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用護士”服務需要制度善加“護理”

發佈時間:2018-05-14 10:42:30 | 來源:北京青年報 | 作者:張海英 | 責任編輯:肖寒


“省去了路上和就診排隊的時間,花了不到200元,特別值得。”日前,家住福建福州城郊的老李,通過一款APP約了兩名護士到府為其護理。據報道,巨大的護理需求和專業護理力量通過“網際網路+”的形式整合,“共用護士”正走進普通居民家庭,為消費者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


對共用經濟的探索似乎沒有止境,多個領域都在搭乘“共用”快車,在醫療衛生領域,去年全國首個“共用醫生”平臺在廣州落地,隨後出現了多個“共用護士”平臺。這類“共用”醫療資源的模式既方便了患者,也增加了醫護人員的收入,還緩解了大醫院“看病難”等問題。


尤其是老齡人口對“共用護士”需求巨大,這一塊市場值得認真開發。據測算,2020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2.55億人左右,佔總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高齡老年人將增加到2900萬人左右,獨居和空巢老年人將增加到1.18億人左右。這麼多老人,特別是在家養老的老人,都將面臨醫療護理難題。


雖説“共用護士”能很好解決在家護理難題,但卻面臨不少掣肘因素。比如,到府護士自身的安全以及操作安全該如何保障,到府護理的範圍該如何確定(有的病情不適合到府護理),共用平臺如何審核兼職護士等等,都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規範。在發展“共用護士”服務過程中,上述問題都亟待得到重視和解決。


對部分老人來説,由於擔心到府護士護理不規範,不敢輕易預約這種服務。對不少護士而言,由於擔心人身安全等相關風險,輕易不敢兼職擔任“共用護士”。這些掣肘因素還影響到風投的積極性,所以“共用護士”並沒有像共用單車、網約車那樣發展神速。如何緩解並逐步消除這些制約因素,促進“共用護士”更好更快發展,是一個值得認真研究的大問題。


據報道,共用護士平臺“醫護到家”近日發佈到府服務標準以及護士到府十步標準操作法,填補了國內護士到府服務標準的空白。這對其他共用護士平臺具有借鑒意義。不過,企業標準畢竟是企業標準,不是行業標準,更不是國家標準。如果説共用單車、網約車等共用經濟業態需要有效規範的話,“共用護士”可以説更需要有效地規範,因為護士工作關乎到人的生命健康權,不可有絲毫大意。


目前,共用單車、網約車等業態儘管已經有相關制度規範,但各種問題仍然不少。從這個角度來説,“共用護士”同樣需要國家有關方面進行規範,而且這種規範越早越好。共用護士平臺應當借鑒其他共用經濟行業發展的經驗,結合醫護行業的特點和服務要求,從一開始就研究制定高起點、高水準的企業標準。


“共用護士”只有制度化、規範化,才能給護士們信心,使他們願意兼職,也能打消部分患者的顧慮,使他們敢於預約護士到府服務,同時也給資本市場信心,使資本推動“共用護士”加快發展。另外,只有國家出臺規範性標準和制度,各地有關職能部門履行監管監督責任才會有依據。


雖然共用平臺方或者地方部門可以自定服務標準,但考慮到我國老齡化不斷加劇,發展“共用護士”是大勢所趨。等到企業標準相對成熟,應在此基礎上研究制定“共用護士”的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以國家之力為“共用護士”發展提供“護理”服務——根據醫療護理特點、共用經濟特點等制定一套完整的行業服務標準和管理制度,讓“共用護士”規範而行。


另外,目前多地醫改政策允許醫生多點執業,但只有廣東、北京等少數地方政策支援探索護士多點執業。從這個角度看,應當通過深化醫改給體制內護士“鬆綁”,逐步擴大護士多點執業範圍,以成熟的多點執業制度推動“共用護士”業態健康發展。(張海英)