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網聯汽車離我們有多遠?

發佈時間:2019-10-29 13:56:52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陽娜、陳旭 | 責任編輯:李培剛

“滴滴交通大腦”、紅旗L4級自動駕駛乘用車、中國移動“5G車聯長廊”……2019世界智慧網聯汽車大會日前在北京舉辦,會上集中展示的多項智慧網聯汽車技術令現場觀眾眼前一亮,傳統汽車企業、科技企業紛紛加快相關産業佈局、推進商業化應用進程。智慧網聯汽車離我們還有多遠?

上路條件初步具備仍需豐富應用場景

自主泊車、定點接送、快速公交、有限地域無人駕駛計程車……智慧網聯汽車自動駕駛功能能否在這些應用場景實現商業化落地?

北京萬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應用技術部總監尉遲明浩告訴記者,目前該公司研發的輔助駕駛系統通過鐳射雷達、路側設備、車載設備等進行資訊傳輸,可對駕駛人進行預警提示,實現安全駕駛。比如車載設備在監控範圍內感知危險,可在100毫秒內告知駕駛人前方車輛緊急剎車、前方盲區內有行人橫穿馬路等資訊,應用場景達17種甚至更多。

“V2X技術(車對外界的資訊交換)的通訊距離在1公里左右,鐳射雷達覆蓋距離約200米,對向車輛相距400米就能發佈預警,給駕駛人採取應對措施預留了足夠時間。”尉遲明浩説。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很多智慧網聯汽車已初步具備上路條件,一些相關設備相對比較成熟。然而,未來真正上路,還要應對極端氣象條件、電氣抗干擾性、設備連續工作時長等更多複雜路況和系統性問題。

“目前我們在車路協同技術和車輛感知設備的融合方面已有一定突破,但更多是用於智慧交通輔助功能,如連接單個車輛與路、車與人以及兩輛車之間的交互。”北京星雲互聯科技有限公司售前經理欒曉慧説,下一階段,還要與多個領域的企業合作,豐富更多場景、探討解決方案,“比如處理多輛車在沒有紅綠燈的路口通行避免産生混亂等情況”。

未來道路或重新定義交通管理須技術創新

港口、礦山、高速公路、城市道路、郊區……智慧網聯汽車真正上路後,“如何有效應對各種路面的意外狀況”“如何防止交通事故發生”等對現有交通法規和管理提出了挑戰。

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俞春俊認為,智慧網聯汽車將重新定義道路設施和交通規則,未來的變革趨勢是載運工具智慧化、管理設施網聯化、行為主體複雜化。

俞春俊舉例説,比如交通事故處理將從“車主-司機-承保保險公司”的責任認定或理賠模式轉變為“車輛製造商-技術服務商-車主-承保保險公司”,從單一交警部門調查取證轉變為多方協同取證;對於車輛機械安全性的把控,從駕駛人考試準入擴展到智慧車系統全生命週期安全監管等。

智慧網聯汽車的快速發展將促進交通管理的技術創新。俞春俊説,未來交通管理將運用增強現實、神經網路、車聯網、雲、數據挖掘等技術,形成協同管控規則。

業內有關專家介紹,智慧網聯汽車需要人、車、路、雲、網、圖互聯,需要建設智慧化基礎設施網路、無線通信網路、高精度位置服務網路等各類基礎設施網路。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認為,當前解決智慧網聯相關問題要充分發揮5G超高頻寬、超低延時和超大連接能力,優先實現自動駕駛測試區交通道路環境5G全覆蓋、公路基礎設施數字化。豐富“駕駛腦”的聽覺感測器和臨場認知,完成運動中車輛同步定位和地圖同步更新,有助於自動駕駛測試評估。

仍存安全漏洞推動“雙輪驅動”

中國電子資訊産業發展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安暉表示,汽車與資訊技術正加速融合,未來汽車本身會成為一個帶四個輪子的智慧終端,資訊技術的價值將在汽車上愈發表現出來。

在業內看來,智慧網聯汽車快速發展的關鍵是低能耗、高性能。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智慧汽車解決方案BU政策與標準專利部部長萬蕾説,需要高性能的自動化計算技術增強計算能力,同時還要考慮減少能耗,否則會引發設備發熱、難以支撐操作等問題。

萬蕾説,未來的智慧網聯繫統需要分為本地計算和雲端處理。比如車載交互娛樂類應用、智慧交通安全警告資訊、視頻監控等需要本地超低延時、超低功耗處理,而應對實時紅綠燈調控、團霧、臨時路障等情況則需要引入動態智慧交通資訊、動態高精度地圖等。

業內人士指出,未來的汽車是萬物互聯的,資訊安全與功能安全高度融合,如何抵禦由資訊安全問題帶來的道路交通安全問題同樣重要,比如車輛數據介面帶來的駭客攻擊風險。360智慧網聯汽車安全實驗室數據顯示,通過安全測試,已有500多個智慧網聯汽車的漏洞被發現。

業內人士表示,我國資訊安全、自動駕駛地圖與定位、新興車載高速網路、基礎數據平臺等領域將逐步形成産業協同創新生態,推動智慧網聯汽車産業技術與安全“雙輪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