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化農業沈冰:以精準種植為核心 重點關注農業生産領域
發佈時間:2018-09-28 17:37:33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肖寒 | 責任編輯:肖寒“現代農業服務”既是中國農業和億萬農民的訴求,更是新時代賦予中化農業這支農業“國家隊”和“主力軍”的使命和責任。而“MAP”模式,這個由中化農業提出的現代農業新概念,就是探索中國“現代農業服務”的先行者。近日,中國中化集團農業事業部首席資訊官沈冰接受中國網物聯網頻道記者專訪,分享了他眼中的“農業資訊化”。
記者:感謝您接受中國網的專訪。“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發展智慧農業”。最近幾年從國家到地方都在積極佈局發展智慧農業,您對發展智慧農業有何期待?中化集團是怎麼佈局的?
沈冰:當今,中國智慧農業快速發展,國家的農業和農村也在快速發生改變,土地適度規模的集中和消費,農田基礎設施的改造以及消費升級帶動的從追求産量到追求品質的差異化,都為智慧農業提供了發展的基礎,智慧農業也由此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智慧農業的建設很大程度上要和整個農業生産模式和現代化水準掛鉤,現如今傳統的以人為主體的農業生産模式已經很難實現智慧化,智慧農業也需要在適度規模的前提下進行標準化和機械化的變革,進而實現智慧化運營。中化農業的“MAP”(Modern Agriculture Platform)戰略,利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線上進行智慧農業發展,線下組織標準和規模化農業生産,已經逐步實現了農業的智慧化。通過“MAP”線下全程服務的戰略模式,能夠有效的對用戶“從種到收”提供智慧農業生長髮育的客觀基礎和條件,依託“MAP”戰略,以精準種植為核心,重點聚焦以下三種核心能力。
一、感知能力。從大田作物(編者注:大田作物,指在大片田地上種植的作物﹐如小麥﹑水稻﹑高粱﹑玉米﹑棉花﹑牧草等。)種植的角度來看,我們通過遙感技術可以對空間大尺度下農作物的生長狀況有一個及時的掌握和分析,像在我國北方,已經有很多地區的種植規模和北美相接近,如此大的種植規模想要靠人力去管理恐怕不太現實,而遙感技術則可以從空間上準確的掌握作物生長規律。
二、分析判斷能力。農業的種植特別是大田作物的種植十分受客觀天氣因素影響,我們通過提供精準預測服務,能夠準確把握農作物的生長趨勢,幫助農作物實現精準創收。
三、決策執行能力。由於每一種作物生長的週期不同,所以其種植管理流程也不同。針對每種作物相應的特點,結合遙感、氣象等感知數據生成建議和預測,指導農機、無人機等設備進行相應的農作活動,能夠形成從感知到行為的智慧化完整決策鏈。
記者:“MAP”戰略在市場中的佔有率如何,使用狀況是怎樣的?
沈冰:“MAP”戰略是中化農業整合全産業鏈資源打造的平臺,通過整合匯聚各種資源,聚焦于新型種植主體和廣大農戶的生産經營需要,立足於農業生産産前、産中、産後全過程服務。中化農業通過與本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合作,依託本地化服務團隊,建設“MAP示範農場”和“MAP技術服務中心”,推動土地適度規模化。“MAP”戰略于去年年底提出,現在正處於逐步發展的階段,目前大田作物有四十個技術服務中心,經濟作物也有四十余個技術服務中心。其中,大田服務覆蓋面積有一百二十多萬畝,經作有二十多萬畝,今年大田和經作預計各建立50個基礎服務中心,我們計劃在三年內建成500個基礎服務中心,服務面積超千萬畝。此外,除了線下的服務面積,中化農業還自主推廣了50萬畝的種植面積,形成了線上線下相互賦能,相互引流的O2O模式。
記者:中化智慧農業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也經過了很多調整,在這個過程中,曾經遇到過哪些阻力?
沈冰:首先是自身的觀念和意識問題。過去中化農業專注于農資市場,但隨著整個農業市場的變化,傳統的盈利模式難以為繼,我們也必須面臨變革。但從面臨到承認再到最終的轉型,道路比較艱難。事實上,有很多企業即使看到了危機,也往往會採用集體逃避的方式不去直面市場帶來的變化,中化農業勇於面對市場變化,敢於變革,敢於創新,用“MAP”戰略改變自己的商業模式,從而找到了一條新的出路。
其次是農民對新模式的接受程度。儘管中國農業處於快速轉變的階段,但轉變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過程,農戶對新型農業認可度不高,對農業資訊化了解不夠也是當前農業轉型的一大難題。面對這樣的群體,我們要有通過宣傳及科普讓他們認同智慧農業發展的決心,在過去的兩年裏,我們做了大量的推廣實驗,建立了多個示範基地,為智慧農業在中國的發展創造條件和基礎。
最後是根據“MAP”戰略所形成的O2O模式。智慧農業在農業領域服務性比較強,如果單靠線上運營,很難形成快速的服務。通過“MAP”戰略,我們組成了一個線下的服務隊伍,聚焦在農業生産領域,以精準種植為核心,實際的服務農業生産,創造價值。
記者:中化智慧農業的立足點和目標是什麼?服務的領域和方向又是什麼?
沈冰:“MAP戰略煥新生,智慧農業引未來”是我們的戰略目標,智慧農業並不簡單是農業資訊化的手段,而是中化農業的未來。未來,我們希望能夠成為智慧農業領域的獨角獸和領軍人物,同時轉變成為一家農業數據公司,畢竟數據是最核心的資産,是農業發展的未來。
記者:接下來,請談談您對智慧農業發展的展望?
沈冰:未來的幾年,智慧農業在中國將會步入快速發展的階段。現在,國家開始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使農産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品質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産品有效供給。相信未來智慧農業的發展能夠給農業帶來新思路,感測器、機械等現代農産品的引入必然將加速農業發展的步伐。
記者:依據這樣的現狀,中化農業未來該如何佈局?
沈冰:今後我們將主要以精準種植為核心,重點關注農業生産領域。同時,我們也將利用平臺+增值服務的模式,讓更多農民用我們的平臺管理農業生産,通過過程標準化、智慧化帶來相應價值,促進農業增收。我們依據越往北,農業的規模化種植水準越高,越適合智慧農業的推廣的特點,採用大田作物由北至南,經濟作物由南向北的發展理念。從中化農業的角度來説,我們希望我們的産品能夠伴隨“MAP戰略”服務越來越多的農戶,幫助他們更快的完成轉型,最終通過智慧農業推動中國農業的升級,為祖國農業發展貢獻應有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