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黑科技”讓防汛更智慧
發佈時間:2020-07-10 10:28:17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作者:劉峣 | 責任編輯:張青消防救援無人機挂載救生圈進行救援。岳建文攝(人民視覺)
工作人員通過長江防洪預報調度系統查看水位數據。新華社記者陳澤國攝
山東青島市即墨區進行機器人搭救落水人員演練。梁孝鵬攝(人民視覺)
當前,我國南北方全面進入主汛期,強降雨天氣頻發,防汛抗洪已到關鍵階段。
在防汛抗洪中,創新科技成為利器。從氣象和水情預報到防汛監測與預警;從上天入地的科技設備到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多種“黑科技”的應用讓防汛抗洪更智慧。
耳聰目明守好防汛第一關
今年6月,我國華南和江南一帶迎來入汛以來首輪強降水。就在強降水來臨一週前,這片區域已被國家氣象中心的預報員提前“鎖定”。在密切關注天氣形勢發展的同時,國家氣象局已提醒相關地區做好防汛準備。
氣象服務是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近年來,我國的氣象預報預測技術不斷跨越升級,預報預測的準確率也大幅提升。2019年,我國暴雨預警準確率已提高到88%,強對流預警時間提前量達38分鐘,颱風路徑預報水準保持世界領先。
今年5月,國家科技支撐項目“中期天氣預報關鍵技術研究”課題通過驗收,相關技術已應用於此次防汛過程中。據了解,該項目研發的多項預報産品,能夠幫助預報員準確勾勒出中長期預報時效內副熱帶高壓、南亞高壓、季風等多種大型關鍵環流系統的特徵,以便精準鎖定雨帶位置、確定降雨強度等資訊。
水情監測預報是水災防禦的“參謀”和“耳目”。進入7月,我國東部主雨區逐漸“北抬”至華北、東北。華北和東北地區洪水預報難,一些山區中小河流降水匯流時間短,洪水形成時間快,監測預報預警難度大,突發暴雨洪水威脅不容低估,科技支撐尤為重要。
對此,水利部水文水資源監測預報中心副主任劉志雨説,我國已通過科技手段,提高預測預報精準度,延長預報精度,縮短預知度時間,不斷增強對洪水預報能力。
“得益於新技術手段的應用,我們升級完善了業務系統,包括洪水作業預報平臺、移動會商平臺等,提高洪水預報效率。如今,水利部收齊全國12萬個報汛站的雨水情資訊僅需10分鐘至15分鐘,一次洪水作業預報時間只需幾十分鐘。”劉志雨説,近年來,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在中小河流預警預報上得到有效應用,顯著提升了我國洪水預報能力。
智慧大腦城市不再“看海”
自7月1日起,黃河正式進入汛期。“智慧黃河”工程的推進,為黃河防汛提供了有力支援——利用衛星遙感跟蹤監測河勢的變化情況;利用無人機監測河勢情況,第一時間傳輸實時視頻,為防禦洪水提供資訊支撐……如今,黃河流域內346座大型及重點中型水庫已實現線上監測,1000多路視頻信號實時傳輸,為防汛搶險科學決策提供了便利。
5G、無人機、物聯網、虛擬現實……在今年的防汛抗洪中,眾多前沿技術大顯身手。巡視無人機、水下探視儀等一系列設備在空中、水面、水下分工合作,助力防汛抗洪。
在安徽安慶,當地電信運營商利用“5G+VR”技術,創新水位實時觀測功能。低延時的5G信號可以將360°全景攝像頭拍攝的內容及時、高清地傳遞給監測人員。工作人員只需通過VR眼鏡等技術手段便可觀察水位尺刻度,實時掌握現場情況及搶險進度,大幅提高汛期巡查工作效率。
一場暴雨,常常讓不少城市陷入“看海”窘境。借助物聯網技術,城市的排水防澇有了“智慧大腦”。
在福建省福州市、貴州省貴陽市等地,城區易積水地段被標注在可視化地圖上。下大雨時,工作人員只需站在大螢幕前,就能實時看到各易積水點的情況。貴陽市白雲區還在轄區內的1000多盞路燈上載入路燈感測器,通過系統平臺進行遠端控制和隱患排查。
上海自入汛開始便上線了“防汛防臺指揮系統2.0版”,將防汛防臺工作納入“一網統管”,通過統一的線上平臺自動監測積水動態、資訊實時共用、智慧調度指揮、多部門聯動響應,構建起更科學、高效的防汛體系。
上天下水抗洪救援有利器
連日來,全國多地舉行防汛抗洪演練。其中,無人機成為抗洪救援的“標配”。
在抗洪搶險過程中,無人機具有先天優勢。它反應速度快、偵察範圍廣、不受地形限制,可以把災害現場的高清圖片和視頻傳回指揮中心。如果有人員被困,無人機還可利用其搭載的裝備開展搜索、定位和救援工作。如果搭載夜視功能,無人機可實現全天候救援,還可以向被困人員進行物資精準投送。
在抗疫期間發揮重要作用的機器人,在抗洪一線也有用武之地。近日,水上救援機器人在多地亮相。救援機器人外形像小艇,可通過平板電腦或控制器操控,一次可以救助3到4個人。當救援對象在河道比較湍急的地方且距離岸邊較遠時,救援人員可操作機器人朝著落水者的方向全速前進,落水者抓穩機器人就可獲得救助。
目前,無人機、救援機器人等裝備已“入列”各地的救援隊伍。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特種災害救援處工程師熊偉説,各地消防部門均組建了抗洪搶險專業隊伍,其中省級救援隊31支。各省級支隊級救援隊伍都配備了無人機、水上救援機器人、水下聲吶等高新裝備,關鍵崗位的救援隊員全部通過了專業機構的培訓考核,實現了持證上崗。(劉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