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遺囑納入虛擬財産”的進步與期待

發佈時間:2020-03-31 09:53:36 | 來源:北京青年報 | 作者:馮海寧 | 責任編輯:李媛

中華遺囑庫近日正式發佈《2019中華遺囑庫白皮書》(下稱“白皮書”),首次採用網路直播方式對遺囑大數據進行解讀。數據顯示,近年來,中青年立遺囑人總體數量和增速較為平穩,而90後的遺囑中,“虛擬財産”的納入和安排成為一個突出特徵:支付寶、微信、QQ、遊戲賬號等虛擬財産是90後遺囑中常見的財産類型。(3月30日《廣州日報》)

過去,很多人尤其是中青年人很忌諱立遺囑,覺得不吉利。但從白皮書來看,40周歲至49周歲年齡段立遺囑人數量佔比從2017年的27.96%上升到2019年的34.38%;90後2017年立遺囑人數為61人,2019年為169人,三年間翻了近2.5倍。顯然是一種可喜的變化,這説明越來越多中青年人開始理性看待生命的不確定性,提前理智處置自己的財産。

90後把虛擬財産納入遺囑,同樣是一種進步。這既説明90後的財産不再局限于傳統財産,也説明虛擬財産如今受法律保護是可以繼承的,所以90後才會這麼做。也就是説,2017年起施行的《民法總則》首次肯定了虛擬財産的合法地位,90後群體對此已了解並在遺囑中體現出來。即年輕人在遺囑中納入虛擬財産,充分體現出法律進步、觀念進步。

如今,不少人都有支付寶、微信、QQ、遊戲賬號等虛擬財産。其中,年輕人擁有虛擬財産的比例最高,這是因為年輕人更容易接受、利用網路賬戶等新鮮事物。但虛擬財産能否繼承一直存在爭議。儘管《民法總則》規定“法律對數據、網路虛擬財産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法律對虛擬財産仍缺乏明確“規定”,而且,網路運營商另有“家規”。

比如微信規定:非初始申請註冊人不得通過受贈、繼承、承租、受讓或者其他任何方式使用微信賬號。支付寶規定,用戶標識和賬戶僅限您本人使用,請勿轉讓、借用、贈與、繼承……而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法律對虛擬財産的保護缺乏專門規定。這不利於繼承人順利繼承被繼承人遺囑裏的虛擬財産,也為虛擬財産繼承糾紛埋下了隱患。

希望立法機關儘快完善相關法律,對虛擬財産的屬性、處置進行明確,讓《民法總則》的規定體現在更具體的法律條文中。就繼承而言,需要完善我國《繼承法》和相關司法解釋,因為該法律第三條中雖然規定,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産包括“公民的其他合法財産”,但這一規定是很籠統的,理應單列虛擬財産。

當然,在法律沒有完善之前,不等於年輕人遺囑納入虛擬財産後繼承人無法繼承,因為法院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作出公平合理的裁決。去年12月,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對全國首例微信公眾號分割案作出終審判決,判定公號價值340萬元,由四名當事人平分。既然法院可以裁定虛擬財産由當事人平分,在涉及虛擬財産繼承的案件中,是否可以裁定虛擬財産可由相關人員繼承呢?

年輕人的遺囑中納入虛擬財産,説明年輕人對未來完善相關法律充滿信心,對法院會妥善處置虛擬財産繼承問題充滿信心。從培養人們立遺囑意識、減少社會糾紛、節省司法資源等角度來説,相關法律越早完善越好,畢竟虛擬財産可以“虛”,但法律不能一直“虛”下去。馮海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