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保障 不漏一人——貴州一個脫貧“摘帽”縣的防貧機制探索

發佈時間:2020-04-17 11:53:00 | 來源:新華社 | 作者:李銀、向定傑 | 責任編輯:李媛

脫貧後如何鞏固成效、防止返貧?貴州省江口縣探索的防貧監測預警機制,集監測、預警、保障為一體,對重點人群進行動態管理、多重保障、重點幫扶,降低了返貧致貧風險。

立體監測動態預警

“田間種苞谷,地裏栽紅薯,要想吃得飽,全靠天色好。”一句口頭禪,是過去黑岩村的真實寫照。這個半山腰上的村莊,如今石旮旯間的葡萄、李子等果樹長勢喜人。

村支書羅鵬介紹,村子2017年脫貧,作為全縣最早開展防貧監測預警的試點,他們實施“網格化”管理、常態化監測。在村委會辦公室的墻上,挂著一張“網格員”責任表,上面用紅、橙、黃、綠四種顏色標注了四類重點人群的狀態。

所謂四類重點人群,是指家庭年每人平均純收入低於4000元、因病因學剛性支出過高家庭、因災突發事故困難家庭、兜底保障戶。

江口縣委書記楊華祥説,在2018年國家組織的貧困縣退出專項評估檢查中,當地以“零漏評、零錯退、群眾認可度99.05%”的成績,位列全省第一,但縣裏也清醒看到,貧困發生是一個動態過程,開展動態管理很有必要。

2019年5月,江口縣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效,正式啟動防貧預警監測機制。經摸排和動態調整,全縣目前共有838戶2234人成為監測對象,其中因病因學佔到一半以上。

當納入監測系統後,各部門會經常篩查比對。縣扶貧辦主任王天華打開手機上的一個App説,每一戶的詳細資訊清晰可見,後臺打通多個部門數據,對大病支出、交通事故等狀況及時發出預警,提醒村裏幹部核實。此外,在村裏的網格員、駐村工作隊、幫扶責任人每月也會對責任區域進行“地毯式”走訪。

多重保障全面覆蓋

“工作方式上,我們充分依託現有體制、人員,用好用足現有政策。”楊華祥説,當地加大扶貧政策梳理、涉農項目整合力度,因戶因人針對性制定幫扶方案。

“用現有政策,我們總結叫‘一增一降一保障’。”王天華説,即通過産業就業、低保保障等增加困難群眾家庭收入,通過應急救助、醫療救助和教育資助等降低剛性支出,保障住房、飲水安全。

“針對在國家現行政策全部落實後,仍面臨返貧致貧的風險戶,按程式啟動社會扶助。”德旺鄉黨委書記萬勇介紹,縣裏積極爭取慈善基金、公益團體、愛心人士、東西部協作等公益、社會力量支援,補足政策空白點,建立縣、鄉兩級防貧救助資金池,按照“既不降低標準,也不吊高胃口”要求,及時實施救助。

在德旺鄉凈河村,76歲的楊素香一家2017年脫貧。去年3月,她的女兒劉前會患鼻咽癌,女婿要照顧住院,導致無法正常就業,家裏還有兩個上學的孩子,因病、因學交織,存在返貧風險。

發現這一情況後,駐村第一書記李秒到府核實,並及時按程式將其納入監測對象,制定幫扶方案。如今,一家人申請了低保、社會救助、開起了小賣部,還享受産業分紅傾斜。

抓實産業促就業

在防貧預警監測機制的幫助下,去年底,江口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2027戶、42899人全部實現脫貧。受訪幹部認為,在脫貧摘帽後鞏固提升期,抓實産業、就業“兩業”問題是穩定脫貧的關鍵。

近年來,江口立足生態優勢,種植茶葉17萬畝,建成龍蝦、鱘魚等特色水産養殖6000多畝,發展了精品水果近5萬畝、蔬菜15萬畝、中藥材3萬多畝,帶動了17600多名貧困人口脫貧。

“在建的300畝蔬菜基地、20多萬羽蛋雞養殖都已經復工復産。”李秒説,預計兩個項目可直接帶動50多人就近務工和近200戶家庭分紅。

“我們要確保重點監測對象戶均有一到兩個産業覆蓋,能通過分紅、務工、入股等方式,長效增收、穩定脫貧。”楊華祥表示,當地將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深入推進農村産業發展,進一步提升産業效益,讓更多群眾在家門口就業。

新華社記者李銀、向定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