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圈粉,上海歌劇院有一套
發佈時間:2020-04-26 11:42:21 | 來源:上觀新聞 | 作者: | 責任編輯:李媛音樂響起,一群年輕舞者在草地上起舞。上海歌劇院為致敬抗疫英雄創作的原創舞蹈《我們在一起》第一次亮相,通過網路直播呈現給雲上的觀眾。音樂來自上海歌劇院青年指揮家張誠傑譜曲的同名抗疫歌曲,澎湃有力。歌劇院門前的草地並不平整,給舞者們的表演增加了難度,但陽光和樹影加了不少分。沒想到,舞蹈演員們的“帶貨”能力也在直播中顯現,彈幕裏不斷有人問:“衣服很漂亮,哪可以買?”
4月25日舉行的這場直播是上海歌劇院在疫情下的第三場“雲上演出”。前兩場聚焦聲樂和器樂,這一次的主角是舞蹈。線下演出停擺之時,如何在直播中吸引並留住更多觀眾?在研究各類優質網路欄目、借鑒同行經驗之後,上海歌劇院別出心裁,將表演、遊戲、問答、科普融為一體,實力圈粉。
第二場“雲上演出”聚焦器樂
互動!互動!互動!
3月29日,上海歌劇院的首場“雲上演出”採取了線下劇場的傳統形式。節目一個接著一個上演,雖然表演精彩、幹貨滿滿,但演出結束後演員們總感覺有些遺憾:互動太少了!
“網路直播和劇場演出不同,觀眾的專注度沒那麼高,這要求我們必須想盡辦法抓住觀眾的注意力,延長他們停留在直播間的時間。互動很重要,觀眾需要參與感。”上海歌劇院品牌戰略部兼藝術教育部主任徐樂娜説。
在4月25日下午的直播中,徐樂娜充當主播,還拉來上海歌劇院副院長吳潔擔任解説。充滿東方韻味的女子群舞《潯陽遺韻》一開演,他們就拋出一個問題:“請觀眾們猜一猜,這個作品的靈感來自哪位畫家的哪兩幅畫?”高手在民間,彈幕裏很快就飄過了正確答案:畫家陳逸飛的《潯陽遺韻》和《麗人行》。
舞蹈《潯陽遺韻》
觀眾聽過遊戲解説、體育比賽解説,但極少聽過舞蹈實況解説。吳潔的解説娓娓道來,點出每段舞蹈的技術難點,也介紹作品背景,以及舞者們如何將角色的內心情感外化為肢體語言。“講解得太好了,我一個舞癡,終於把作品看懂了。”一位網友説。
除了講解,直播中還設置了不少互動遊戲。4月10日的第二場直播,播放量超過30萬。直播中,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銅管聲部的演奏家們一度被屏風擋住,一一吹奏,讓觀眾通過音色來猜樂器。通過這樣的方式,觀眾逐漸區分出圓號、小號、大號等樂器的不同特質。考完聽力考眼力——弦樂重奏時,主持人讓觀眾猜猜看哪位演奏家的琴是巴洛克時期的古琴。
徐樂娜説:“我們希望通過解説、遊戲、互動,讓直播更有趣,也讓觀眾看出點門道。”
幕後比臺前更有看頭
直播只有一個小時,卻經過了精心籌備。4月25日的舞蹈專場,粧容、服飾一點都不馬虎。現場還打了光,機位的設置和鏡頭的切換也很講究。
吳潔説:“雖然劇場的氛圍營造會更好,但在雲上演出中,觀眾可以通過鏡頭近距離看到演員的一招一式,看到許多在劇場看不到的東西。他們的一個扭頭、一個眼神,可以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作品中人物的內心情感。”
和許多雲上演出只呈現臺前不同,在上海歌劇院的直播中,攝影機會常常鑽進後臺,鑽進演員的化粧間,將幕後不為人知的細節一一放大。有時候,幕後甚至比臺前更有看頭。
4月25日的這場直播中,鏡頭對準了化粧間裏的舞蹈演員譚一梅。她在為觀眾帶來獲獎節目《一戲·一生》之前,對著鏡頭講述了自己精緻的戲曲風粧容和髮型是如何一步一步完成的。舞蹈《家·梅芬和覺新》的表演者閔燕和宋雨,則在後臺跟觀眾分享了自己的食譜,以及健身心得。徐樂娜説:“我們希望能通過直播讓觀眾看到舞者的另一面,看到更親切、更立體的他們,就像我們身邊的每個普通人一樣。”
直播舞者譚一梅化粧過程
有觀眾一連追了三場直播,對上海歌劇院的演員、劇目都如數家珍了。第三場直播結束,彈幕裏飄過“我要去上海歌劇院看演出”的願望,吳潔適時插播“廣告”,預告了劇場重開後,上海歌劇院原創舞劇《嫦娥·月之傳説》將上演的消息,和觀眾約定“劇場見”!(吳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