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金山上的綠色旅遊帶

發佈時間:2020-05-09 11:32:45 | 來源:人民網 | 作者:周亞軍 | 責任編輯:李媛

 

烏金山景色如畫。

葛瑞攝

山西境內不乏名山,呂梁太行之外,炎帝曾居羊頭山,舜耕歷山,佛坐五台,道修恒山,介子綿山……惟有一山,喚作烏金山。

烏金者,煤炭也。山西因煤之富,亦被稱為煤省,世人了解山西,多從此物始。即便省內文化名勝多如繁星,鮮有如烏金引人注目者。

烏金山地處太原晉中交界,距離省會半個小時車程。如今登山,非但不見烏金蹤跡,沿途森林公園、滑雪場、採摘莊園、晉釀小鎮目不暇接,山水掩映間,一座座古民居、新田園風景如畫,令人暗暗吃驚,烏金山上竟悄無聲息隆起旅遊帶。

石頭縫裏栽苗木

“烏金山原本叫龍王山,明代發現煤炭後,才改了名字。”烏金山鎮小西溝村村支書趙保花一提烏金,腦仁就疼。原來山裏水系豐沛,植被茂盛,後來村村開礦、戶戶挖煤,沒帶來真金白銀,反倒毀壞水脈,山體也千瘡百孔。

敢教荒坡煥新顏。哪有這麼容易?山體植被破壞嚴重,面對荒山荒坡、廢棄礦場,區領導很坦率:“這地方怎麼都跟旅遊搞不到一塊兒。”

1999年趙保花當了村支書,向大家承諾要把村子搬下山去。2002年村集體煤礦改制,盤出去680萬元,一半還債,一半在山下購地200畝建新村,可惜始終沒發展起産業來。

山西煤炭資源整合,關閉小煤窯,引入社會資本造林綠化,烏金山森林公園造林10多年,山石荒坡終於披上綠裝。

可小西溝還是老大難。“山體是鬆散砂岩,既存不了土,也積不下水。找了六七家綠化公司,都做不了。”呂增軍帶領的文旅團隊2016年進駐小西溝,第一件事就是搞綠化。

呂增軍引進綠化造林專利,先用電鑽在山石上打眼,再將根系發達的灌木荊條等裝入由秸稈和土壤混制的營養缽中,一同裝進石眼培養。待苗木生長漸有力量,就能在石頭縫裏紮根。

這個法子解決了陡坡尾礦的綠化難題。小西溝植草帶、築槽、圍堰、回填、鑿窩,實施了23.6萬平方米的艱苦修復。同時,綠化不忘美化,金葉榆、柿子樹、山楂樹,紫穗槐、沙地柏、丁香、紫薇,長麥冬、爬山虎,喬灌草混搭,舊時的廢棄採石場、荒山荒坡變得鬱鬱蔥蔥。

能工巧匠各顯其能

晉商故里,不乏能工巧匠,原來的廢礦場,變成傳統民居與現代審美結合的新村落。小西溝既有傳統的古戲臺、票號、鏢局,又有現代的博物館、中醫館、國學講壇,還有供遊樂的打麥場、萌寵樂園等,特別是依地勢將雨水收集利用,設計迴圈水系,宛若江南水鄉,觀賞綠化不浪費。

登山而來,逛一逛民俗街道,賞一賞非遺手工、民間匠心,品一品特色小吃,累了閒坐木凳,看一齣古戲臺上表演的晉劇,聽一場國學講座,或找間雅致茶社,品一杯清茶,斜倚木欄,觀山清水秀。到了夜晚,聲光電在閣樓檐角灑下道道光影,帶來不一樣的視聽體驗。

幹事創業最能吸引人。如今的小西溝,不只有非遺傳承人、手工藝人、中醫專家,還有創業大學生、收藏家、過去的下崗職工等,或來創一份事業,或來學一門技藝。

葫蘆燙畫非遺傳承人姜潤寶到小西溝開辦“大明葫蘆寶藝堂”。漫步堂間,木香陣陣,在姜潤寶指間,奇絕妙趣的古代人物頃刻間就千姿百態地呈現在形狀各異的葫蘆之上。欣賞之餘,遊客還能“照葫蘆畫瓢”過把癮。

“山水城,和咱們村都有關”

最受益的當然還是老百姓。工地上提供材料、賣飯賣吃喝的,全是當地村民。還有20多戶膽大點的開起了商鋪。村集體終於有了實打實的收益,每年都有幾十萬的分紅。

走訪中無意聽到幾個村民“擺龍門陣”,一個説省裏確定文旅為戰略性支柱産業,打造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板塊,跟咱沒啥關係。另一個挺著胸脯説:“太行是山,黃河是水,長城是城。山西表裏山河,城不只有長城,還有古城、古民居,這山、水、城,如今咱們村都佔,關係大著呢。”

看著他們一臉認真和自豪的樣子,置身於這山清水秀的村子,不得不感慨烏金山真是由內而外地變了,離了挖煤照樣能振興家鄉。

出烏金山,會路過新星博物苑的紅色旅遊基地。在與烏金山毗鄰的太原東山,郝莊鎮董家莊引進戰略投資者修復生態,佈局體驗農莊、富氧登山、戶外野營;小店區發力大康養産業,杏花嶺區利用太原酒廠搬遷的機會,打造特色釀造小鎮……煤省轉型的路子,山西人走得越來越鏗鏘有力。本報記者  周亞軍

 

《人民日報 》( 2020年05月09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