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雲展覽”“幹貨”最多? 線上看展有門道
發佈時間:2020-04-16 15:48:35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作者: | 責任編輯:李媛3月9日,一名觀眾正在收看布達拉宮“雲展覽”網上直播新華社記者晉美多吉攝
“雲看展”在此次疫情期間風行于網路。據國家文物局初步統計,全國博物館春節期間共上線展覽2000余項,1300余家博物館開放線上展覽。在琳瑯滿目的“雲展覽”中,哪些“幹貨”最多?眾多選擇面前,文博愛好者和普通觀眾如何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線上展?其中的門道可不少。
識類別選方向
追本溯源,“雲展覽”源於國家加大公立博物館開放力度的政策,是從各家博物館官方網站建設的基礎上演變發展而來。隨著微信的上線與普及,國家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院在這方面動手較早,分別於2012年和2014年著手創建與運營微信公眾號。運營初期只登載簡單的展覽消息,隨後發展為聘請專業人員寫作介紹展覽的專門文章、再製作成單獨的公眾號推送發佈。近兩年來,隨著全民看展熱潮洶湧,公眾號推送文章也“進化”到“雲看展”階段,使線下展覽有機會以更加立體的形式走向線上,生動呈現在觀眾面前。
此次疫情推動了全國各大博物館“雲展覽”的上線進程,在2020年春節期間,公立博物館形成了兩大類“雲展覽”:一類是各博物館的“常規陳列展線上看”,另一類可以説是“雲上補救展”。對觀眾看展而言,是看館藏精品,還是看主題性較強的專題臨展,分清類別才能有的放矢。
諸如故宮博物院介紹歷代書畫、河南博物院介紹青銅器、陜西省歷史博物館介紹周秦漢唐文物的相關展覽可算是“常規陳列展線上看”。觀眾可線上了解“鎮館之寶”級別的藏品。這些“雲展覽”都是各館近年來花大力氣、長時間投入的項目,可歸入精品行列。
各館本來已為春節期間觀眾看展進行了精心策劃,準備了豐富的“文化大餐”,卻因疫情閉館無法將其呈現給觀眾,只好以“雲看展”的方法補救一下,這類展覽可稱為“雲上補救展”。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蘇州博物館、南京博物院等,春節期間迅速將臨展挪到線上,一些還成為刷屏熱門。
求進階學知識
對於想要深入了解展覽內容,學習文博知識的觀眾來説,直播看展與“雲課堂”的形式不容錯過。
前一段時間,在國家文物局指導下,中國國家博物館、敦煌研究院、南京博物院等9家國家重點博物館與抖音攜手舉辦“在家雲遊博物館”直播活動,觀眾可隨金牌講解員遊覽一個專設陳列展。直播看展可以通過3D全景、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3D掃描等技術手段將線下展覽真實呈現出來。
如果覺得意猶未盡,在直播結束後,觀眾可通過博物館的官方網站更詳盡地了解文物背後的歷史文化知識。以國家博物館的《隻立千古——〈紅樓夢〉文化展》為例,“雲展覽”中,文字、圖片、手機語音導覽相結合,還分別安排了策展人、展陳設計師和專家從不同角度對展覽內容進行詳細介紹,在“雲展看紅樓”項目下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子系統,稱得上是一場紅樓文化盛宴。觀眾通過手機瀏覽,結合自己的時間與看展需求,可以實現深度看展。例如,在專門介紹“紅樓十二釵”的欄目中,觀眾可以欣賞清朝人物畫家改琦的精美插圖,實現了展覽內容的線上細分。
在對文博知識有了一定積累後,不少觀眾希望進入一個深入學習的階段,這時一些線上展覽的延伸——“雲課堂”就能很好地滿足這方面需要。國家博物館推出的“國博好課”,既提供文字、圖片等內容,還分享了精彩的音頻與視頻,由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就歷史、文物、考古、藝術等領域的前沿問題和熱點學術問題發表演講。“國博好課”中《試説鎣的功用》以流失海外158年的圓明園青銅器“虎鎣”為例,特別請來館裏已退休的文物專家孫機先生,製作了長達40分鐘的音頻,揭秘青銅“虎鎣”的功用。在聽講的同時,觀眾可以在國博官方微信“國博珍藏雲欣賞”欄目中,點擊進入推送“銅器虎鎣與您打個360°照面”。隨著手指的移動,細節逼真的3D虎鎣如在掌中。作為一個長期的線上節目,“國博好課”與“雲展覽”形成了良好配合。無獨有偶,上海博物館也推出了一系列“雲課堂”服務。
有趣味看特色
華夏大地歷史、地理、人文各方面存在的多元性與差異性決定了各地博物館擁有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館藏資源,不少博物館充分發揮地域文化優勢,打出“資源特色牌”,滿足觀眾趣味看展的需要。
廣東素以美食著稱,廣東省博物館在今年春節推出“粵博珍寶”線上欄目,專門介紹了老功能表及食譜廣告,比如有一則“八千隻肥雞鳴謝啟事”,看名字就令居家防疫的人浮想聯翩。寧波博物館則另辟蹊徑,推出了一個小巧的線上欄目“每日一物”,每篇介紹一件新中國成立後的日用老物件,讓我們重溫歷史的溫度,有溫馨有感動有回味。
蘇州博物館推出的招牌項目“文徵明的紫藤花”也頗具地域特色。著名文人畫畫家文徵明曾參與蘇州拙政園的設計與建造。480多年前,他在園門附近栽種下一株紫藤,每年仲春都會吸引一些慕名而來的參觀者。為此,蘇州博物館近兩年在網上發佈這株紫藤的最佳觀賞花期資訊。待紫藤結籽,工作人員小心收藏好,挑選幾粒,裝入設計好的禮盒中,在網上銷售。這樣的文創産品,當然是獨此一家了。
“雲看展”不僅應結合本地本館資源,更需要針對不同觀眾,根據年齡及受教育程度,開發針對少年兒童的趣味“雲展覽”項目。目前適合廣大青少年的“雲展覽”還比較缺乏。在這方面,故宮博物院走在前列。為了吸引小朋友,故宮的專門製作團隊主攻“漫畫帶展”形式,既有圖文又有動漫視頻。比如其官方微信近期的“紫禁城600年,‘老獅’有故事”推送,全文以故宮最常見的漢白玉獅子為主持人,帶領孩子們逛故宮,生動有趣。
成習慣積學養
“雲看展”新方式的普及與迅速推廣,給觀眾看展方式帶來了深刻變革。作為觀眾,不應只把“雲展”當作熱鬧來看,應該逐漸轉變觀念,把網上看展作為提升自身學識的一種常規模式,提高廣泛汲取文化營養的意識。
“雲看展”最大的優勢是足不出戶遊遍各館、看遍好展。在快節奏的生活中,這種看展方式無疑最大限度地節省了觀眾時間、打破了空間局限。但是具有多年博物館觀展體驗的觀眾可能還會覺得,雲上展覽千好萬好,不如自己親臨現場走一走、看一看。到了現場,雖然擋在許多文物上的玻璃罩還是讓人有一種距離感,但這種真實的現場感是每一位博物館愛好者都渴望與癡迷的。因此,隨著疫情過後各地博物館逐漸開放,把線上看展與現場參觀更好地結合起來將成為更多觀眾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