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國明教授預測2019:5G將威脅電視收視,能整合資源才是英雄
發佈時間:2019-02-18 12:58:14 | 來源:“廣電獨家”微信公號 | 作者:林沛 | 責任編輯:胡俊文 |「廣電獨家」林沛
在網際網路時代考慮任何問題的時候,如果在邏輯中沒有整合、沒有連接、沒有對於外部資源的開放或者半開放性,你一定是傳統的,你的日子一定是越來越難的。
喻國明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9年,隨著5G商用叩關,媒介傳播將面臨重大變局。「廣電獨家」專訪了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喻國明教授,請他對2019年的大趨勢作出預判。
「廣電獨家」:請您預測一下2019年傳播格局上的新變化及行業趨勢?
喻國明:第一,5G商用會大大加強移動端的效能,對電視收視産生威脅,因為它可以讓內容在更高的維度上傳播。現在常説的小屏大屏之分,到5G商用來臨時,可能會被完全彌合甚至超越,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過去我們常説説“俯視媒介”和“仰視媒介”,即仰著看的媒介和低頭看的媒介。過去我們説“俯視媒介”(小屏)很多是資訊傳播,無法形成享受型的、欣賞型的感受。但是隨著屏越來越大、表現力越來越強,兩者之間的分別,或者説傳統電視與網際網路視頻之間的區隔,已經越來越小了。
過去我們講“仰視媒介”(大屏)的一個巨大優勢是客廳環境,在這種大家其樂融融在一起的公共區間裏,電視大屏有其傳播優勢,但這在當今已是一種很奢侈的行為。現在人們有各種各樣的心理需要,可是對私人空間中的逃避、發泄、解壓等個性化的消費越發感興趣,客廳的功能實際上已經被消減。即使看電視,也越來越多地變成個人電視,而不是大家一起看的傳統意義上的公共空間的電視。
第二,短視頻仍然有下一個突破空間。首先,短視頻會逐漸産生價值生産鏈條,從個體嘗試者向組織化演進,出現類似于孵化器式的機構對現有資源來專業化梳理,使製作能力和內容分銷都更加集群化、集約化,也使短視頻的表達以及市場影響力都有明顯的提升,並帶動市場空間的進一步增長。
其次,過去短視頻更大程度上表現的是一種個體興趣,後來開始表現群體性,再往後是否就要往社會性走了?這是個自下而上的過程。過去短視頻對主流新聞的表達、對主流價值觀的承載是不足的,但越來越多的政府機關、主流機構都開始進駐其中。一旦短視頻成為主流的表達方式,就會在議程設置、社會地位賦予方面展現新的能力。
第三,VLOG(視頻播客)勢頭迅猛,但不會取代短視頻。VLOG不具備升維要素,它不是基於技術升維的新産品,還不能對短視頻構成俯視。它最多是在與短視頻對立伴生的關係下強勢崛起的一個成員,或許會後來居上成為“現象級”,但完成對短視頻的覆蓋不太可能。
在5G普及的情況下,這種升維可能會到來。建立一種場景,場景可以分享,甚至可以建立一種虛擬現實跟真實之間無縫的介入,這就是一種升維的表達形式,一定會對相當多的網際網路産品有替代性。5G的成熟促進傳播速度加快,沉浸感方面會發生革命性的改變,VR或其他升維産品就有可能從想像型概念變成現實型概念,只不過人們還在等待這樣一個技術節點出現而已。
在研究媒介傳播趨勢時要注意一點:技術邏輯、資本邏輯和政治邏輯不能混為一談。幾年前有人説過一句話,“為什麼要讓我們去適應網際網路,為什麼不能讓網際網路來適應我們呢?”這句話如果按照技術邏輯來説簡直就是昏話,是屬於不思進取的一種妄言,所以當時在網上受到了極大的嘲弄。
但是到今天,你可能會舉出這個例子來説,連今日頭條都要做黨媒演算法了,這不就是符合技術邏輯網際網路在適應我們嗎?這就是用政治邏輯來解釋技術邏輯,它們實際上是兩回事。
「廣電獨家」:近幾年來,直播、短視頻輪番上陣,一輪一輪地形成“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的景觀,新傳播樣式層出不窮,興起和衰落的速度越來越快。在您看來,怎樣才能把握住這其中的規律?
