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瀚雲科技林江斌:工業物聯網將會是下一個投資風口
發佈時間:2018-07-19 11:41:37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肖寒 | 責任編輯:肖寒中國網·中國物聯網頻道訊(記者肖寒)“物聯網”是近年來媒體報道的高頻詞。但對大多數企業來説,儘管物聯網已經存在了數十年之久,但其應用範圍僅限于運營活動,數據的潛能並沒有在企業中得到充分釋放。2012年,通用電氣(GE)首次提出工業物聯網(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使得物聯網正式從概念化向工業化邁進,工業物聯網如何應用也逐漸成為企業思考的重要問題。近日,瀚雲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北京物聯網協會高級專家林江斌接受中國物聯網頻道記者專訪,分析、探討當前工業物聯網行業發展中存在的瓶頸與對策以及行業發展經驗。
瀚雲科技副總經理、北京物聯網協會高級專家林江斌接受記者專訪(肖寒 攝)
以下為訪談實錄:
記者:工業物聯網現在成為物聯網發展中的熱詞,它和物聯網之間有什麼聯繫,又該如何區分?
林江斌:網際網路、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和工業物聯網等這樣的詞彙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人都不清楚他們之間的區別。其實,工業網際網路就是網際網路的的一部分,工業物聯網就是物聯網領域的一個分支。更進一步來講,從國家工信部發佈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白皮書(2017)》來看,我認為工業網際網路相對來講是一個更為寬泛的概念,它包含了工業領域在物聯網和網際網路的應用程度。那麼,我們該如何正確認識工業物聯網呢?其實簡單來講,物聯網在工業領域上的應用就叫做工業物聯網。工業物聯網還可以分成兩個部分,即2C和2B,其中2C叫做CIOT,即消費物聯網,另一個叫做産業物聯網。
記者:2013年德國曾提出“工業4.0”的概念,在全球範圍內引發了新一輪的工業轉型競賽。工業“4.0”對中國有何影響?如何認識“工業4.0”和“工業物聯網”的關係?
林江斌:所謂的工業物聯網其實就是工業領域應用物聯網進行的改造,更多的是技術層面上的應用,而“工業4.0”講的是更大的一個範圍,是德國實體經濟的一次重大飛躍。從工業1.0一直到現在的工業4.0,資訊技術、工業實體的操作技術、大數據的技術和雲計算的技術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工業4.0”的核心還是工業本身,工業物聯網則側重關注物聯網領域,二者關注的重點不同。
記者:我國工業物聯網的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如何?處於什麼樣的階段?
林江斌:我國的工業物聯網還處於剛剛起步的階段。現在有很多不同的參與者想通過不同的方法參與到工業物聯網的應用當中,比如傳統的工業企業,它們利用企業資源和內部供給,通過工業物聯網平臺把相關的應用進行匹配,進而進行設備的支撐;其次是從雲端往下切入的企業,它們往往有一定的大數據運營分析的能力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然後將這些能力向工業垂直行業切入,通過相關領域專家共同製作出行業方案;最後是通信層的企業,最典型的就是華為和中國移動,它們能利用網路資源連結到所有的工業應用場景,從而實現對於數據的管理和應用。
從標準到晶片模組再到智慧製造,物聯網有一個相當長的産業鏈,未來的重點還在於如何應用。在工業物聯網的發展過程中,技術推動、政策推動和生態推動也會讓整個産業鏈都有不同的發展方向。從技術推動上來看,AI和區塊鏈都會推動工業物聯網的發展。從政策推動來看,無論是新舊功能轉換還是智慧製造等領域,都得到了各級政府的指導和支援,為工業物聯網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發展方向。未來工業物聯網應該更多利用技術實現對企業的轉型和改造,這也是工業物聯網未來的發展趨勢。
記者:工業物聯網在發展的過程中難點是什麼?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林江斌:新鮮的事物本來就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和阻礙。工業物聯網在發展的過程中,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很多中小型企業會對工業物聯網心存排斥心理,他們擔心工業物聯網的應用看不到效果,甚至擔心自己會不會被替換掉。其實,工業物聯網並不是要替換某一崗位,而是要幫助員工更好的實現自己的崗位價值。我們非常需要很多專家將經驗融入到企業的建設中去,只有這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才會凝聚到産業裏來,從而創造更大的價值。其次,目前工業物聯網的核心技術大部分還掌握在國外手中,該怎麼實現彎道超車,該怎麼借鑒國外先進的技術也是我們當下面對的問題和挑戰。
記者:未來企業在涉足工業物聯網時應該怎麼把握切入點?
林江斌:我想引入“微笑曲線”(編者注:“微笑曲線”理論由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先生在1992年提出,指微笑嘴型的一條曲線,兩端朝上,在産業鏈中,附加值更多體現在兩端,設計和銷售,處於中間環節的製造附加值最低。)的概念:從工業物聯網的角度出發,處於“微笑曲線”兩個端點的分別是標準和晶片模組,智慧製造和解決方案被放置在相對比較低的位置。一般在微笑曲線中,處於兩端的産品利潤率最高,位置偏低的産品利潤率則偏低。所以,針對大型企業,如果能力足夠可以自己搭建一個物聯網平臺,讓所有數據和資料能夠在平臺上傳遞,促進資訊流通速度和效率;中型企業可以搭建相關行業的物聯網應用平臺,轉移到雲端,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學會真正利用大數據;小型企業則可以直接應用中型企業搭建的物聯網應用平臺,利用行業雲的能力,迅速進行自身能力的提升,佔領更為精準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