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入“雲”端 健身新時尚
發佈時間:2020-07-13 10:36:38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巨雲鵬 孫龍飛 | 責任編輯:張青近年來,網際網路健身日益成為人們運動健身中的一個熱點。2019年修訂的《體育産業統計分類》中,在“網際網路體育服務”增加了體育健身、體育網路視聽、體育網路直播等內容,涵蓋了“網際網路+”在體育領域的多種新應用。線上打卡、訓練直播、定制課程……健身愛好者們有了更多選擇。
“大家好,今天教大家五個動作提高你的平衡和穩定能力……”在網際網路運動健身平臺KEEP上,家住上海黃浦區的健身教練小馮通過鏡頭向他的學員們發出了邀約。
“請問四足支撐伸展這個動作,腳往後伸展是腳尖伸直,還是往後蹬?”一位粉絲留言提問後,小馮給出的回答是,“腳尖不是重點,主要是保持腿伸直”。
近年來,KEEP、咕咚、悅跑圈等健身類APP迅速發展,跟著螢幕學動作、練肌肉,打卡、競賽,這樣的場景越來越常見。截至目前,新浪微網志“宅家健康運動計劃”話題閱讀量超過37億次,從健身動作到飲食調節,“雲健身”引發熱門話題。
線上授課手機約課
拓展健身場景,提升群體參與感,符合現代生活節奏
“以前辦過幾次健身房的卡,最後都不了了之。”從事金融行業的上海市民黃美玲是一位資深健身愛好者,在過去的健身經歷裏,曾遇到過健身房“跑路”,也曾因為課程無趣未能堅持下來……後來,她開始跟著健身類APP課程在家練動作、跑步打卡。
“但一個人練久了也無聊。”這兩年,黃美玲又有了新的選擇——參與網路健身平臺的小型線下課程:團課。
隨著網際網路與健身行業深度融合,小型化、“便利店化”的線下健身模式紅火起來。通過超級猩猩、樂刻等健身類小程式、APP,只需手機“點單”就能預約各種健身課程,固定團隊定期“開團”,改變了傳統健身房辦卡、預付費的模式,更加靈活方便,還疊加了社交、電商等屬性,賦予健身更多樂趣。
團課再次激發了黃美玲的健身熱情:“這種課程比較有彈性,也可私人訂制,還能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如今,她考取了相關證件,自己也成了一名兼職健身教練。
“網際網路的介入,可以實現健身資訊數據化,更好地為用戶提供定制化服務。”樂刻運動創始人韓偉説,通過合理的資訊採集和會員反饋,可以判斷用戶的運動喜好,從而進行精準推送。
在北京大學國家體育産業研究基地副主任何文義看來,無論是線上鍛鍊,還是線下組隊,都體現了網際網路對健身行業發展的賦能,“打破了傳統健身房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健身愛好者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訓練,參與線上交流和比拼,充滿了群體參與感,也更適合現代人的生活節奏。”
多元場景多樣選擇
拉動體育器械消費,改變運動習慣,助力健康生活方式養成
今年上半年,線下健身場所暫時關閉。“對於我們來説,雖然場地沒有開業,但教練和用戶一直都在。”超級猩猩有關負責人介紹:疫情防控期間,公司開展了線上直播與線上“陪訓營”項目。“陪訓營”項目為期14天,每個班由職業教練全程陪伴,進行線上運動指導和飲食監督,包括定量訓練與線上陪練。這種形式留住了不少用戶,截至4月底,1500多個“陪訓營”吸引了超1.5萬名用戶參與。
“那段時間,用戶都宅在家裏,課程設計也充分考慮到這一點。”超級猩猩有關負責人舉例,他們關於腿部肌肉的訓練課中就用到了抹布,鼓勵用戶在健身的同時擦地板。
線上服務創新讓公司在特殊時期實現了平穩運作。如今,儘管線下門店逐漸恢復營業,但線上課程的熱度一直沒有衰減……
“跟著螢幕運動,效果肯定不如線下,但對很多運動基礎不太高的用戶來説,也獲得了新的體驗。”韓偉説,前一段時間,樂刻運動也推出了線上産品;一位來自河北深澤縣小直要村的家庭主婦在學習了線上健身課程後,還向公司發來了感謝信。
“線上佈局與嘗試,打造了多樣化消費場景。”清華大學體育産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企業壓力,也拉動了體育器械銷售,更對健身行業未來的發展有一定啟發。
“現線上上課程越來越豐富,我也越來越傾向於選擇線上課程。”上海的一位健身愛好者、媒體人周女士説,過去她是一個團課愛好者,但現在,她更喜歡跟著直播練,或選擇結合戶外、室內于一體的更綜合的健身方式。
需求增長服務升級
注重內容建設,加強創意設計,保持用戶的新鮮感和體驗感
近年來,大眾健身需求日益增長,越來越多人對運動健康等話題産生關注。在各大社交平臺上,免費的健身指導視頻日漸豐富。
王雪莉覺得,免費視頻可能會給網際網路健身企業的發展帶來衝擊,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付費課程想要取得競爭力,必須有足夠的不可替代性,“比如,利用社交屬性,採取積分、排位等激勵手段。”王雪莉説。
“事實上,現在很多人健身的目的除了鍛鍊身體之外,也有社交屬性。”何文義認為,網際網路一定程度上擴寬健身行業的內涵,用戶參與健身的同時,也更注重利用健身平臺的社交功能。
“因此,網際網路健身平臺要發展,必須注重內容建設。”何文義説,一旦單純健身的新鮮感、時尚感減弱,平臺的用戶黏性勢必受到影響,為了保持對用戶的吸引力,平臺勢必要有足夠多的創意設置,“就像玩遊戲一樣,必須要有一關一關的關卡。”
黃美玲對此表示認同。經歷了健身房訓練到個人訓練,再到上團課,在她看來,長期保持付費健身習慣,除了健康需求和成本因素外,不斷更新的項目與模式帶來持續的新鮮感、體驗感也很重要。“比如,在寫字樓旁的教室裏練動作,大落地窗,我們在裏面練,別人在外面看,還會跟著跳起來。”黃美玲説,這樣的氛圍是她堅持下來的動力之一。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顯示:到2022年,經常參加體育運動的國民比例要達到37%,到2030年,這個數字要達到40%。“現階段,很多人意識到了身體健康的重要性,有了健身的動力。”王雪莉認為,對於包括網際網路健身企業在內的體育産業來説,應該抓住國民對健康的關注,發展自身、服務社會;對於企業來説,必須以更優質的産品服務來滿足大眾的需求。(記者巨雲鵬 孫龍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