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高校海外留學生花式“雲課堂”:彈幕互動 手拉手幫助

發佈時間:2020-04-10 10:59:07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丁思、劉玉桃 | 責任編輯:張青

西北高校海外留學生花式“雲課堂”:彈幕互動手拉手幫助

西北師範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的師生們通過課堂彈幕的形式,讓線上課堂“動”起來。西北師範大學供圖

多種教學平臺交互使用、課堂開始前發送彈幕互動、啟動手拉手線上教學項目、“小老師”學生講解……疫情之下,西北師範大學“花式”探索留學生線上教學,克服多重困難,讓“雲端課堂”動起來。

受疫情影響,目前,西北師範大學留在中國境內留學生100余人,境外270人。其中312名留學生在西北師範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學習語言或攻讀漢語國際教育本科、碩士專業。21名教師承擔各類留學生教學工作,2月底,該校按照2020年春學期原定課表進行線上教學。

“留學生大多在其自己的國家,線上教學存在時差、網路、交際平臺等多方面的問題。”西北師範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副院長李華接受記者採訪介紹,針對這些情況,該學院師生溝通交流、積極探索,選用釘釘、雨課堂、唐風漢語、微信以及梧桐中文等多種教學平臺,解決直播環節出現的網路卡頓問題,通過優勢互補,優化教學效果。

李華還介紹説,為了更好幫助每位同學,學院老師們在唐風漢語雲平臺上製作錄播課,滿足學生日常學習的基礎上,更能讓學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反覆觀看課程視頻,手機App上輕鬆完成作業,平臺完整記錄學生學習軌跡,教學隨時追蹤,盡可能縮小因時差、網路信號等方面造成的教學干擾。

在眾多留學生中,還有一群特殊的新生——“2019級本科學歷班”的65名學生,由於各種原因,未能按時進校,對在中國的學習和生活都較為陌生。

“留學生線上教學存在諸多困難,還未入學的新生線上課堂更是難上加難。”李華説,新生們都在自己的國家,語言不通,與中國老師音、視頻聯繫不很順暢;加之不少學生漢語基礎較弱,進入網路課堂後,沒有面對面授課的靈活,較為被動。

“我們探索採用手拉手、師帶徒的形式,讓同一國家高年級的學生輔導新生,用他們本國的語言來交流,讓這些‘學長志願者’學生成為新生和老師間溝通的橋梁。”李華説,該學院于3月啟動“2019級本科班手拉手線上教學項目”,讓遠在中亞的新生感受到母校的溫暖,也能及時得到幫助,學習漢語。

2016級哈薩克留學生玫瑰便是其中一位“小老師”志願者,新生Aliakbar是她的“學生”。對於中國文化很感興趣的她,對學生既嚴格要求又知無不言,回答各種問題滿足新生們對於中國生活和學習的嚮往。

沒有線上教學經驗的玫瑰,每天都要提前預習所教的課程內容,寫教案,做筆記,並通過網路找尋相關學習視頻,每週兩次課,每節課2-3個小時。“有時候網路很卡,我們便約好其他時間繼續上課,絕對不能停止教學,通過新生們的問題,我能感受到他們想去中國的激動心情,我會和他們一起努力學習。”玫瑰通過網路接受記者採訪説。

“我的夢想是當一名老師,我也會把所有學到的漢語知識與悠久的中國文化帶回哈薩克,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讓我們國家更多人學漢語説漢語。”玫瑰説,這次的線上教學志願活動,讓她體驗到做一名老師的感覺,對她以後的夢想有所幫助,積累了經驗。

當下,線上教學已成為了海內外高校應對突如其來疫情的應急之舉,也是“網際網路+”教育智慧教學必經的探索之路。這點讓從事留學生教學已22年的李華老師感觸頗深。

李華説,留學生教育中的線上教學既是機遇,更多的是挑戰,倒逼教師不斷思索改進教學方法,通過“小老師”媒介語、課堂彈幕、課堂投稿、課堂提問等多種方式,讓課堂“動”起來,讓現代技術與教學完美融合。

西北師範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院長武和平説,疫情之下的網路線上教育實際上也是順應了未來國際教育發展的方向。該校于2013年便利用唐風漢語國際教育雲平臺和智慧教學系統開始探索線上教學,在網路基礎建設和教學方式上都有良好基礎,也滿足了海外留學生碎片化求知的需求。同時,線上教學還促使教師和學生進行“角色互換”,培養學生多種學習能力,教師也不再是知識來源的唯一提供者,轉變成為了資源提供者、教學活動策劃者、學生語言的反饋者等多重角色,激發線上課堂互動性和效能的最大化。 (記者丁思劉玉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