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為社會誠信構築新的“堤防線”

發佈時間:2018-07-04 11:53:38 |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劉園園 | 責任編輯:肖寒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信不僅是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社會良序發展的基石。誠信體系建設與科技密切相關:一方面,大數據等新的技術手段助力資訊共用和全方位全覆蓋的信用監測,為社會誠信構築新的“堤防線”;另一方面,科研誠信是科技創新的基石,學術無信,科學的神聖殿堂定然禮崩樂壞。為了促進營造“知信、用信、守信”的良好氛圍,增強全社會誠信意識,形成誠信風尚,科技日報特開闢“誠信建設萬里行”專欄,從信用資訊共用平臺建設、科研誠信整治、環保信用評級等多個角度,反映誠信建設經驗做法、成敗得失。


誠信是一種“軟實力”。但要搞誠信建設,除了在道德層面和風細雨徐徐熏陶,恐怕還要來點兒“硬手段”。這不,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高科技紛紛上陣,成了構築社會誠信的新“堤防線”。


記者7月3日從中國民生銀行了解到,人工智慧和大數據已經成為其防範信用風險的重要手段。


中國民生銀行資訊科技部工作人員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民生銀行結合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技術構建了數據分析決策和機器學習等平臺。


在信用風險領域,這些平臺可以提供反欺詐、貸後預警、催清收等數千個指標及數十個模型支撐。例如,運用機器學習演算法分析銀行的風險數據,進行惡意客戶的篩選。具體方法是通過歷史上積累的一些黑名單客戶,去擴散尋找可能是惡意客戶的其他客戶。這樣在處理貸款申請時,可以對這些客戶重點關注。


此外,民生銀行科技大數據管理部開發中心何鵬介紹,民生銀行從2014年開始使用人臉識別技術,2016年在手機銀行上推出了虹膜支付,它們可以線上上和線下進行客戶身份的驗證。


除了人臉識別、虹膜支付,聲紋識別也可以為誠信建設助力。記者從科大訊飛了解到,這家人工智慧公司聯合中國銀聯、徽商銀行推出了“聲紋+人臉”融合認證個人轉賬應用。該方式將“聲紋+人臉”的統一生物認證系統成功應用於金融安全領域,能夠有效防範圖片或視頻回放的欺詐風險。


推動社會誠信建設,我們每天都要“掃一掃”的小小二維碼也在扮演重要角色。記者從華雲數據集團了解到,該公司為一家産品包裝生産企業提供數字服務,在原有包裝上印製二維碼,同時提供對産品的溯源和防偽查詢服務。而這些溯源查詢服務的背後,是雲計算平臺的支援。


“目前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高科技手段在誠信建設方面扮演的主要角色是信用資訊的採集和處理。”首都師範大學信用立法與信用評估研究中心主任石新中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説,它們的應用對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必不可少。


石新中解釋説,信用資訊包含方方面面、多個維度,這就産生了大量的信用數據。分散的、人工的採集和處理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需求。而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高科技手段提高了信用資訊採集和處理的效率,同時可以更為客觀和全面地對個人或企業的信用情況進行綜合評估。


除了上述科技手段,石新中認為,區塊鏈技術對資訊的存儲和處理具有去中心化、共用和透明等特徵,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方面也有巨大的應用前景。


“我們國家的社會信用體系正在逐步形成,而大數據等技術在其中提供了重要支撐。”四川綿陽誠信環境信用研究院院長歐陽評價説,通過這些技術的應用所産生個人和企業的信用評級目前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但在歐陽看來,高科技手段在誠信建設方面所擁有的潛力有待繼續挖掘。在某些行業,信用資訊還未真正形成大數據,同時大數據、雲計算技術所蘊藏的便捷性在該領域還未充分發揮。“它們在社會誠信建設方面的應用還需要繼續摸索,只有真正實現信用資訊的共用、互聯、互通,才能充分發揮這些科技手段的作用。”歐陽説。(記者劉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