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扶貧車間托起“穩穩的幸福”
發佈時間:2020-04-07 11:41:50 | 來源:新華社 | 作者:張洪河、勿日汗 | 責任編輯:張青內蒙古察哈爾右翼前旗貧困勞動力在扶貧車間加工一次性拖鞋。新華社記者連振攝
寬敞明亮的車間裏,縫紉機“嗒嗒嗒”作響,各色布料和鞋底“遊走”在手指與機針之間,漸漸成為一雙雙一次性拖鞋。46歲的韓鳳榮戴著口罩埋頭忙碌在生産線上,扶貧車間的復工讓她吃上“定心丸”。
韓鳳榮是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前旗熟地區村農民。土地貧瘠、風蝕沙化、天氣寒冷的烏蘭察布市是內蒙古脫貧攻堅主戰場,所轄11個旗縣區中,曾經有8個國家級貧困旗縣、2個自治區級貧困旗縣,深度貧困人口一度佔內蒙古的46.2%。
幾年前,韓鳳榮的丈夫因車禍喪失勞動能力,她家的生活一落千丈,成為貧困戶。去年年初,北京一家對口幫扶企業在她家附近開了一個扶貧車間,生産酒店一次性拖鞋出口日本。在政府的牽線搭橋下,作為家裏唯一勞動力的韓鳳榮來這裡當了縫紉工,一個月工資最少能拿2700元。
內蒙古卓資縣易地搬遷群眾張蘭芝老人在編織汽車坐墊。新華社記者連振攝
“因為疫情,扶貧車間比原計劃推遲了25天開工,看著工廠恢復了生産,能來上班掙錢,心裏踏實許多。”韓鳳榮非常珍惜這份工作,因為這份工作,她家的生活明顯改善,去年已經順利脫貧。
儘管烏蘭察布市最後7個國家級貧困旗縣今年3月初已全部脫貧,但當地仍“摘帽”不鬆勁,努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連日來,烏蘭察布市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有序推進扶貧車間復工復産。目前,烏蘭察布市96家扶貧車間中,已有70家復工復産,106家龍頭企業中,已有80家復工復産,共解決近萬名貧困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
每個工作日的早晨,69歲的劉潤梅下樓步行兩分鐘,來到她居住小區內的扶貧車間編織汽車坐墊,每月能掙近千元的收入。劉潤梅生活在剛摘下國家級貧困縣“帽子”的烏蘭察布市卓資縣。去年年底,通過國家實施的易地搬遷項目,這位在貧瘠的土地上種了一輩子馬鈴薯、莜麥的農民,告別窮山溝,搬到縣城裏的易地搬遷安置小區生活。
內蒙古察哈爾右翼前旗加工出口日本一次性拖鞋的扶貧車間。新華社記者連振攝
在劉潤梅生活的小區裏,人氣最旺的地方是三層樓的扶貧車間。在這裡,所有居住在小區內的沒有外出務工能力和條件的搬遷群眾都能實現家門口就業。
在扶貧車間一樓的工作間裏,45歲至60歲的搬遷人員用藏藍色布料縫製工作服,因為安裝了智慧設備,他們只需按照要求將布片放在機器上即可;二樓的工作間裏,60歲至70歲的搬遷人員從事汽車坐墊、中國結、收納筐編織等工作;三樓的工作間裏,70歲以上的老人從事棉簽包裝、塑膠草皮製作等易操作的工作。
滿頭銀發的張蘭芝老人坐在堆滿棉簽的桌子旁,每數出50根棉簽就裝進一個包裝袋裏。老人説:“我們農村人在家閒不住,這個工作的地方就在小區裏,每天過來做點活兒,一個月還能掙600元到800元。”
據了解,目前,在卓資縣5個易地搬遷安置小區內均設有扶貧車間,已實現2572名弱勞動能力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同時,當地通過多種量身訂制的配套産業已基本解決易地搬遷群眾的就業問題,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可致富。
“只有産業發展,才能長期穩定地解決貧困問題。內蒙古鼓勵各地採取獎補的辦法,支援扶貧車間的發展壯大。”內蒙古自治區扶貧辦政策法規處處長葛林説。(記者張洪河、勿日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