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雙中心交叉學科危重症診療提升計劃暨縣域科普之星評選大賽線上聯合啟動

發佈時間:2020-06-11 13:23:43 | 來源:人民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李媛

中國約有9.16億人生活在縣域,“大病不出縣”的政策方向,對縣域醫院診療能力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在縣域的建設對加快推進縣域危重症診療以及疾病診療關口前移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肺栓塞和主動脈夾層是胸痛中心、心源性卒中是卒中中心的重要疾病構成,它們都是起病急、致死率高、易誤診,猶如“黑天鵝事件”,嚴重威脅縣域居民生命健康。加之可能涉及多學科會診、轉診甚至長途轉運,尤其需要優化流程,贏得搶救時間。同時,高血壓、房顫等慢性病,因易被患者忽視,增加了慢病轉急症風險,被稱為“灰犀牛”,需要以創新方式進行科普普及,持續推動患者關注。

2020年6月9日,由中國心血管健康聯盟指導、蘇州工業園區心血管健康研究院主辦、中國縣域醫院院長聯盟協辦、人民網·人民健康媒體支援、拜耳公司合作支援的“健康縣域——雙中心交叉學科危重症診療提升計劃暨縣域科普之星評選大賽線上上聯合啟動。

中國縣域醫院院長聯盟主席王隴德院士、中國心血管健康聯盟主席葛均波院士、中國心血管健康聯盟副主席、中國縣域醫院院長聯盟執行主席霍勇教授、山東金鄉縣人民醫院代建軍院長、安徽太和縣人民醫院孫廷強副院長、浙江海鹽縣人民醫院馬小董副院長、拜耳中國處方藥事業部高級副總裁陳瑛博士共同連線啟動。

圍獵“黑天鵝”,縣域雙中心交叉學科危重症診療提升計劃

王隴德院士:縣域卒中中心,重視心源性卒中

《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8》顯示,農村居民腦卒中發病率比城市地區高近50%,死亡率比城市高25%。國家衛健委明確要求,到2020年,60%以上的縣,至少要建設一家符合要求的卒中中心。

心源性卒中的漏診,極易導致“反覆卒中”:王隴德院士在致辭中提到,心源性卒中約佔缺血性卒中的14-30%,但其致殘率和致死率顯著高於非心源性卒中。同時,心源性卒中的防治重點與動脈粥樣硬化性卒中有很大不同,需要針對其“心源性”的病因比如房顫進行針對性治療,但因為心源性卒中漏診率高,導致針對病因的治療不充分,所以容易出現“反覆卒中”,這個問題在縣域尤其突出。近年來,國家衛健委腦卒中防治工程委員會也在推動“心源性卒中防治基地”建設。今天啟動的項目,也包括這項工作在縣域的延伸,目標之一是規範縣域卒中中心心源性卒中的診斷和治療,推動心內和神內科的交流合作,降低“反覆卒中”現象在縣域的發生。

霍勇教授:從心血管到泛血管,重視肺栓塞和主動脈夾層

縣域是胸痛中心建設的重點:截至目前,全國胸痛中心有4500家醫院註冊,其中縣級醫院超過2000家。2020年胸痛中心整體的工作重點是Better、Broader、Deeper,包括修訂認證標準推動持續認證、加強常態化質控、推動區域協同快速救治體系。

加強多學科協同,加強縣域胸痛中心肺栓塞和主動脈夾層管理:泛血管疾病常常涉及全身,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心絞痛(ACS)、肺栓塞和主動脈夾層構成了胸痛中心三大致死性胸痛,均屬於泛血管範疇,需要加強多學科協同。胸痛中心的建設有效縮短了致死性ACS的救治時間,降低了死亡率。而胸痛中心另外兩大致死性胸痛,肺栓塞與主動脈夾層也亟待我們關注,特別是在縣域。雖然它們相較于ACS相對少見,但是,致死率高、易誤診,猶如“黑天鵝事件”。比如,病情危重的肺栓塞患者可在30分鐘內死亡,但據研究,59%的致死性肺栓塞患者死亡前未能確診;而主動脈夾層每小時死亡率增加1%,如未及時治療,發病48小時死亡率可達37%-50%。

