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3.0重在賦能實體經濟

發佈時間:2018-05-15 09:36:24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作者:張均斌 | 責任編輯:肖寒

“區塊鏈3.0革新正在進行時!”來鑫話音一落,台下觀眾紛紛挺直了腰板,席地而坐的直接站了起來,大家都生怕錯過又一波“風口”。


這一幕場景發生在近日舉行的QCon全球軟體開發大會迅雷專場上,臺上演講的是迅雷鏈總工程師來鑫。這場大會的門票被定到了6800元一張,卻仍一票難求,諾大的會議室擠滿了觀眾,區塊鏈魔力般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觀眾,其火熱程度可見一斑。


來鑫表示,區塊鏈1.0時代主要是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幣階段,更多的是起到一種分佈式記賬的作用;2.0時代則是以乙太坊為代表的智慧合約階段,利用去中心化的虛擬機來處理點對點的交易;而3.0時代則是區塊鏈技術全面應用的時代。


從1.0時代的數字幣,到2.0時代的智慧合約,再到3.0時代的全面應用,技術的革新往往能夠激發經濟活力,那麼區塊鏈這一冠有“顛覆性”標簽的技術,如何賦能實體經濟?在邁入3.0時代之際,還有哪些差距需要彌合?


區塊鏈是共用經濟的啟動器和激活器


區塊鏈進入3.0時代,將著力賦能實體經濟。其在各個行業落地的同時,也將大幅度變革各個行業。什麼樣的領域更適合區塊鏈賦能呢?


迅雷集團CEO、網心科技CEO陳磊表示,區塊鏈3.0時代,應用場景非常廣泛,可以深入應用到社會管理、文化娛樂、金融服務、醫療健康、IP版權、教育、物聯網、通信等各個領域。而區塊鏈最相匹配的領域,是與共用經濟的結合。


陳磊説,區塊鏈可以快速啟動和激活共用經濟。“共用經濟的前提是規模效應,沒有規模就沒法共用。”他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共用,企業能將用戶手中閒散的資源利用起來,無需投入大量資金購買資源,這就解決了企業在共用經濟中資源原始積累的問題。


除此之外,區塊鏈還可以解決共用經濟中存在的公平性問題,即公平地獲得資源和公平地獲得回報。“在區塊鏈應用的共用經濟領域,所謂‘大數據殺熟’的情況很難存在。”


“大數據殺熟”是指面對同樣的産品和服務,老顧客或者購買頻次較高的顧客比新顧客或購買頻次較低的顧客花的錢更多。陳磊説,在區塊鏈上,可以看到每一筆交易的資訊和數據,企業難以利用資訊的不透明性去“殺熟”,從而保障消費者的權益。


高盛2017年發佈的《區塊鏈:從理論到實踐》報告指出了七大區塊鏈的應用場景,其中,“區塊鏈+共用經濟”被放在首位。報告分析,區塊鏈中的資訊和數據具有公開透明、無法篡改等特點,可以為共用經濟提供信用保障。


邁入區塊鏈3.0時代的挑戰


“目前,中國正在由區塊鏈2.0時代,邁入3.0時代,這無疑將更好地賦能實體經濟。”來鑫説,而真正要邁入區塊鏈3.0時代,中國仍舊面臨一些挑戰。


截至2018年4月20日,專業化的區塊鏈智庫鏈塔智庫BlockData已經收錄18個細分行業的1242個區塊鏈項目,並且這個數字每天都在增長。目前,金融、企業服務、文化娛樂、研究院、區塊鏈概念上市公司等5個領域是區塊鏈創業集中度最高、資本最集中、落地應用最多的領域。在其他領域,落地的區塊鏈項目較少,而且落地存在一定難度。


技術瓶頸制約著中國區塊鏈環境的升級。來鑫認為,區塊的運作速度以及存儲效率制約著區塊鏈的大規模應用。比如,“乙太坊作為一個公共的區塊鏈平臺,每秒僅能夠處理7~15筆交易,這種處理速度是難以大規模應用的。”來鑫説,“另一方面,乙太坊POW演算法産生區塊之後,至少需要經過6個區塊確認之後才能達成交易,經常發生‘擁堵’情況,用時達到分鐘級,用戶難以接受。”


