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4G和5G技術的應用正在變革金融風控的方法論

發佈時間:2019-09-26 11:41:10 | 來源:四川新聞網 | 作者:佚名 | 責任編輯:李培剛

四川新聞網成都9月25日訊9月20日,財新傳媒舉辦財新國際圓桌·新加坡場,中國人民銀行前行長周小川,世界銀行前行長羅伯特·佐利克、中國駐新加坡大使洪小勇、厚樸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兼創始人方風雷、高瓴資本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磊、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助理局長黎日臣、新加坡交易所首席執行長羅文才,以及多家頂級資本投資機構、人工智慧及金融科技公司負責人出席。

新網銀行董事長江海受邀出席論壇,就金融創新動力、技術助力金融普惠、客戶數據安全等話題與參會嘉賓展開討論。江海認為,長期以來,金融風控方法論一直沒有發生大的改變,無論對B端企業還是對C端個人用戶,金融機構做風控普遍依靠財務數據來預測其未來現金流,但財務數據具有“低維、低頻、延滯、稀疏”的特點,而且只有少數人和企業能夠提供持續可信的財務數據,因此依託財務數據的風控技術必然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也很難解決C端“長尾客群”和B端小微企業授信難的問題。

江海表示,近年來4G通信技術的應用帶動了移動網際網路的興起,也改變了金融機構對C端客戶做風控的邏輯和方法論,通過對客戶授權的“高頻、高維、實時、飽和”的個人行為數據來代替個人財務數據進行客戶畫像,金融機構很好地解決了C端“長尾客群” 風險識別難的問題。他預測,隨著5G技術的快速投入商用,必將帶來物聯網的興起。“萬物互聯”下,金融機構可以通過大量的感測器獲取“高頻、高維、實時、飽和”的企業行為數據,從而精準識別、量化小微企業風險,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4G等技術帶來了c端金融風控方法論的革命性突破

江海談到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中國大陸的金融科技浪潮發生週期,與4G技術的應用週期緊密相關,2013年4G技術開始高速發展,中國的網際網路金融業也開始蓬勃興起。江海認為,數字技術為金融創新提供了澎湃動力,也給金融業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尤其對金融風控方法論帶來質的飛躍。長期以來,傳統金融機構風控是依靠財務數據來開展的,B端的財務數據主要依靠“三表”,即資産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C端個人用戶的財務數據則主要是銀行流水、收入證明以及房産等資産數據,在獲取這些數據之後,銀行機構根據未來現金流的簡單預測模型,再評估是否給申請者授信,以及授信額度多少。

“這樣的風控模式本身就帶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不確定性。因為,首先財務數據是結果數據不是過程數據,顆粒度很粗,掩蓋了過程中的很多風險因素;其次財務數據是過時數據而不是實時數據,往往有一個季度甚至一年的時差;第三財務數據也是低維數據,數據的維度比較稀疏,而且很少有個人和企業能夠提供持續可信的財務數據。因此依託低維、低頻、延滯、稀疏的財務數據做風控帶來了傳統金融風控的局限性。”江海説,4G通信技術的廣泛應用,帶來C端用戶金融風控方法論的革命性突破。4G通信技術下,移動網際網路上沉澱了海量用戶的消費、出行、旅行、教育等多領域數據,因此,在用戶授權同意使用的情況下,金融機構得以獲得“高頻、高維、實時、飽和”的個人行為數據,並以此為基礎研發大數據風控模型,借助機器學習等技術實現效率提升。江海預測,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人人都有雲授信”這個普惠金融的終極願景有望得到實現,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以4G技術為代表的底層數字技術的進步。

5G技術有望實現B端金融風控方法論的躍遷性變化

江海直言,4G技術雖然解決了C端金融風控方法論的突破,解決了“長尾客群”授信難的問題,但要實現B端金融風控方法論的突破,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我們要把希望的目光聚焦到5G技術。

“5G的高速度、泛在網、低功耗、低延遲將使得萬物互聯成為可能,也會帶來物聯網的興起,在物聯網的技術語境下,企業的行為數據及每一條生産線、每一個物流倉庫、每一個産品的狀態情況,可以通過大量的感測器實時傳遞到金融機構,金融機構依託高頻、高維、實時、飽和的企業行為數據,得以實現對企業經營情況和風險評估的全穿透。”江海表示,未來5G技術支撐之下的小微企業風控邏輯,將不再基於企業財務數據,也不再關注單一的現金流數據,而是更具前瞻性的關注物流、要素流數據,金融機構會像是企業生産車間的“班組長”,實時了解企業發生的每一個細微的變化,從而進一步提升小微企業的風控精準度。

江海直言,“沒有技術解決不了的問題,只有今天的技術解決不了的問題”。新網銀行一直敏銳跟進前沿技術,行內推崇工程師文化,成立兩年多來以“技術立行”,目前為止已經提交了119項專利申請,也是國內第二家獲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銀行,全行超過70%都是IT工程師、大數據科學家等,確保前沿技術的研究研發、落地應用等。

“用技術管技術”確保客戶數據安全

此次論壇上,與會嘉賓紛紛肯定了技術在金融領域裏的應用創新,與此同時,也深度探討了如何平衡金融創新與監管的關係,如何確保數據安全和客戶數據保護等內容。

江海認為,大數據如今已經成為重要的生産要素之一,大數據技術的普及也是大勢所趨,但金融機構合法合規使用數據、保護客戶數據安全,是合規經營與發展的底線要求。如何確保客戶數據安全?他認為金融機構應堅持三個原則,即:堅持授權使用原則、堅持脫敏使用原則、堅持機器使用原則。

以銀行授信服務為例,以往傳統的授信過程,需要申請人向銀行提交資産、信用等證明材料,申請人需現場簽名授權銀行調查取證。而隨著數字技術讓授信變成全數字化、全線上化的流程,申請人不用提交證明文件,也不用親自去銀行,整個過程由銀行線上調取用戶的大數據完成評估,這對客戶來説顯得 “無感知”或者是“弱感知”,這就更需要銀行機構保持克制、堅守底線,在獲取數據之前取得客戶的線上授權同意。獲得客戶授權同意之後,金融機構需要脫敏使用,確保客戶數據不被洩露。而 “機器使用原則”是指,在脫敏環境下,客戶數據應該直接輸入到由系統模型中計算、評估,最終給出判斷結果,而整個過程中人不能觸碰明細數據。

江海認為堅持這三個原則有助於保護客戶數據安全,與此同時,江海也在會議上提出了 “用技術管技術”來保護客戶數據的設想。他認為未來或許會出現個性化、專業化的個人云服務商,以SaaS形式提供個人隱私數據的存儲。未來各種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的運營商,將只保存與開展業務最直接相關的必要數據,而其他與用戶相關的個人敏感數據,將存儲到客戶自己名下的隱私數據庫裏面。未來金融機構獲得客戶授權後,將採取“聯邦學習”的方式,把風控模型部署到客戶雲端的數據庫,在數據不離開本地的情況下,輸出模型計算結果。江海説:“這樣就可以實現有效的數據隔離,獲得授權的數據運用者在為客戶提供服務時,就能確保客戶數據安全,保護客戶個人隱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