民們相繼從祖輩久居的村子走出去,昔日人群熙攘的鄉村也逐漸變成了一張“空心”的老照片。要想真正實現鄉村振興,關鍵還是得留得住鄉愁。
幽深奇麗的甲子山,兼具自然風光和人文底蘊。春來槐花鋪徑,夏季草木陰陰,入秋栗香果熟,冬日霜雪挂枝,日出山花似火,夕照林影千重。在保留山村風貌的基礎上,甲子山打出“鄉村旅遊”“林下康養”兩張新牌,紅火的“槐花節”“採摘遊”“山茶香”讓遠近遊客流連忘返,也讓離鄉遊子記起鄉愁。
一方厚土,一山靈氣。漫山蒼翠中,一攏攏“綠金子”煥發生機,成了鄉村振興的“綠色密碼”。這段“密碼”也隨著茶香在日照市的山嶺間傳遞。自甲子山起,五蓮縣戶部鄉黃巷子村、邱家店子也在山上撒下野山茶種,長出脫貧葉,開出致富花。而傍山而居的村民,靠著這“綠色密碼”,一步一個腳印,向著鄉村的美好明天加速前行。(李超、賈小億、萬嵩、潘俊宇、汪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