喻國明:就像你説的,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之所以其興也勃,是因為觸達到了人們的某些訴求。但是為什麼其亡也忽呢?是因為有更好的方式在高效地替代它,使它的生存價值不存在。
比如説部落格和後來的微網志,再到今天的視頻VLOG。如果這種傳播方式內在的東西沒有被覆蓋,它一定有存在的價值,但如果它被覆蓋了,那就真的死掉了。就像有人説,你如果還在人的記憶和話語當中,你就還活著;如果一個人哪怕還活著,已經再也沒有人提到你了,你其實就已經在這個社會上不存在了。
再進一步説,我們對於今天的媒介要做一個新的定義了。這種定義不是按照過去的物理性質的定義,比如紙媒、電子媒介等等。現在網際網路更加深入到人們的個性本身,使人們的慾望、情緒,以及並非物理介質而是屬於心理質素的某種訴求搭載在今天的媒介上,通過不同的媒介加以實現,可能更大程度上成為一種個性特徵的延伸和交流。
有些人需要展示,有些人需要體驗,有些人就是完成對自己的想像。人們有社交的需求,也有尋求孤獨、安靜、獨立空間的需求;有時想主動做點事,有時就是希望被動地像一個“沙發馬鈴薯”一樣等著人來安撫,都是基於不同的心理訴求。因此對媒介的認知,會更趨向於某種對人內在心智的研究。
將媒介重新定義、重新劃分,各種各樣的媒介形式、傳播形式才能得到更好的認知。無論是直播、短視頻還是各種媒介,講的都是人們在什麼樣的觀念下使用這個媒介,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想到這個媒介。如果把人們的主觀訴求和媒介使用聯繫在一起,會形成一個解讀的通路,以便我們更好地解釋為什麼一些媒介能夠成長起來,為什麼某些媒介衰落下來,成長和衰落的內在動因在哪。
「廣電獨家」:2018年,在新媒體領域,監管機構大力打擊點擊數據漏洞,有的視頻網站推出了自己獨立的數據體系。對於網路數據新標準的制定,您認為應遵循哪些基本原則?
喻國明:網路數據的計量方式一定需要有所創新,但現在條件還不成熟。好的數據(計量方式)不是靠一家公司來做的,而應該由第三方來做。而且必須明確一個道理,任何一個指標數據都不可能是完整準確並能夠代表所有市場價值的,只不過一定要有一個相對來説被共同體認可的基礎性數據。
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比如説一個國家的社會人文發展狀況可以有無數指標來框定,但聯合國的社會人文發展指標就5個。這5個指標你要批判的話,能指出無數的毛病來。但是第一,它的確可行。任何別的指標可能在美國可行,在歐洲可行,到非洲就不一定可行,沒法進行國際比照,就不是在同一桿秤上進行衡量。第二,更重要一點是,雖然有這個缺陷那個缺陷,但是大體上還是能夠反映出不同國家的發展水準,它具有辨識度,具有可分性,具備基礎性價值。
所以在網路視頻市場中,如果苛求一點兒,每個指標都有其局限性,都有其問題。而我們必須首先要分清楚的是,有一些指標要作為參考性指標,有一些指標要作為主體性指標。
要進行指標分類:哪些東西是屬於基礎性的?哪些東西是屬於提升型的?哪些是屬於附加型的?哪些東西是屬於節目自身品質判斷的問題?哪些是屬於對於投資、對於外界資本市場有價值的判斷指標?要區分不同功能。有一些指標可能是對視頻網站自己修正節目是有價值的,但對於別人判斷沒有多少價值。非要把一個內部指標變成外部指標,這沒有價值。
「廣電獨家」:從統計數據看,其實2018年優愛騰的點擊率整體在下降,甚至可以説並不亞於收視率的下降,長視頻也面臨著用戶遷移問題,視頻巨頭紛紛“自救”。在您看來,這一趨勢中有哪些值得特別關注的問題?
喻國明:擅長做長視頻的,就讓他去做長視頻。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一個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做什麼都能做得特別好。做報紙的非要説做視頻也能做好,做廣播也能做好,這是天才才能做到的事。
如果需要把長視頻轉化為短視頻,一定要跟短視頻專業團隊進行外部合作,或者説內部的新成分增加。讓一個善於做報紙的去養蝦,能把蝦養好嗎?這不是一回事。這是像要求所謂的“全能記者”,事實上這是很荒唐的,這是對於專業的蔑視和不尊重。任何專業都是有高度的,不是説想學就能學得好的。
新聞教育培養全能人才的想法也是錯的。永遠都不要使一個人成為全能人才,這怎麼可能?我明明是公雞當中的戰鬥雞,非讓我去學游泳,我永遠學不過一隻普通的鴨子,這就是隔行如隔山。連這點知識都不懂的話,才會造成我們培養的人才從一開始要求就錯了,目標就錯了,邏輯就錯了,所以你看能有成功的嗎?現在有哪個人能説自己是全能記者?可能全世界有兩三個這種特殊的例子,但是我們要解決的是95%以上的人的問題,而不是僅僅面向天才的教育。
在今天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不可能一個人包打天下,因為今天是一種全要素、全環節的競爭。沒有人能夠打拼到一切,合作才是網際網路時代的關鍵詞,網際網路就是靠連接和再連接形成新功能和新價值。
在網際網路時代考慮任何問題的時候,如果在邏輯中沒有整合、沒有連接、沒有對於外部資源的開放或者半開放性,你一定是傳統的,你的日子一定是越來越難的,甚至要走向衰亡的。誰能整合更多資源併為我所用,誰就是網際網路時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