她認為,區塊鏈3.0革新正在進行時,現在需要技術革新。首先要提高作為底層平臺的區塊鏈技術的性能,達到商用級別的水準,提升區塊鏈的算力,以應對大規模的交易。同時,提高區塊鏈運算和確認的速度,提升用戶體驗。


另外,區塊鏈技術的透明性和公開性是一把雙刃劍,在給人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人們對個人隱私保障的考量。在2.0時代,區塊鏈上的每一筆交易資訊是不是都有公開的必要?如果必須公開,如何保障個人隱私?如果不公開,如何避免交易風險,防止被不法分子利用?


清華大學電腦係教授兼阿爾山區塊鏈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文光提出,進入3.0時代,區塊鏈的機制要改進,需要建立一個匿名系統,在區塊鏈上交易時,“一般人看不到,但是仍然有監管機制可以監管。”


在陳磊看來,當前區塊鏈發展最核心的問題是區塊鏈炒作。“炒作不僅影響了區塊鏈的聲譽,還讓認真做區塊鏈的企業面臨諸多質疑。更重要的是,有很多投機者進入區塊鏈領域。”他表示,為此,企業必須做更多防範,不光是技術方面的防範,還有商業模式、商業運作、商業設計等方面,這需要企業付出許多精力,給區塊鏈的發展和落地帶來一些挑戰。


區塊鏈3.0時代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人才匱乏是區塊鏈行業面臨的最大困境。從核心開發人員到社區運營人員,包括相關媒體編輯,均“一人難求”。這從相關招聘網站中也可以窺到端倪,某些核心職位甚至年薪百萬都招不到可用之才。


區塊鏈的複雜性是造成這種困境的原因之一。實際上,區塊鏈並非只是一種單一的技術,而是包含了電腦編程、非對稱加密、P2P網路等在內的多種技術的綜合,單一的程式員只能滿足其中的部分要求。此外,與“鏈圈”相對應,“幣圈”帶來的暴富效應也“卷走”了相當多的人才,使得真正流向區塊鏈技術領域的人才更少。


人才已經成為制約區塊鏈發展的核心問題。陳文光認為,對於區塊鏈來説,有三類人才比較重要。第一類是知道區塊鏈到底能拿來幹什麼,不僅僅局限于對區塊鏈技術的了解,還了解區塊鏈的商業模式,並能將區塊鏈項目落地的人才。“這類人才是當前非常緊缺的”。第二類是區塊鏈系統的開發者,精通分佈式計算、演算法、密碼學、博弈論等多方面知識的人才。第三類是做區塊鏈應用開發的人才,這類人才只需熟練掌握電腦編程技術,而這類人才的需求量是最大的。


還有一種人適合做區塊鏈,就是“坐得住”的人,工信部電子標準化研究院區塊鏈研究室主任李鳴補充道。從去年到現在,他看到一大批反覆出入“幣圈”,在“幣圈”與區塊鏈研發之間徘徊的人,“這個狀態對一個優秀的人才來講,是時間上的巨大浪費。”


從企業招聘角度,陳磊表示,迅雷很少找具有區塊鏈經驗的專業人才,招聘專業人才時,會重點看這個人是否具備分佈式計算的技術能力,之前是否做過大規模的存儲系統,在密碼學上有沒有造詣。


除了技術人才之外,陳磊認為,在區塊鏈領域也缺法律人才。“目前,世界各國在區塊鏈上的監管和法律千差萬別,缺少將法律研究得很透的人才。”陳磊説。


如何培養?“企業培養人才最核心的就是給他們創造實踐場景。”陳磊表示,把人才扔到實踐場景中去,用方法論指導他們,同時,逼他們解決實踐場景中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所有的技術都是逼出來的。”(見習記者張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