胸痛中心總部計劃與呼吸、血管外科、心外等多學科建立合作,推動胸痛中心中對肺栓塞、主動脈夾層的鑒別診斷、轉診、轉運等流程的具體和量化,最大程度降低危害。

連線縣域院長

在會上,3位來自縣域醫院的院長分享了縣域雙中心“黑天鵝”事件的真實故事。

山東金鄉縣人民醫院代建軍院長提到:胸痛中心的建設幫助我們對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有突破性進展,平均門球時間從創建初的130多分鐘下降並保持在50分鐘左右。而肺栓塞、主動脈夾層這些疾病雖然發生率相對低,“一旦發生卻是災難性的”的,加強這些疾病檢出、救治、轉診流程優化,是下一步要不斷加強的工作。

安徽太和縣人民醫院孫廷強副院長則回顧了其中最近一例“命懸一線”的主動脈夾層患者的救治過程,分享了其中胸痛三聯徵CTA掃描助力了快速診斷、急診ICU控制症狀為後續治療爭取時間的驚心動魄的搶救過程;

浙江海鹽縣人民醫院2018年就成為國家衛健委腦防委首批“示範卒中防治中心“。“心源性卒中我們曾經歷過慘痛的教訓”馬小董副院長提到,“我院對醫院卒中患者的數據進行整理和跟進,發現心源性卒中的死亡率、致殘率、復發率均顯著高於其他原因引起的卒中。我們希望通過加強神經內科和心內科的合作交流,完善跨學科的轉診會診流程,不斷減少卒中復發.“

趣解“灰犀牛”,健康縣域科普之星評選大賽啟動

葛均波院士:科普之星—從健康中國到健康縣域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葛均波院士在2019年全國政協的提案就是“加強醫學科普教育”。 2019年,中國心血管健康聯盟在發起了健康中國科普之星評選,共獲得超過45萬患者關注;在國家推動大病不出縣的政策指導下,今年將推動健康縣域科普之星的評選工作,健康縣域,也是促進中國心血管事件拐點早日到來的重要基礎。

既然專家已經致力於做科普,並且可以借助新媒體廣泛傳播,那為什麼還需要縣域的醫生做科普?葛院士用了一個在教育心理學中的“接近性理論”,即時間或空間越接近,越能形成更強大的聯結和影響。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更容易從身邊的朋友和師長吸收知識,而不是諾貝爾獲獎者。所以縣域醫生是更能為身邊有著相同生活背景、語言習慣的老百姓普及科普內容,發揮影響力。

每1個縣1個科普作品:葛院士強調,“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應該鼓勵更多的縣域科普“大俠”走上臺來,把自己的學識深入淺出的轉化為老百姓聽得懂聽得到的醫學科普作品,並能通過“人民網”這樣的權威媒體廣為傳播。。

霍勇教授:危重症和健康科普,共同推動“全縣模式”落地

2020胸痛中心的工作重點之一就是大力推動以區域為整體救治模式:全市模式/全縣模式,即通過建立急危重症救治體系、預防篩查體系、慢性疾病管理體系,構建全地域、全病程、全人群的整體救治模式。今天啟動的兩個項目,一手抓危急重症,一手抓健康科普,將對縣域“全縣模式”的落地提供有力的平臺。

全線出發,為縣改變

拜耳中國處方藥事業部高級副總裁陳瑛博士在聯合啟動會上表示:“縣域醫療是國家醫療衛生體系的重要組成,對保障中國人民的健康水準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多年來,拜耳一直關注並積極投身中國縣域醫療領域,支援縣級醫院專業學科建設,助力縣級衛生專業人才培養,進一步提升縣域醫療水準,滿足當地患者的治療需求。兩個新項目的啟動標誌著拜耳將進一步加大對縣域醫療的支援力度,從目前的慢病規範治療拓展至危急重症救治,並延伸至健康科普等更多領域。拜耳還將繼續攜手行業協會、專家以及廣大縣域醫務人員,為‘共塑縣域健康,共築健康中國’做出更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